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阳益胃汤PDF.pdf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升阳益胃汤
60克(汤洗,脉涩者用)()(炙)各30克药各15克 12克(利,不渴者勿用)(不
淋勿用)各9克 3克
治,滞留,怠惰,不收,节肿,舌干,饮食无味,食不,不调,小便颊数;兼见,洒淅,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者
每服9克,加5片,2枚,用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方中人参、黄耆、白术、甘草补胃之气;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除温;半夏、、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诸药合用,共奏升阳,清热除湿之功。
百科:黄芪(30克)半夏(15克)人参(15克)炙甘草(15克)独活(9克)防风(9克)白芍药(9克)羌活(9克)橘皮(6克)茯苓(5克)柴胡(5克)泽泻(5克)白术(5克)黄连(1.5克)
一.治脾胃虚弱、怠惰嗜卧。
二..时值秋燥令行,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
三.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乃阳气不升也。
归经:足太阴阳明药也
方义:1.六君子:助阳益胃,补脾胃之上药也。加黄耆,以补肺而固;芍药,以敛阴而调荣;羌活、独活、防风、柴胡,以除湿痛而升清阳;茯苓、泽泻,以泻湿热而降浊阴。少佐黄连,以退阴火。
⒉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气足阳升,则正旺而邪服矣。
方解:升阳益胃汤重用黄芪,并配伍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养胃;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湿;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白芍养血和营。适用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湿郁生热之证。
不降
病证名,又称胃失和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胃气通降功能受阻则病。症见不思饮食,胀满作痛,嗳气吞酸,呃逆呕吐等。多由饮食所伤、胃火冲逆或痰浊中阻所致。治宜宽中消导,和胃理气。
用生赭石细末一两,生怀山药、炒怀山药各七钱,三钱,生鸡内金二钱,浓朴、柴胡各一钱。连服此药八剂,大便日行一次,满闷大减,饮食加多。遂将赭石改用六钱,柴胡改用五分,又加白术钱半。连服十剂痊愈。
降浊还原丸
【主要成分】野菊花、蒲公英、枳壳、淫羊藿、黄芪等
【功能主治】益脾健肾、降浊解毒。用于脾肾两虚,浊毒内停证,症见倦怠乏力,腰膝酸软,恶心纳呆,面浮肢肿,头痛头晕,皮肤瘙痒,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脉沉细。慢性肾功能不全代偿期,失代偿期见以上症候者。主要用于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6-30g,一日3次。
【注意】忌盐,禁用链霉素、庆大霉素等。
升清降浊
此法适用于脾虚。症见胃脘疼痛,体瘦纳少,食则不运,腹胀如坠,少气懒言,,大便稀溏,淡、苔白,脉细弱。治宜补气升陷,降浊,若腹胀便稀,以升清为主;腹胀,以降浊为先。药用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升麻、柴胡、枳壳、大腹皮。腹痛者,加炒白芍、延胡索;者加大腹皮、;少苔者,加沙参、石斛;胃脘怕冷者,加、;胁胀者,加郁金、绿萼梅;者,加炒、。
脾升胃降,合为后天之本。由于积劳积损,脾胃受-一损,而下陷,浊阴不降而停满,以致提摄无力,,脾虚运化无权,胃中水谷停滞不化,,气机壅滞,此乃虚中夹滞。若一味补益升提,则胃气愈加壅滞;如单用疏理,则胃气愈加,胃亦随疏随滞。此案即补益升提与疏理并用,清气升则浊气降,痛胀自可消除。
升降散升清降浊
“用方者,不贵明其所当然,要贵明其所以然。”杨栗山如是说。
《伤寒温疫条辨》中对升降散有较为详细的方解:“是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六法俱备,而方乃成。”“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能辟一切怫郁之邪气。”“蝉气寒无毒,味咸且甘,为清虚之品……姜黄气味辛苦,大寒无毒,蛮人生啖,喜其祛邪伐恶,行气散郁,能入心脾二经建功辟疫……大黄味苦,大寒无毒,上下通行。盖亢甚之阳,非此莫抑,苦能泻火,苦能补虚,一举而两得之。人但知建良将之大勋,而不知有良相之硕德也……米酒性大热,味辛苦而甘……驱逐邪气,无处不到……和血养气,伐邪辟恶……蜂蜜甘平无毒,其性大凉,主治丹毒斑疹,腹内留热,呕吐便秘,欲其清热润燥,而自散温毒也……”
僵蚕“清化而升阳”,蝉蜕“清虚而散火”,“君明臣良,治化出焉。”“姜黄辟邪而靖疫,大黄定乱以致治,佐使同心,功绩建焉。酒引之使上行,蜜润之使下导,引导协力,远近通
焉。补泻兼行,无偏胜之弊;寒热并用,得时中之宜。”“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
杨栗山称僵蚕、蝉蜕“为温病之圣药”。
脾胃互相为表里胃气降浊脾升清
我们在上一章中说到人的五脏六腑互为表里,六腑为表,五脏为里,而且说到六腑中的胃和五脏中的脾是对应的,脾胃也互为表里,胃为表,脾为里。
胃主纳,脾主化。也就是说胃是负责吸收食物,脾是负责运化食物的营养成分。
胃主降,脾主升。完全的说法应该是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消化饮食就是脾胃协调升清降浊的过程。胃气以下降为顺,把初步经过“消”的饮食(包括食物残渣)继续推向下行,即所谓“降浊”,它和脾的“升清”作用是相反相成。如脾不升清就会导致胃气不降,就会出现呕吐等症状。
胃受纳食物、腐熟水谷,为脾的运化打下基础;脾运化的水谷精微营养全身,又为胃继续受纳与腐熟水谷提供能源。如果胃不能很好地腐熟,必然影响脾的运化;若脾不能正常的运化,同样会影响胃的受纳。
就脾升胃降而言,脾升,既能使饮食之精微输布周身以及升托内脏,又能协助胃气下降,使浊气得以下行。而胃降,不仅能使水谷之浊气下达小肠,而且又能协助脾气升清,使水津四布。如果胃气不降,不仅出现食停中脘的胀满症,也会出现脾不升清的肢倦乏力等症状;反之,若脾气不升,不仅出现运化失职的湿浊中阻,也会出现因脾不升清而致胃气不降的嗳气、呕吐等症状。
同样,在胃燥脾湿两者之间,胃为阳(燥)土,喜润而恶燥;脾为阴(湿)土,喜燥而恶湿。脾得胃燥,才能运化水谷精微;胃得脾湿,才能受纳腐熟水谷。
所以脾和胃就是一个各司其职的整体系统,这是中医对付脾胃病优越于西医治疗胃病的地方,尤其是用中医的思维和原则保养脾胃,会收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