简析四川凉山州彝族现代教育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四川凉山州彝族现代教育现状、原因及对策(姓名佘燕娇专业行政管理学号0812735 )
摘要:教育是一个关乎国家发展的大问题。

对绝大部分少数民族来说,教育是摆脱贫困,获得全方位发展的根本途径。

凉山彝区的现代教育经过60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然而,与其他民族或地区横向比较,其教育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关键词:一彝族现代教育;问题现状;对策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以彝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自治州,彝族人口167万,占总人口的42.41%,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彝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字和语言的民族,历史上的彝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彝族教育历史悠久,起源于生产劳动并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历史上彝族人民没有创办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但这不等于彝族没有古代教育。

从久远的古代教育到近代的家支教育,彝族人民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创造力属于自己的灿烂的文。

然而,很奇怪的是,拥有如此丰富文化的彝族人民大多数现在却处于愚昧贫困之中,彝族的现代教育十分滞后,问题重重。

一、彝族现代教育几个突出问题及原因:
(一)、求学困难,流失率高,文化水平低: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各民族现代教育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彝族地区的现代教育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然而,在看到这些成就时,我们也不可忽视如今彝区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学生求学困难,流失率高;整体水平低;横向比较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

据统计,目前,州内彝族聚居区中小学生的流失率已达近几年的高峰,而且流失范围还在扩大,小学生年流失率平均达到25%,初中达11%(数据由州教委提供)【1】。

且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彝族和其他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民族相比6岁及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各项指标均列倒数第二。

由此,无法忽视一个严峻的事实,与其他民族相比,彝族现代教育发展缓慢总体受教育程度低。

毫无疑问,造成这种现实的原因是复杂
【1】马英林、罗凉昭:凉山彝区教育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的。

首先,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著名横断山脉大雪山分歧南来的部分支系,又是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

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山峰高耸,河谷深切,高差悬殊。

断裂带纵横交错。

气候寒冷,条件恶劣。

彝族人民多居住在高寒山区或是而半山区,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他们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沟通困难,相对闭塞。

导致了当地学生求学困难,有的孩子上学的走上十几公里,遇到夏季雨水多时,经常出现山洪暴发、滑坡、泥石流等现象,阻碍学生入学,造成安全隐患,影响课程进度。

从而致使有的家长觉得上学不安全或就算去上学了,也因为耽搁了时间会比别人落后,还不如辍学在家充当劳动力呢!
其次,凉山彝区地理环境条件恶劣,交通闭塞,使得当地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水平低,民主改革前,彝区还是处于奴隶制社会,民主改革使其跳跃了几个社会发展形态,一步进入了现代社会主义社会,然而落后的生产力并不是能够一朝一夕赶上来的。

对于大多数还在国家级贫困县生活的彝区人民来说,温饱问题才刚刚解决,因此,送孩子上学无疑是件奢侈品,可望而不可及。

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凉山地区以粗放农业为主的耕作方式,需要大量劳动力,使部分家长不愿送孩子读书而减少劳动力。

再者,“读书无用的”思想也严重的影响了当地人送孩子上学的热情。

彝族人民有很强的“面子观”,因此,他们认为,读书后只有当官才算是有出息,才没有枉费供孩子读书的辛苦。

然而,看着周围高中毕业生或大学毕业生依然找不到工作,还是只能在家务农,和没有上过学的人一样甚至不如从小就在家锻炼做农活的人,使他们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思想,觉得读书不能带来任何好处,反而会耗掉家里的积蓄。

这样也导致了许多人不愿送孩子去上学。

宗教也是影响学生入学的原因。

在彝族,宗教的毕摩十分受人尊敬,地位较高,宗教活动也可以挣来钱财,因此有的人更愿意将孩子送去当毕摩而不是上学。

(二)学生中性别比例失调:家支教育的影响,彝族传统社会是一个以父权为中心的社会,彝族妇女在许多方面啊都受到了传统观念的约束,至今,仍有许多彝族女性被剥夺了受教育权。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6岁及6岁以上未上学人口女性占到了66.17%,文盲和半文盲人口中女性占了2/3的比例。

对女性
受教育权利的漠视导致了学生中性别比例严重失调,部分学校甚至出现了“和尚班”。

传统的观念和一些习俗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在凉山偏僻的彝乡山寨至今仍有重男轻女、定娃娃亲、早婚等不良习俗存在。

正如有句俗语说的一样“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不少女童定娃娃亲后,父母就认为她已是别人家的人了,便不再愿意浪费钱送她去学校了。

农村普遍的早婚,由于女童读书迟,读到高年级时差不多也到了该成亲的年龄。

因此,年级越高,流失的女生越多【2】。

其次,经济、交通、安全等问题也是导致女童教育水平低的原因。

这一点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8年出版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就可以看出,此书指出:“在中国,女孩的教育最容易受到贫困的冲击。

除了这些教常见的原因外,女童自身也存在一些心理障碍。

受传统的家支教育,使她们认为自身本就不如男孩,就应该在家操持家务,对读书没有信心,语言的不同也使他们产生了畏难情绪。

严重的自卑心理,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容易丧失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

由此可见,女童存在社会性别观念差异,主动放弃求知欲,致使女性教育得不到突破性的提高【3】,导致性别比例失调。

(三)教师数量少,质量低:由于环境恶劣,条件差,许多内地教师人才不愿去贫穷落后的凉山州教学;而财力不足,要教师垫付学生书本费等,也使本地教师觉得待遇低无法坚持而盼改行;或是因资金问题,许多地区不得不请代课教师,代课教师既要教书又要务农,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如此种种都导致了凉山彝区教师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力量薄弱。

