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这就给我们老师在教学中提出更明确也是更有现实意义的数学教学理论,同时要求老师打破以往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去探讨新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才能落实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尝试。
一、利用一题多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题多叙,所谓一题多叙就是指从各种不同的认知角度,依据数量关系去叙述同一式题。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进行这样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字题”与”应用题”关系的理解,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式题;72÷8时,首先按其运算顺序叙述:1)72除以8商是多少?2)8除72,商是多少? 3)72与8的商是多少? 4)72被8除,商是多少?5)用8去除72,商是多少?接着按其数量关系叙述: 1)72里面有几个8? 2)72是8的几倍? 3)72均分成8份,每份是多少?4)数的8倍是72,求这个数?最后按其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叙述:被除数是56,除数是7,商是多少?
在教学中,式题与文字题可以相互转换,文字题可以看成是式题
的一种转换形式,式题也可以让学生把它读出来,转换成文字题。通过这样训练,就可以解决班级中、差生对文字题理解的困难。例如:我将刚刚教学的文字题转换成:有72个苹果,8歌梨子,苹果的个数是梨子的几倍?与有72苹果,每8苹果分给一个小朋友,这些苹果够分给几个小朋友?在教学中老师只要善于运用简单式题包容着丰富的内涵,就给知识的转移、教学过程的铺垫、教学内容的深化都带来了方便。可见”一题多叙”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一题多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题多变,所谓一题多变就是把一道题目改变条件或改变问题变换成许多题目。老师在教学中通过一题多变的训练,可使学生从变化发展中掌握应用题之间的联系,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一年级学生学完一步应用题,接着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就要让学生知道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关键是弄清题中的间接条件。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应用对间接条件的由来不清楚,常常出现解复合应用题时不知从何入手,把两步应用题做成一步,或出现乱做现象。我在教学中抓住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关键,让学生弄清什么是间接条件,间接条件与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等。例如:”黑兔12只,白兔3只,一共有多少只兔?”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黑兔的只数,白兔的只数,题目中都直接给出,我们称这两个条件是直接条件,所以一步计算就可以得出一共是15只兔。如果题中第一个条件黑兔12只不变,那么第二个条件白兔3只与黑兔12只有什么关系?如果
题中”白兔3只”这个条件不直接给出,根据与黑兔的关系说出来,该怎样叙述题中的第二个条件?解决问题需要知道白兔和黑兔的
只数,白兔这个条件需要我们通过与黑兔的关系先算出来,白兔这个条件没有直接给出,这叫间接条件,谁还能把这个条件再变换一下说法,使它变成间接条件?通过这样以引导,学生思维活跃了,想方设法说出更新颖的条件。这样他们在积极思维中理解了什么是间接条件,间接条件与已知条件、与问题的关系等。接着我又让学生将第一个条件变成间接条件,第二个条件、问题都不变,或问题随着其中的一个条件同时改变,目的仍是巩固练习两步应用题。这样的讲授方法是从学生分析问题入手,在提高学生能力上下功夫,教给学生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掌握了解两步应用题的方法,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生理解掌握两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在进行不受任何限制地变换任何一个条件和问题,使学生思维扩展,学生就有可能编出三步、四步等较为复杂的问题。通过这样训练不仅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创造性。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题多解,所谓一题多解就是根据题目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从各个不同角度去思考,从各个方面去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采用各种不同解法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例如我在教学:快车从甲城开往乙城,需要6小时.慢车从乙城开往甲城,每小时行42.5千米.两车同时开出2小时还相距
132千米,快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在教学中我就采用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快车行全程需6小时,它已行了2小时,再剩下的路程,快车再行4小时就行完全程.也就是说,慢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与132千米的和,快车用4小时即可行完.由此可求出快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慢车2小时行了多少千米?
42.5×2=85(千米)
快车4小时可行驶多少千米?
85+132=217(千米)
快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17÷(6-2)=54.25(千米)
综合算式:(42.5×2+132)÷(6-2)
=(85+132)÷4
=217÷4=54.25(千米).
接着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分析:因为快车行全程需要6小时,已行了2小时,而快车没行的路程是已行路程的(6-2)÷2=2(倍),由此可求出快车2小时行多少千米,再求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快车没行的路程有多少千米?
42.5×2+132=85+132=217(千米)
快车没行的路程是已行路程的几倍?
(6-2)÷2=2(倍)
快车已行了多少千米?
217÷2=108.5(千米)
快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08.5÷2=54.25(千米)
综合算式:(42.5×2+132)÷[(6-2)÷2]÷2
=(85+132)÷[4÷]÷2
=217÷2÷2=54.25(千米).
再次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根据”两城距离减去快车已行路程等于快车没行的路程”这一等量关系列方程解.
设快车每小时行x千米.
6x-2x=42.5×2+132
4x=217
x=54.25
答:快车每小时行54.25千米.
虽然学生练的是一道题,但这道题的知识覆盖面却很广。学生在解答时需要选择头脑中储存的多种信息,并进行比较,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寻求最佳解法,并要善于选择思路简捷、计算简便的解答方法。这样训练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沟通,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