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加厂成本分析与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机加厂成本分析与控制
[摘要]
文章揭示了成本分析控制的意义及影响,介绍了成本分析方法及控制过程,并以实际生产活动为要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机加厂成本控制方案,以不断提高成本控制的成效。
[关键词]
机加厂;成本分析;控制
一、机加厂成本分析控制的意义
分析控制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不少人把经济效益与利润划等号,其主要观点是依靠扩大规模、增加销售和增加利润总量来提高经济效益。
其实,经济效益无论从微观上还是从宏观上都是投入与产出的比较体现。
投入多消耗大,产出同比例增大是经济规模的扩大,而非经济效益的提高。
这种粗放型扩张只有在生产不足,产品短缺时代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当今市场总体供求关系已转换,简单的扩大生产规模已失去其社会意义。
扩大规模与提高经济效益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另外,现在航空业的生产主要是订单式生产,通过扩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的可能性不大,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分析控制成本上入手,提高我们的竞争力。
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费用才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机加厂分析控制成本费用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分析控制成本费用可以从多个方面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首先,成本降低后,产品的价格降低,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
其次,成本降低了,价
格不变,获得的利润增加,可以有更多的资金来改善生产条件,使成本再次降低,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所以,对机加厂进行成本分析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关系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
二、成本分析方法及控制过程
(一)成本分析方法
对企业的成本分析方法主要有对比分析法,结构图比例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方法等。
对比分析法就是取相同的成本指标通过期间不同的对比,然后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构图比例分析法就是利用电子表格收集各种成本相关因素的数据,然后生成结构图比例,比较直观的看出哪些因素的比例最大,从而对重点成本因素进行分析控制;趋势分析法是利用电子表格收集一段连续期间的成本因素数据,然后生成趋势图,可以直观的看出各要素在这段期间的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
(二)成本控制过程
1.成本的事前控制
任一种成本控制制度的制定与实施,都必须有健全的管理制度相配合。
在设计阶段,除了确定工艺流程、消耗定额、成本限额等外,还须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使成本控制不至于虚空飘渺。
事前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建立严密的组织系统,确立合理的组织结构,确定各层次和各部门的权利和义务;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是组织中任意职位都得到最佳的人选;确定最佳的作业计划和方式,包括各种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制定成本考核指标;建立材料定
额和劳动定额;建立激励制度,对致力于企业成本降低的个人和集体给予奖励。
2.原材料用量定额标准的建立
原材料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和技术条件下,企业生产单位产品或完成单位工作量应该合理消耗的原材料标准数量。
原材料用量定额标准是其他成本控制手段的基准,对原材料采购、库存、资金利用等有制约作用,可谓消耗定额“合不合理”即意味着企业成本水平“合不合理”。
原材料定额应通过具体制造公式加以确定,制造程序、步骤和方法要标准化,需要生产部门、设计部门、财务部门以及公司管理层多方面参与。
3.人工耗用量定额标准的建立
人工耗用量定额标准,是规定完成每单位产品所需耗用的人工时间,或每单位人工时间所能完成的产品数量。
在建立定额时需注意:(1)以现在和过去的实绩相比较,测定所定的人工耗用定额是否代表了优良效率。
(2)人工耗用定额,需考虑机器停顿、终了、修理以及正常休息的时间。
4.制造费用的控制
制造费用是一种间接成本,其分摊、归属和控制都远较原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复杂,因此要想在企业中制订统一的制造费用定额标准是一件困难的事。
制造费用的控制不适宜于用定额标准来控制,而需采用弹性控制。
三、数控机加厂成本分析实证
(一)2005-2007年数控机加厂成本分析
1.材料动态表分析
(1)材料动态表结构分析