二、针对彝区教育上述问题的对策:
(一)发展经济,解决资金问题:总的来说,上述各种问题的产生都与经济水平低,资金不足有一定关系。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要解决资金问题。

首先,国家不能只是对彝区进行外部的帮扶,还要鼓励支持他们自己发展,内因才是推动事物变化的根本。

因此,要重点从当地实际出发,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支持其发展。

改善交通,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多元立体农业,不但可以提高人们收入,还可以降低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从而减少学生的流失。

【2】潘正云、马林英:“凉山彝族女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策略”,贵州民族研究(季刊),2000年,第4期(总第84期)。

其次,呼吁东部发达地区的帮助,动员企业投资发展教育,引入民间资金,减轻政府负担,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强宣传,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带动全社会支持帮助彝族教育的发展。

(二)双语教学,地区特色。

改革教材,与当地实际相结合,体现民族特色,教学内容要兼顾素质的提高与实用性。

凉山彝区因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导致了与外界的隔阂,只用汉语教学,学生不能理解,无法吸收,学习困难;实用全国统编教材,对当地孩子们来说,内容过于陌生,许多概念过于抽象,教师难以启发他们的思维,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因此,应该因地制宜,采用乡土教材,以他们熟悉的事物为教学内容,并使用双语教学,既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有效防止了学生因学习困难跟不上而辍学,也有利于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彝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及需要各类中、高级技术人才,而且更需要相当规模的受过职业培训的生产劳动者。

职业技术教育是彝区脱贫致富的突破点【4】。

改变人们的“读书无用”思想,看到读书的好处,从而乐于将孩子送去上学。

(三)加强政府关注力度,加大教育投资:制定政策支持,尤其是要制定少数民族教育法和少数民族妇女基础教育法,真正的保障彝族女性的受教育权利。

正如联合国儿童激进会《1999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对女性教育意义的阐述: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婴儿和儿童死亡率越低;……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可能拥有更多的机会和生存选择,避免其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压迫和剥削。

因此,当地妇联、各级行政单位应该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加大对女性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充分提高女性的自强、自立、自觉能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5】。

从而改变当地民众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和早婚遭遇的陋习。

教育人类学家Ogbu在他有关“民间的成功观念”理论中说:“如果一个少数民族持守通过教育就能获取成功的信念,他们将发明各种方法去战胜有文化的差异带来的各种障碍……”。

白乌彝族教育的成功就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凉山彝区要注重对通过学习而获得成功的彝族人进行大力宣传,起到模范的作用,引起当地人们的关注,让他们了解教育的作用,以激发他们产生主动接受教育的愿望。

【4】彭雪芳:“对彝族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4月,总第176期。

(四)流动性教学,解决上学难问题:针对彝区交通不便,家长担忧孩子上学安全问题,在凉山彝区可以实施流动性教学,由学校老师或志愿者固定的去一些村落进行授课,缩短学生上学路程,使家长放心,以此增加入学率,提高整体素质;另一方面,鼓励大学生假期去少数民进行支教实践活动,解决师资力量不足问题,同时也带带去了新的思想,扩大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了解外部的世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或者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奖励毕业去偏远少数民族支教几年的内地大学生,给他们提供一定的优惠条件。

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凉山彝区师资。

同时,加大东西部师生间的交流,增加去东部地区学习交流的教师名额,请进内地优秀教师来授课指导,提高彝区教师整体水平。

大力发展凉山彝区本地的高等教育,重视师范院校的发展,培养大批优秀教师后备人才。

还可以发展网络远程教学,解决师资力量薄弱,求学困难等问题。

政府投资或通过社会捐资,建立一批网络远程教学系统。

使边远地区孩子也可以接受最先进的知识,减少因交通不便导致的失学学生数量。

彝区教师也通过网络与东部名师交流,提升自身素质。

总之,一个国家的发展依赖于他国民的素质。

教育作为一项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意义的社会系统工程,关系着国家的发展,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

“治贫先治愚,治愚先兴教,只有凉山彝区的教育得到真正的发展,凉山彝族人民才可能真正的摆脱贫困,获得全方位的发展【6】。

因此,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时期,我们在看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时,也不能忽视伴随这种变化产生的问题:贫富差距加大,民族差距加大。

我们要正视凉山彝区教育落后的现实,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问题。

只有教育发展了,才有可能促进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⑴蒋彬、罗田主编,米吾作:《民主改革与四川彝族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9月。

⑵刘正发:《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6】孙舒景、米爱学:“关于凉山彝区基础教育现状分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11月,第20卷(总
2007年10月。

⑶陈晓莉:“凉山自然环境对彝区基础教育的直接影响”,科技信息,2008年,第12期。

⑷刘明新、马吟秋:“凉山彝族女性教育管窥”,民族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第17卷(总第77期)。

⑸罗永华:“浅论四川彝区中等教育发展的政策与措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10月,总24卷第10期。

⑹马英林、罗凉昭:凉山彝区教育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⑺潘正云、马林英:“凉山彝族女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策略”,贵州民族研究(季刊),2000年,第4期(总第84期)。

⑻彭雪芳:“对彝族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4月,总第176期。

⑼斯蒂芬·赫瑞、马尔子,曲目铁西翻译:“白乌彝族教育的成功之道”,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⑽孙舒景、米爱学:“关于凉山彝区基础教育现状分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11月,第20卷(总第134期)。

⑾张祖林:“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高等教育的若干思考”,楚雄师专学报,2000年1月,第十五卷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