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东部沿海地区基础好、投资效益高的情况下.实行了向东部倾斜的区域经济政策。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全面高涨和新的经济增长源的形成。

然而,与之相伴随的区域经济差距的日益显现,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这违背了我国和谐发展战略,因此我们要寻求解决方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本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区域经济;经济差距;经济增长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原因
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0% 以上,但其中不易利用的沙漠戈壁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占60% ,这种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形成了极其不合理的人口分布。

而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土地肥沃,雨水充沛,适宜发展农业和养殖业,同时水路交通便利,便于物流畅通和发展对内对外商业贸易。

东部各种有利的自然条件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尽管矿产资源比东部地区丰富许多,但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交通极为不方便,这就潜移默化中限制了中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市场狭小,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缺乏凝聚力,中、西部地区虽然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输出基地,但是东部向中、西部高价输出制成品,而中、西部则向东部提供廉价的能源和原材料。

这种产业布局和区位分工决定了中、西部与东部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交换,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之间的价格“剪刀差”使中西部蒙受巨大损失。

(二)人口素质的原因。

( 1 )思想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上自领导、下到一般群众的思想解放程度非中西部地区可比拟。

东部地区较早地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

而中西部地区人们远离沿海,信息闭塞,造成人们的观念受到的禁锢要比内地和沿海多得多,极大地制约了人们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不少人仍把个体私营经济同资本主义等同起来,姓“资”姓“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小富即安”、“肥水不流外人田”、“怕吃亏上当”以及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等、靠、要”等保守依赖思想,严重地影响着中西部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
(2)人口文化. 长过快和人口素质低下是制约中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障碍。

劳动力素质,特别是文化科技素质低下,是制约中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的文化科技素质低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则更低。

劳动力素质低下,直接影了中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文化科技在三大区的差距仍在扩大。

( 3 )劳动力结构。

东部地区的劳动力结构呈现“枣核型”结构,这种结构符合经济
社会发展对各层次劳动力的需求,基本上能够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若干省区,劳动力结构是“哑铃型”结构:一方面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并不缺乏,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文盲半文盲人口存在,中间层次的熟练技术人员却特别缺乏。

(4 )劳动力管理制度。

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用人观念大不一样,东部地区较能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大胆任用有作为的开拓型人才,用人不求全责备、不论资排辈,并且流动性强。

中西部地区则相反,种种旧的人事管理制度仍在发挥作用,论资排辈、重“德”轻才、求全责备,在这种环境下,很难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

(三)国家政策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了非均衡发展目标的宏观区域经济政策。

为了让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富裕起来,国家给予了东部地区全方位的、为中西部地区所不具有的优惠政策。

毋庸讳言,这种倾斜性政策客观上已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的主要因素。

改革开放初期,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东部地区等开放地区计划调节特别是指令生计划的范围已大大缩小,市场调节比重大大提高,而中西部地区仍在按计划经济体制运行。

这种体制的巨大惯性影响深远,导致东部地区的经济活力远远大于中西部地区。

国家资金大量投入东部沿海地区,相应地减缓了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

国家资金投入的大量东移,势必对中西部地区那些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较大且长期依靠国家资金投入的省区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并由此减缓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

国家政策取向是一定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里,中央政府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特殊需要出发,调整了区域经济政策一是政策目标由追求区域经济平衡,转向以效益增长为主的区域非均衡发展为主;二是经济开发的地区重点由中西部转向东部沿海;三是政策工具由单一指令计划下的国家预算投资转向多元化主体,特别是通过地区开发的制度创新和开放政策的分区推进,以及某些宏观调控政策工具的区域化,来贯彻国家区域政策意图;四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作用并举,市场对资源和生产要素配能逐步增强。

在国家政策导向下,东部地区的投资不断增加。

国家投资的主要重点又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国家资金的投放水平及利用效率直接影响一定区域的经济发展。

同时,国家投资还具有集聚效应,可以吸引民间资本向特定区域流动,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资金投入大及利用效率高的地区,其人均GDP 和人均收入水平也较高。

据统计,2O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国有单位基本建设投资一半以上投在了东部地区,这一方面使东部的经济增长具有更大的直接推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国家投资的相当部分发生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如交通、能源、通信等,降低了一般生产性投资的进人成本,并改善了社会生活的质量,使特定区域的投资环境更具吸引力。

此外沿海地区还享受国家财政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这种税收政策对吸引外资、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促进对外开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但是它进一步弱化了欠发达地区对外部资金和人才的吸引力加剧了欠发达地区对外开放及市场化发展的滞后性,并强化了其比较劣势,导致经济发展中“马太效应”的出现。

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途径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任何国家也不例外。

在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想要迅速缩小地区经济差距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阻止差距的急剧扩大和收入分配的过分悬殊。

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一)1、完善我国生产力布局机制。

从国际经验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要求看,我国生产力布局机制的塑造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1)宏观调控层的塑造。

中央政府主要从事全国生产力布局总体规划的制定,确定生产力布局的总体目标和总体框架与战略,制定并完善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政策,强化并完善生产力布局的经济、行政及法律手段,调控全国生产力布局。

地方政府主要任务是在执行全国生产力布局规划与政策的基础
上,制定本区域生产力布局的规划、目标、战略与框架,调控本区域生产力布局。

(2)市场体系和统一市场的发育与完善。

其主要任务是在完善商品市场的同时,加快发育和完善各要素市场,促进区域市场和全国统一市场形成和发育,建立健全市场交易规则,制定国内区际贸易法规,如《竞争法》、《反垄断法》、《市场法》等,为市场机制在区域间正常的经济技术联系和生产要素流动中发挥作用提供保障。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实施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战略。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新审视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非均衡发展战略”。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实施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的战略。

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要“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

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

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

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二)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协调
市场调节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固有的缺陷和失灵,即,它对兼顾公平基本上是无能为力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市场调节既然会导致与扩大东、中、西发展差距,并使区域间居民收入与生活水平差距产生贫富两极,产生社会不公,如任其发展,就谈不上东、中、西的协调发展。

因此,实现协调发展的调节机制只能是政府调控。

一是建立区域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宏观调控机制。

主要包括取消造成区域市场分隔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建立资源的地方所有权制度,保证区域劳动力资源的正常流动,加快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实施特殊的开发落后区域政策,设立单独的区域政策执行机构,培育经济增长的微观经济组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转机制。

二是建立完善区域发展相对平等的宏观调整机制。

通过公平竞争和机会平等的发展,其结果仍是不均等的,因此在机会均等基
础上,通过各种宏观调控制度对区域收入再进行调节。

主要是制定政府的地区差别采购制度,加大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实施地区倾斜差别税收制度,制定特殊的金融政策,设
立专门金融机构,扶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完善我国生产力布局机制。

从国际经验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要求看,我国生产力布局机制的塑造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1)宏观调控层的塑造。

中央政府主要从事全国生产力布局总体规划的制定,确定生产力布局的总体目标和总体框架与战略,制定并完善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政策,强化并完善生产力布局的经济、行政及法律手段,调控全国生产力布局。

地方政府主要任务是在执行全国生产力布局规划与政策的基础
上,制定本区域生产力布局的规划、目标、战略与框架,调控本区域生产力布局。

(2)市场体系和统一市场的发育与完善。

其主要任务是在完善商品市场的同时,加快发育和完善各要素市场,促进区域市场和全国统一市场形成和发育,建立健全市场交易规则,制定国内区际贸易法规,如《竞争法》、《反垄断法》、《市场法》等,为市场机制在区域间正常的经济技术联系和生产要素流动中发挥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