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四川凉山州彝族现代教育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四川凉山州彝族现代教育现状、原因及对策(姓名佘燕娇专业行政管理学号0812735 )

摘要:教育是一个关乎国家发展的大问题。对绝大部分少数民族来说,教育是摆脱贫困,获得全方位发展的根本途径。凉山彝区的现代教育经过60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然而,与其他民族或地区横向比较,其教育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关键词:一彝族现代教育;问题现状;对策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以彝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自治州,彝族人口167万,占总人口的42.41%,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字和语言的民族,历史上的彝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彝族教育历史悠久,起源于生产劳动并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历史上彝族人民没有创办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但这不等于彝族没有古代教育。从久远的古代教育到近代的家支教育,彝族人民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创造力属于自己的灿烂的文。然而,很奇怪的是,拥有如此丰富文化的彝族人民大多数现在却处于愚昧贫困之中,彝族的现代教育十分滞后,问题重重。

一、彝族现代教育几个突出问题及原因:

(一)、求学困难,流失率高,文化水平低: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各民族现代教育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彝族地区的现代教育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然而,在看到这些成就时,我们也不可忽视如今彝区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学生求学困难,流失率高;整体水平低;横向比较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据统计,目前,州内彝族聚居区中小学生的流失率已达近几年的高峰,而且流失范围还在扩大,小学生年流失率平均达到25%,初中达11%(数据由州教委提供)【1】。且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彝族和其他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民族相比6岁及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各项指标均列倒数第二。由此,无法忽视一个严峻的事实,与其他民族相比,彝族现代教育发展缓慢总体受教育程度低。毫无疑问,造成这种现实的原因是复杂

【1】马英林、罗凉昭:凉山彝区教育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的。

首先,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著名横断山脉大雪山分歧南来的部分支系,又是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峰高耸,河谷深切,高差悬殊。断裂带纵横交错。气候寒冷,条件恶劣。彝族人民多居住在高寒山区或是而半山区,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他们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沟通困难,相对闭塞。导致了当地学生求学困难,有的孩子上学的走上十几公里,遇到夏季雨水多时,经常出现山洪暴发、滑坡、泥石流等现象,阻碍学生入学,造成安全隐患,影响课程进度。从而致使有的家长觉得上学不安全或就算去上学了,也因为耽搁了时间会比别人落后,还不如辍学在家充当劳动力呢!

其次,凉山彝区地理环境条件恶劣,交通闭塞,使得当地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水平低,民主改革前,彝区还是处于奴隶制社会,民主改革使其跳跃了几个社会发展形态,一步进入了现代社会主义社会,然而落后的生产力并不是能够一朝一夕赶上来的。对于大多数还在国家级贫困县生活的彝区人民来说,温饱问题才刚刚解决,因此,送孩子上学无疑是件奢侈品,可望而不可及。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凉山地区以粗放农业为主的耕作方式,需要大量劳动力,使部分家长不愿送孩子读书而减少劳动力。

再者,“读书无用的”思想也严重的影响了当地人送孩子上学的热情。彝族人民有很强的“面子观”,因此,他们认为,读书后只有当官才算是有出息,才没有枉费供孩子读书的辛苦。然而,看着周围高中毕业生或大学毕业生依然找不到工作,还是只能在家务农,和没有上过学的人一样甚至不如从小就在家锻炼做农活的人,使他们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思想,觉得读书不能带来任何好处,反而会耗掉家里的积蓄。这样也导致了许多人不愿送孩子去上学。宗教也是影响学生入学的原因。在彝族,宗教的毕摩十分受人尊敬,地位较高,宗教活动也可以挣来钱财,因此有的人更愿意将孩子送去当毕摩而不是上学。

(二)学生中性别比例失调:家支教育的影响,彝族传统社会是一个以父权为中心的社会,彝族妇女在许多方面啊都受到了传统观念的约束,至今,仍有许多彝族女性被剥夺了受教育权。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6岁及6岁以上未上学人口女性占到了66.17%,文盲和半文盲人口中女性占了2/3的比例。对女性

受教育权利的漠视导致了学生中性别比例严重失调,部分学校甚至出现了“和尚班”。

传统的观念和一些习俗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凉山偏僻的彝乡山寨至今仍有重男轻女、定娃娃亲、早婚等不良习俗存在。正如有句俗语说的一样“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不少女童定娃娃亲后,父母就认为她已是别人家的人了,便不再愿意浪费钱送她去学校了。农村普遍的早婚,由于女童读书迟,读到高年级时差不多也到了该成亲的年龄。因此,年级越高,流失的女生越多【2】。

其次,经济、交通、安全等问题也是导致女童教育水平低的原因。这一点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8年出版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就可以看出,此书指出:“在中国,女孩的教育最容易受到贫困的冲击。除了这些教常见的原因外,女童自身也存在一些心理障碍。受传统的家支教育,使她们认为自身本就不如男孩,就应该在家操持家务,对读书没有信心,语言的不同也使他们产生了畏难情绪。严重的自卑心理,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容易丧失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由此可见,女童存在社会性别观念差异,主动放弃求知欲,致使女性教育得不到突破性的提高【3】,导致性别比例失调。

(三)教师数量少,质量低:由于环境恶劣,条件差,许多内地教师人才不愿去贫穷落后的凉山州教学;而财力不足,要教师垫付学生书本费等,也使本地教师觉得待遇低无法坚持而盼改行;或是因资金问题,许多地区不得不请代课教师,代课教师既要教书又要务农,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如此种种都导致了凉山彝区教师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力量薄弱。

二、针对彝区教育上述问题的对策:

(一)发展经济,解决资金问题:总的来说,上述各种问题的产生都与经济水平低,资金不足有一定关系。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要解决资金问题。

首先,国家不能只是对彝区进行外部的帮扶,还要鼓励支持他们自己发展,内因才是推动事物变化的根本。因此,要重点从当地实际出发,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支持其发展。改善交通,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多元立体农业,不但可以提高人们收入,还可以降低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从而减少学生的流失。

【2】潘正云、马林英:“凉山彝族女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策略”,贵州民族研究(季刊),2000年,第4期(总第8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