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复习第29讲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一、选择题

薄膜发电是依靠具有轻、薄、柔特点的薄膜太阳能电池芯片,像英特尔芯片一样嵌入各类载体,提供清洁电力。薄膜发电将引领移动能源时代。目前的移动能源技术主要是指薄膜发电技术,薄膜光伏具有重量轻、厚度薄、可弯曲、易携带、发电无污染、低能耗、应用范围广泛等特点。据此回答1~2题。

1.与其他能源相比,移动能源最突出的优势是( )

A.全天候发电B.灵活易携带

C.清洁无污染D.生产成本低

2.移动能源最适宜应用于( )

A.地铁中B.工厂车间里

C.广阔的草原地区D.森林茂密地区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可知,易携带、发电无污染、应用范围广等都是其重要特征,与其他能源进行对比分析可知,移动能源最突出的优势是灵活易携带。第2题,由材料可知,薄膜发电技术主要是利用太阳能,地铁中和工厂车间里太阳能并不充足,而且这些场所对移动能源需求并不强烈;而森林茂密的地区,由于树木影响,太阳能不充足。一般广阔的草原地区,太阳能比较丰富,故该地区最适宜移动能源的应用。

答案:1.B 2.C

海洋渗透能是利用咸水与淡水之间的渗透压力推动涡轮发电机而获得的能源。在盐度大的水域里,渗透发电的效果更好,但在发电厂附近必须有充足的淡水供给。挪威能源集团研发出了获取这种新绿色能源的技术,目前我国海洋渗透能的研发尚处于初期阶段。下图示意海洋渗透能的工作原理。读图,回答3~5题。

3.我国依靠海洋渗透能发电最理想的盐湖是( )

A.青海西部察尔汗盐湖

B.山西南部运城盐湖

C.江苏东部盐城大盐湖

D.新疆东部巴里坤盐湖

4.与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相比,利用海洋渗透能发电的最大优势是( )

A.受天气影响小

B.受地域的影响小

C.电站建造成本低

D.技术简单便于操作

5.我国利用海洋渗透能的天然优势是( )

A.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B.山地多,地势起伏大

C.有众多的内陆湖

D.有漫长的海岸线

解析:第3题,察尔汗盐湖、运城盐湖、巴里坤盐湖都位于我国中西部内陆地区,盐分浓度大,但由于气候较干旱,缺乏充足的淡水,A、B、D错;盐城大盐湖地处江苏东部,濒临海洋,且有充足的淡水,C对。第4题,依据图示信息可知,利用海洋渗透能发电需在密闭的环境中进行,受天气影响小,A对;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海洋渗透能发电都具有分布不均的特点,受地域的影响都很大,B错;海洋渗透能发电需在水体中进行,电站建造成本高,C错;海洋渗透能发电技术在发达国家刚刚研发成功,在我国还处于研发初期阶段,说明其技术难度较大,D错。第5题,我国海岸线漫长,发展海洋渗透能的自然条件优越,D对;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不属于天然优势,A错;海洋渗透能的开发,与地形关系不大,B 错;海洋渗透能的利用需有充足的淡水,有众多的内陆湖不是优势,C错。

答案:3.C 4.A 5.D

地源热泵是利用地表土壤热源为室内供冷供热的空调系统,它以大地作为低位冷热源,冬季从土壤中吸取热能,通过热泵系统实现向建筑供暖;夏季从建筑中吸取热量释放到土壤中,实现向建筑供冷。地源热泵是目前公认的对环境最友好的制冷制热系统。下图为徐州地区土壤深度分别为3 m、6 m和14 m时全年土壤温度变化曲线图。据此回答6~7题。

6.图中土壤温度变化的特点是( )

A.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比气温大

B.深度愈深,土壤温度变化的幅度愈大

C.土壤温度相对气温有滞后效应

D.冬季各深度的土壤温度差别最大

7.与常规家用空调相比,地源热泵空调系统( )

A.受天气变化影响大

B.向大气散发的废热少

C.安装设备占用空间小

D.初装费用低

解析: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壤深度3 m处温度年变化最大,但也只有7 ℃左右,其变化幅度远比气温小。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在减小。春、秋季节各个深度的土壤温度差别大于冬季。土壤温度的最高值出现在10月左右,而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7、8月份,因此土壤温度相对气温有滞后效应。第7题,地源热泵安装时需要埋设管线,占用的空间比较大,初装所需的费用也比较高。地表土壤热源相对稳定,所以受天气变化影响不大。地源热泵夏季从建筑中吸取热量释放到土壤中,实现向建筑供冷,所以向大气散发的废热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

答案:6.C 7.B

风光互补发电提水灌溉系统是一种经济适用的供水系统,主要是为解决缺水地区的灌溉及人畜饮水等问题研究设计的。下图为风光互补发电提水灌溉系统示意图。据此回答8~9题。

8.该系统主要分布的地区可能是( )

A.华北地区B.东北地区

C.四川盆地D.内蒙古高原

9.该系统的主要优势是( )

①提供的能源清洁无污染

②技术要求低,建设难度小

③风能、太阳能相互补充,持续性好

④能够解决使用地区的缺水问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第8题,该系统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进行发电,利用电能进行提水,主要应用在缺水地区,所以排除东北地区和四川盆地,B、C项错;华北地区风能资源相对较少,用风能发电成本较高,不适宜采用该系统,A项错;内蒙古高原地处内陆,干旱缺水,太阳能资源丰富,加之靠近冬季风源地,且地形较为平坦,风能资源丰富,适宜采用该系统,D项对。第9题,风能、太阳能属于清洁能源,①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系统构成较为复杂,有较多的电力控制设备,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建设难度相对较大,②错误;太阳能和风能可以相互补充,且持续性好,③正确;该系统能够有效缓解使用地区的缺水问题,但无法解决缺水问题,④错误。

答案:8.D 9.C

(2019·南昌模拟)下图是某区域能源利用结构图,图中单位GDP能耗是指单位GDP所消耗的能量(一般以“标准煤”作单位)。据此回答10~11题。

10.图中序号代表新能源开发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11.下列举措,可能降低单位GDP能耗,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是( )

A.扩大能源开发规模

B.延长制造业产业链

C.降低煤炭消费比重

D.限制能源跨区调配

解析:第10题,图中序号①②能够降低单位GDP能耗,应是代表生产技术或产业结构,故A、B错误。③可减少废弃物排放,应代表清洁生产或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故C错误。

④可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应代表新能源的开发,增加了能源供应,故D正确。第11题,延长制造业产业链,进行深加工,可以提高单位能源的产值,也降低了单位GDP能耗,故B 正确。扩大能源开发规模,能源总量增加,不能降低单位GDP能耗,故A错误;降低煤炭消费比重,煤炭造成的污染减少,不能表示单位GDP能耗降低,故C错误;限制能源跨区调配不能降低能耗,故D错误。

答案:10.D 11.B

二、非选择题

12.(2019·泉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