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佛人生境界比较研究_万志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1月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Jan.2010第31卷第1期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 Vol.31ɴ.1

儒道佛人生境界比较研究

万志全

(赣南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在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上,儒家、道家、佛家有着许多高远的目标。儒家追求超我,道家追求唯我,佛家追求无我。在难易度与吸引力方面,儒家占据优势,道家、佛家处于劣势。而三者的价值难分高下,都为当代人生境界的构建提供着有益的启迪。

[关键词]人生境界;儒道佛比较;超我;唯我;无我;价值

[中图分类号]B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281(2010)01-0066-05人生境界是人所追求的学问、能力、事业与精

神等方面的最高境界。儒家、道家与佛家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对奋斗有着终极价值的设定。儒家以仁、义、礼、智、信为立身之本,号召人们积极入世,提倡建功立业,其人生境界是一种高级功利境界,即通过控制声色犬马的享乐之欲成为社会的栋梁,在立言、立德、立功等方面有着超我的发挥。道家以悟道为人生宗旨,在蔑视功名利禄之余,寻求身心自由,若能在无为的前提下,端正身心,内炼气功,外服丹药,即可成为长生不老之神仙,而成仙又被认为是超越儒家立言、立德、立功境界的更高境界。佛家不但超越儒家追求的高级功利,而且超越道家追求的长生不老,在超越一切观念的前提下,以空无的心态对待荣华富贵、生老病死,亦即不执著于任何意念,让心灵获得无所羁绊的终极快乐,成为充满智慧、大彻大悟的佛,这是佛教的最高人生境界。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别对儒、道、佛三家的人生境界作简单的论析,从难易度、吸引力、价值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获得对我国古代人生境界的简略认识,为当代人生境界的构建提供些许参考。

一、儒家人生境界之特色:超我

儒家宣扬天人感应,寻求立足天地之间的“德”之完善,其人生境界多为成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抱负。

先秦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认为,人生境界应该是“在遵循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够随心所欲”,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第二》)。孔子一生勤奋好学,30岁时事业有所成就,40岁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50岁就能够悟透天命,60岁便听得进各种见解而有所取舍,到了70岁则可随心所欲,而且不会违背社会规范。这种修养功夫就是修炼自己的内心,让它纯正无比,不会有歪斜的念头滋生。孟子则觉得成为大丈夫是君子应该成就的人生境界。他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章句下》)作为一位君子,他应该居住在天下最

66[收稿日期]2009-09-03

[作者简介]万志全,男,赣南师范学院美学与创作研究所所长,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艺学专业博士后。

广大的居所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道路上,倘或能够实现治国之志向,就与百姓一起来实现理想,倘或不能实现治国之志向,就独自一人恪守那些为人处世准则,达到富贵不能使他淫荡、贫贱不能使他变节、威武欺压不能使他屈服的境地,这就是大丈夫应有的人生境界,是正气浩然的精神境界。荀子所认同的是成为具有全粹之美的君子。他认为:“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荀子·劝学》)要成为具有全粹之美的君子,就应该努力学习,积极思索,认真实践,抛弃有害的思想观念,让内心只想见到所应该见的,只想思考所应该思考的,达到眼、耳、口、鼻、身皆为心所统帅的地步。儒家理想的伟大实践者屈原所倡导的人生境界是:“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涉江》)汉魏六朝时期,对于人生境界的探讨开始变得具体而实际。比如,司马迁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大学》认为,人生境界就是“格物、致知、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止于至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同样,《中庸》倡导的人生境界是成为“至圣”。“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要成为普天之下道德境界最高的人,就应该聪明睿智、宽容温柔、坚强刚毅、庄严中正、明察万物,进而修炼成为至圣。古代人才学杰作《人物志》的作者刘邵倡导的人生境界是成为英雄。他说:“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人物志·英雄》)英是草木之精华,雄是野兽之精华,把“英”和“雄”组合起来,用在人身上,英雄即为特别聪明又特别有胆识的人,是在世俗社会中达到了人生最高境界的人。

唐宋至元明清时期,儒家探讨的人生境界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形态。比如,北宋周敦颐所倡导的人生境界仍是成为圣人。他说:“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太极图说》)圣人能够有像天地那样宽广的道德,像日月那样耀眼的光明,像四时那样井然有序,像鬼神那样能够判别吉凶。南宋朱熹在“二程”的

启发下倡导“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朱子语类·卷七》)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严格控制人的欲望的境界,是近似于道家与佛家的无欲境界。陆九渊追求的人生境界为“能立足于宇宙间的伟大人物”。他认为:“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立于其中,须大做一个人。”(《陆九渊集·卷三十五》)李贽追求与实践的人生境界是“回归童心”。他认为:“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之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哉!”王夫之倡导的人生境界是“以身任天下”。他说:“吾惧乎薄于欲者之亦薄于理,薄于以身受天下者之薄于以身任天下者。”(《诗广传·陈风一》)在王夫之看来,人生在世,必须勇于承担责任,只有能为天下担当重任的人,才是达到了人生最高境界的人。

同时,儒家人士也用诗歌来表达对人生境界的美好追求。比如,李清照追求的人生境界是:“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文天祥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是“精忠报国,彪炳史册”。他写到:“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王阳明向往的人生境界是成为“悟道的自由人”。他写到:“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窅冥。道在险夷随地乐,心忘鱼乐自流形。”(《睡起写怀》)谭嗣同追求的人生境界是“光明磊落,崇高伟大”。他写到:“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狱中题壁》)

二、道家人生境界之特色:唯我

道家宣扬天人合一,在清静无为之中获得快乐与长生。其人生境界是抛弃物欲享乐,享受简单的物质生活,精神愉悦,长寿成仙,成为一个悟道的真人(至人、神人)。

道家创始人老子倡导悟道,以达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老子·四十七章》)的神奇人生境界。庄子宣扬神奇自由的“化蝶”境界。他写到:“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