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发达国家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环境破坏,而在我国,则同时存在着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两类环境问题,并且已十分严重。
我国现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我国能源开采量大但能源利用率低,而传统能源的开采和使用过程均产生大量污染。
环境与能源问题是互相维系的。
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西方国家的工业多转移到我国,不仅利用中国的能源,而且将污染转嫁到中国。
中国GDP占世界4%,却消耗了全球26%的钢,37%的棉花、47%的水泥。
中国已经消耗或污染了大多数的传统工业化需要的土地,水,矿产资源等自然要素。
二、生态系统全面退化。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
然而不幸的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
例如,天然湿地大学的大量消失。
在北方,河北省过去50年来湿地消失了90%,即便侥幸存留的湿地,八成以上也变成了污水排泄场所。
三、大气污染、水污染问题问题最严重。
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一直据世界第一,此外每年中国的烟尘排放量及工业粉尘排放量也均达到千万吨以上。
中国的主要水系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污染程度依次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
其中,42%以上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36%以上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
此外,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
四、水土流失急剧。
中国水蚀、风蚀和冻融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全国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
黄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亿吨;长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亿吨。
随土壤流失的还有各种营养元素,仅黄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就含有N、P、K三种元素总量约4000万吨,超出了2003年全国的化肥需求量(3990万吨)。
五、濒危物种增加。
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占189种。
中国濒危或渐危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
栖息地环境改变、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种濒危或灭绝的重要原因。
六、新兴污染源产生的环境问题愈发严重。
例如,生物多样性问题、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汽车噪声污染问题、核能核电污染问题,新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等问题。
七、容易产生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例如原油、有毒气体的泄漏等。
我国现今环境问题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我国环境问题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
作为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
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国际的关注,因为我国的人口和经济规模庞大,国内环境问题也开始产生全球化影响。
二、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农村污染是中国的主要三大污染。
我们现在拉动GDP增长几乎都是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
城市污染则随着城市化迅速发展,城市空气尤其污染严重。
农村污染是我国治污工作中的弱项,环境管理体系不健全。
原因分析
环境问题在我国如此的严重,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因素,亦有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而且我们国家的具体国情又使其具有特殊性,下面将分别进行一下具体的阐述。
(1)经济因素
目前,我国正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
经济发展引起环境问题恶化以及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
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是对立状态。
空气,河流,海洋和森林等公共的财富却被少数人的生产行为所侵害,使得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
源于两个基本因素:1,没有人拥有产权或没有人强迫他们处于被污染的生态环境中,2,正在被污染的生态环境具有集体消费特征。
(2)人文社会因素
环境问题最明显的是人文社会的原因,我国的环境问题,从现行的角度看,这方面的因素影响更为巨大。
一、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
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庞大的人口数量及快的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相对短缺,给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二、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
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教育部联合进行的对全国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果是,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理较低的水平,环境道德较弱,我国公众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型的特征,政府对于强化公众环境意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我国有关环境的法制法规建设不健全。
这主要体现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宏观协调能力较低。
新型工业化的理念虽然先进,但实现新型工业化缺少具体的路径指导。
可持续城镇化道路尚未确立,许多政策决策没有建立在完善的基础数据和资讯的基础上。
政策目标的确定和决策过程过于简单,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缺少长期的规画。
资源环境问题的跨部门、跨行政区性质与行政管辖范围的不对称,使目前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难以有效的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