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的某种方式、所用的工具。 译为:用…,拿…,当…,
成语:刀耕火种、拳打脚踢、口诛笔伐、车载斗量 管窥蠡(lí)测(观察狭窄片面 ) 、马革裹尸
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并总结规律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每日、每天、天天 2、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 在夜里
规律四:格式:时间名词+动词 时间名词放在动词前面,表示这个动词的动
规律: 在文言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
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 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
成语:披坚执锐、取长补短、寡不敌众、积少成 多、驾轻就熟、择善而从、好高骛远
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并总结规律
1、彼好游者不能穷也— 走到尽头 2、素善留侯张良— 与…交好 3、后世之谬其传— 弄错 4、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说坏话
成语:风餐露宿、道听途说、道不拾遗、街谈巷议
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并总结规律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使…灭族 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让…称王 3、生死人而肉白骨— 使……生,让…长肉
规律:格式:名词+名词(代词)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 么样的意思,即客观上使后面的宾语怎么样了。 译为:使(让、叫、令)+名词+动词怎么样
文言中词 的分类
实词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数词 量词 代词
虚词
副词 介词 连词 助词 叹词 拟声词
一、思考
在现代汉语中, 1、名词能否做谓语? 一般是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2、名词能否做状语? 一般是由副词、介宾短语充当 3、形容词动词能否做主语、宾语? 一般是由名词充当 4、不及物动词能否带宾语? 一般是由及物动词充当
规律二:格式:方位名词+动词 方位名词放在动词前,表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
的某种方向、趋向。 译为:向…,往…,在
成语:南征北战、东倒西歪、左顾右盼、上窜下跳 外御其侮
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并总结规律
1、面刺寡人之过者— 当面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乘船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箕畚
规律三:格式:名词+动词 名词放在动词前,不能作主语,而作状语,
请看例句: 二月草已( )。( 沈括《采草药》)
请分析成分。空处应是谓语,必由动词充当。空处是 “芽”,今天看,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发芽。(明
确:处在这个位置上,得有这个词性。语言环境决定词性。)
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
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了语法。文 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是 相对于翻译成的现代汉语而言。古 人的语言中有些词语的顺序与今人 不完全一致, 在翻译古文时,为了 让人看懂,就需要做留、删、补、 换、调、变词语的工作。
规律: 形容词本身不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
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 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具有了动词性。
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并总结规律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使…削弱 2、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使…削弱 3、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使…愚笨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使…变绿 5、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使…挨饿
规律四:格式:名词+于+宾语 文言文中,名词后带了补语,这个名词就活
用为动词(也就是说:介词“于”常用在动词、 形容词后面,但如果用在名词后边,那么这个名 词常有可能作动词用)。
[小练习]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①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②刑人如恐不胜 ③履至尊而至六合 ④序八州而朝同列 ⑤吾师道也
规律三:格式: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是要出现在一般动词前面的,如: 能吃,如果“能愿动词”后面有名词要活用为 动词。
能愿动词—表示可能、必要、必然、意愿的词。 成语:能官能民、能上能下、能文能武(指既能动 笔也有实际工作能力)
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并总结规律。 1、始舍于其址— 筑舍定居、修筑房屋 2、沛公军(于)霸上— 驻军、驻扎 3、晋军(于)函陵— 驻军、驻扎 4、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的 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也就是翻译后的意 思)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
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并总结规律。
1、朝服衣冠— 穿、戴 2、五十者可以衣帛— 穿 3、籍吏民,封府库— 登记、记载 4、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下、落 5、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取名、命名
规律一:格式:名+名(代) 名词不带宾语,带的话一般活用为动词。
作持续的时间。 译为:每…,在…里(中) 成语:日新月异、日思夜想、朝发夕至、日行千里
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并总结规律
1、道芷阳间行— 从小路 2、而相如廷叱之— 在朝廷 3、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从旁边
规律五:格式:名词+动词 方位名词放在动词前,表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
的某种的处所。 译为:在…,从…,对…
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 状态。 译为:以…为+形容词;认为(以为)…+形容词
成语:安居乐业、不远千里、乐于助人、甘之如 饴(把做某事当作像糖一样甜)、急人之困
规律一:格式:名词+动词 名词放在动词前,表这个动词的某种状态、特征。
译为:像…一样、像…那样
成语:狼吞虎咽、星罗棋布、土崩瓦解、神出鬼没 烟消云散 、风雨飘摇 、狼奔豕(shǐ )突(乱冲乱撞 )
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并总结规律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向南,向西 3、顺流而东行— 向东、往东
注:翻译时要根据活用词语本身的意思和结合语 境作译,考虑上下文意,意思要清楚明白。
成语:无所事事、衣冠禽兽、衣锦还乡、袖手旁观
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并总结规律
1、范增数目项王— 用眼睛示意 2、汉水又东— 向东流 3、王无罪岁— 归罪、怪罪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称王 5、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称王
成语:汗牛充栋、报仇雪耻
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并总结规律
1、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2、粪土当年万户侯— 把…当作是粪土
规律:格式:名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
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即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怎么 样。 译为:a.以为(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
b.把(以)+宾语+当作是、作为是(为)+名词
规律: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
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成语:完璧归赵、富国强兵、丰衣足食、精兵简政、
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并总结规律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以…为耻 2、吾妻之美我者— 认为…美 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嫌…迟缓
规律:格式:形容词+宾语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
答案: 1、瓮—用破瓮做,绳—用草绳系。 2、刑—处罚; 3、履—登上; 4、序—招致…来归; 5、师—学习。
定义:名词用在动词前面处在主语的位置,而又
不能作主语时(因为动词的动作不是这个名词发出 来的),那么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作状语。
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并总结规律
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像对待兄弟那样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影 3、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的翅膀一样
规律二:格式:副词+名词
现代汉语中副词不能修饰限制名词,名 词如果出现在副词后边就要活用为动词。
成语:不翼而飞、不胫而走、不毛之地、莫名其妙 华而不实 、不稂不莠(láng yǒu)-喻人不成才
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并总结规律。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游水 2、云青青兮欲雨— 下雨
3、而莫能名者— 说明白
看懂或翻译古文,首先要掌握一定量的实词
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即使这样,有些词在翻译 时还可能译不通顺,这时就应该想到这个词语是 否要活用才能译得通,因为有的词语在句子中临 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 类活用。它包括:
1.名词作状语。 2.名词作动词。 3.名词意动用法。4.名词使动用法。 5.动词作名词。 6.动词使动用法。 7.动词为动用法。 8.形容词作名词。 9.形容词作动词。 10.形容词使动用法。11.形容词意动用法。 12.数词活用。
2. 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由宾语发出的, 一般是用作使动。
成语:沉鱼落雁 、飞沙走石 、破釜沉舟 、兴风作浪
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并总结规律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平坦的地方、距离近的地方 2、险以远,则至者少— 险峻的地方、距离远的地方 3、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高处 4、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坚固的地势 5、君安与项伯有故— 老交情
成语:鱼肉百姓、草菅人命 、幕天席地
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并总结规律
1、追亡逐北 — 逃跑的军队、逃跑的士兵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 收获、心得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伏兵
规律:格式:动词+动词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
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 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 。
成语:得不偿失、入不敷出、救死扶伤、鉴往知来
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并总结规律
1、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活下来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起舞, 使…哭泣 3、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退却
规律:格式:动词+名词(代词) 1.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
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 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