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作家莫言笔下的红高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作家莫言笔下的《红高梁》中女姓人物形象
王才
摘要: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以红高粱地的“红”为女性主义背景,通过“我”的奶奶这一乡土女性在性别意识上,社会性别角色上的描写,刻画出一个追求女性权利与幸福的伟大女性形象。在原始,充斥蛮力的红高粱地里的女性主义沿袭了母系社会时期的女性主义,追求自由与幸福,大胆热烈,充满生命力量与激情。《红高粱》是莫言在1986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曾获多个奖项。
关健词:《红高梁》野性;女性主义;生命力;孕育
一、前言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小说作品突出在语言独特、风格多样,大部份作品都围绕女性人物形象展开,甚至可以说莫言小说的成功与其作品对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不无联系。本文笔者粗浅的探究了莫言小说里女性形象的创作来源,以中篇小说《红高梁》为例,着重概述了莫言在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创作鲜明,来分析了莫言小说中不同的女性形象,同时,针对作家莫言在不同创作时期刻画善变的女性形象,浅析自己的观点。
二、探究莫言小说里女性形象的创作来源
1、由于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亲身体验。作家莫言自幼家境贫寒,据《莫言研究资料》中记载:其少年生活的记忆受政治歧视以及贫困生活的影响惨痛多于快乐,故乡山东又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因此,苦难的生活情感体验和礼教规范束缚在作家心灵留存的烙印自然体现于他所著的作品当中。
2、作者历来对女性持有的崇拜心理。莫言曾毫不避讳的承认自己是女性崇拜者,因此,作品中的女性通常具有在苦难环境中抗争生存的坚强坚忍品质。
3、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莫言对母亲有着深切的依恋,认为给自己无尽关爱的母亲用瘦弱的双肩坚强挑起沉重的家庭重担,母亲在莫言心
中的形象伟大坚强。所以,母亲的一生对莫言后来在文学创作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在其他很多作品里的女性形象都能发现他母亲的影子。
三、莫言在《红高粱》中女性形象的创作意义
作家莫言以一个男性作家的角度形象的刻画出各种不同类型女性的形象,表达了他对女性命运和社会地位的关注,同时也表达了对男性主义和夫权主义的批判否定。通常来说,莫言作品里的女性形象,充分展示了中国女性的善良坚韧品质以及在苦难环境中积极抗争的坚强勇敢,对于现代女性肯定自我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的渗透文化意义。
四、分析莫言小说世界里的不同女性形象
(一)最具叛逆精神和充满野性的女性形象
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的世界里,是站在民间的立场上讲述了一个抗日故事,故事中个性的张扬,多数女性形象本身的性格都比较温顺,却会为了自我追求奋起反抗男权或夫权的强压,彰显出无所畏惧的叛逆精神。例如:在中篇小说《红高粱》中的“我奶奶”戴凤莲,虽然无法扭转社会对自己命运的不公平,但却能及时把握命运转折的一切机遇,奋力去争取属于自己的生活。关于中篇小说《红高粱》值得述及的还有这部小说在写作上的新颖之处。莫言先生在红高粱中几乎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顺序与情节逻辑,把整个故事讲述得非常自由散漫。但这种看来任意的讲述却是统领在作家是主体情绪下之下,与作品中那种生机勃勃的自由精神暗暗相合。此外,莫先生还运了大量充满想象力并且总是违背常规比喻与通感等修辞手法,在语言层面上就形成了一种瑰丽神奇的特点,以此造就了整篇小说中那种异于寻常民间之美的感性依托。
(二)最具代表传统精神的母亲形象
莫言小说时间里的女性形象让读者感受着原始大地的蛮力,[1]深入那种原已被我们所鄙弃的生活,从新窥视这种生活的意味。莫言