从上面各年度材料动态表各要素结构图可以看出:1、05年由于是第一年,工具占的比重最大,2、06年和07年结构图中各元素的比重基本相同,民机有色占比重第一位,工具占到第二位、3、07年较06年民机有色占的比重进一步扩大,相应的工具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在绝对值上07年都比06年有较大提高。
总的来看民机有色和工具是最主要的两项成本要素,民机有色随着产量的不断提高,消耗也会不断提高,应做好民机有色的管理工作,尽量减少废品的发生,材料定额方面进一步优化,从而节省该项的无用消耗。
工具方面应该加强工具的管理和维护,延长工具的使用寿命,做好工具借用统计,降低工具方面的损耗。
(2)材料动态表各要素消耗趋势
民机有色从05年到07年明显的增长趋势,工具05年最多,07年比06年也有所增长。
其他各项要素也逐年递增。
主要原因是由于我们的任务量在逐年增加,导致各种消耗也在逐年增加。
2.库存占用资金分析
2005-2007年库存占用资金浪费的利息分别为4717、22877、73555,这只是库存过大影响的一个小的不利因素,还有原材料管理带来的成本的增加等,由于我们现在不涉及现金流的问题,所以现在这种库存占用资金过大感觉不到影响,如果将来独立核算的
话,就应该尽量降低库存占用的资金,提高资金周转率。
3.商产和总产分析
2005-2007这三年每年商产和总产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基本是一年一个台阶,2005年平均每月商产61.45万元,总产63.29万元;2006年平均每月商产130.34万元,总产99.26万元;2007年平均每月商产199.22万元,总产142.87万元。
同比06年比05年商产增长112.11%,06年比05年总产增长56.82%;07年比06年商产增长52.85%,07年比06年总产增长43.93%。
造成商产比总产高的原因是我们厂外协的产品只能算商产,没有算总产。
外协产品增加,造成商产的增长幅度比较快。
4.经济指标分析
2005-2007年变动成本各要素构成中,在变动成本要素结构中2005年刀量具占到了78%,工资占到了11%,原材料占到了6%; 2006年原材料占到了48%,工资占到了22%,刀量具占到了19%;2007
年原材料占到了56%,工资占到了18%,刀量具占到了17%。
这三项变动成本要素占总变动成本的比重非常大。
加工增加值05年的
-149.64万元,06年的537.49万元07年491.39万;边际贡献05年-225.14万元,06年270.94万元,07年164.36万元;固定资产贡献率05年的-3.24%,06年2.92%,07年3.97%。
这几项关键指标都有所提高。
(二)机加厂成本控制方案
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机加厂最重要的成本要素是原材
料和工具,另外工作效率决定我们的产出,所以机床的利用率和工人的工作效率也是机加厂成本控制的重要因素。
下面分别从以上几个方面探讨机加厂的成本控制:
1.原材料与工具的成本控制
机加厂的成本构成中原材料和工具两项占到了很大的比重,对于这两个因素要重点加强控制。
对于原材料的成本消耗控制,首先,要在产品工艺准备阶段就进行,在制定产品材料定额时要求根据机加厂现有情况,合理利用现有机床,设计合理的装夹方案,尽量消减材料的定额,从而在设计阶段就减少材料的消耗水平,为进一步节约材料奠定基础。
其次,在材料的采购领料时,要根据产品材料定额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板材,做到尽量利用整张板料,不留太多的边角余料。
制定合理的领料计划,不提前、不拖后、不多领及时满足生产需要,减少库存的管理成本和资金的占用成本,完成材料采购中的成本控制。
最后,在生产中,要严格按照材料定额生产产品,控制废品的发生,减少材料的不必要浪费。
对于工具的成本控制,首先要做好工具需求计划,根据生产的需要购买相应的工具,做好安全工具库存,就是既能满足生产需要,而且还能解决工具的闲置浪费问题,其次,做好工具的领入领出记录,做好工具责任制,制定工人使用工具的奖惩制度,对于工具保管好,使用寿命时间长的工人加以奖励,对于由于人为原因造成工具损坏的进行惩罚。
从而促进延长工具的使用寿命,减少工具的人
为因素的损坏,达到节省工具的使用成本。
2.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量,降低了每单位产品所分担的人工成本、折旧费用和管理费用等。
从而降低了产品的单位成本。
那么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呢?
首先,在产品的工艺设计阶段就要进行最优产品加工方案的选择,工艺员在编程的过程中,要考虑在现有的机床情况下使用最优的刀具,用最好的加工路线,最适合的切屑参数等,在设计阶段就降低产品的加工时间,提高产品加工效率。
其次在工人生产中,通过不断的数据跟踪和分析,制定先进水平的劳动定额,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最后,要建立绩效考核制度,鼓励一线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3.提高机床的利用率
机加厂所有产品都离不开机床,机床的故障高低,利用率高低都是影响生产的重要因素。
机床如果总出故障,利用率低。
会增加机加厂的修理成本,折旧成本等。
对于机床要做好保养工作,做好精益生产里提到的全面生产维护工作,减少机床的故障率,充分利用机床,提高使用率,从而降低机床的使用成本。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机加厂的成本进行分析,运用了对比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利用了电子表格生成结构对比和趋势分析,使各种成本因素简洁、直观。
从而确定了机加厂的最重要的成本因素。
最后,就各
种重要的成本因素提出了成本控制方案。
对探讨机加厂的成本控制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王强(1981-),男,汉族,吉林辽源人,经济师,沈阳飞机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