将“高密东北乡”作为自己叙述的根据点,用野高梁这种最古老的植物作为依托,通过“红”的背景展示原始生命的力量。《红高粱》是他的乡土小说代表作之一,主要描写的是以“我”的奶奶戴凤莲为主要人物形象的先辈们在红高粱这一片原始之地所演绎的他们的悲壮的故事。文中主要描写了“我”的奶奶这个完美的女性形象,来表现乡土女性的伟大精神,突出乡土母性的伟大。
《红高粱》的背景就是一片漫无边际的野高梁,而当高梁正是成熟的时候,满世界都是红的,夕阳余辉下红高粱演绎的故事,“我”家酒窖里那红色的火焰,那酿出来的豪情万丈的红高粱酒,一切的东西都是如此的平凡无奇,但每一件事物却都蕴含着从原始时期就一直延续着的内蕴,那就是生命的主题。《红高粱》以“红”为背景,一直都是充满着生命的力量的。因为“红”就是生命开始孕育的时候,“红”是女性的初潮,是伟大母亲在分娩时所呈现的“红”,一切都是如此沉重的,却又充满着激情。《红高粱》以“红”为背景,其实想突出的是乡土大地女性的主题。
五、莫言笔下的女性追求自由与幸福,大胆热烈、充满生命力量与激情的所在之处。
在《红高粱》中最主要的女性形象就是“我”的奶奶这一个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爱过又怎么样?我深信,我奶奶什么事都敢干,只要她愿意。她老人家不仅仅是抗日的英雄,也是个性解放的先驱,妇女自立的典范。”显然,奶奶是农村妇女的代表,却又突破了乡村的束缚,活出了一个真正的女人的生活。在奶奶的身上,体现了在乡土中的女性主义精神。
女性主义的前提就是男女的不平等[2],这种不平等是自母系社会时期分化到父系社会时期就开始的。这种不平等体现在很多方面,而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性”的不平等,文中描叙到的余大牙强暴了玲子,致使全村第一大美女玲子成了疯子,虽然后来余大牙被处死了,可是这个事件中所反映的男女不平等却不能因为余大牙的死而结束。
“父亲和一群孩子们,胆战心惊地涌到湾子边,居高临下地看着仰天躺在湾子里的余大牙。他的脸上只剩下一张完好无缺的嘴,脑盖飞了,脑浆糊满双耳,一只眼球被震到眶外,像粒大葡萄,挂在耳朵旁。他的身体落下时,把松软软的淤泥砸得四溅,那株瘦弱的白荷花断了茎,牵着几缕白丝丝,摆在他的手边。父亲闻到了荷花的幽香。”作者对于余大牙的死,描写得并没有那么沉重,而是显得有些优美,
这体现了作者在乡土文化中追求的男女平等。因此余大牙的死才会令人闻到荷花的幽香,与其说是对于余大牙死的一种祭奠,不如说是对于强大的男性主义的祭奠。
玲子是男权下的牺牲品,而“我”的奶奶却是追求女性解放的代表。首先我们从性别意识上来分析“我”的奶奶。
“奶奶在拜堂时,还是蒙上来那块臭气熏天的盖头布。在蜡烛燃烧的腥气中,奶奶接住一根柔软的绸布,被一个人牵着走。这段路程漆黑憋闷,充满恐怖。奶奶被送到炕上坐着。始终没人来揭罩头红布,奶奶自己揭了。她看到在炕下方凳上蜷曲着一个面孔痉挛的男人。那个男人生着一个扁扁的长头,下眼睑烂得通红。他站起来,对着奶奶伸出一只鸡爪状的手,奶奶大叫一声,从怀里摸一把剪刀,立在炕上,怒目鄙视着那男人。男人又萎萎缩缩地坐到凳子上。这一夜,奶奶始终未放下手中的剪刀,那个扁头的男人也始终未离开方凳。”
奶奶也是一个弱女子,她的父母因为一点钱财,就将她嫁给了患有麻风的单家儿子。可奶奶并不是那种接受不公正命运的人,因此在新婚第一夜才会手持剪刀到天明,她并不是要自杀,而是为了自卫。这是奶奶一种倔强的性格的表现,也是奶奶追求女性解放的一种行为。她认为自己年轻的生命不应该承受不公正的命运。原始的野高梁地里,要孕育出弱质纤纤的女子是不容易的,而像奶奶的这种粗旷性格的女子,也只有在红高粱地里才能孕育出来。
其实,奶奶对于“性”并不拘谨,在野高梁这一片充满野性的地方,只要她遇到一个自己真正心仪的男人,她就会不顾世俗地与他在一起。
“余占鳌把大蓑衣脱下来,用脚踩断了数十棵高梁,在高梁身体上铺上了蓑衣。他把我奶奶抱到蓑衣上。奶奶神魂出舍……奶奶心头撞鹿,潜藏了十六年的情欲,迸然炸裂。奶奶在蓑衣上扭动着。余占鳌一截截地矮,双膝啪嗒落下,他跪在奶奶身边,奶奶浑身发抖,一团黄色的、浓香的火苗,在她面上哗哗剥剥地燃烧。……”
奶奶对一个善未认识清楚的男人,就在野高梁地里与之野合。因为她认为这个男人可信,所以她就不顾一切的将自己交给她。这就是一个生活在乡土里,浑身还散发着红高粱气息的少女对于自己的幸福的追寻。她不需要男人怎样地甜言蜜语、不需要海誓山盟,因为她认为自己与男人是平等的。只要她幸福、他幸福就可以了。
奶奶对于男性是向往的,因此在我的家乡的人才会认为我奶奶的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