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经济学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引言
信息经济学的启蒙思想最早出于凡勃伦1918年所写的《资本的性质》中,但信息经济学的一词最早却出现在马尔萨克的《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中。
1961年,斯蒂格勒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第一次把信息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的概念阐述了他的著名论文《信息经济学》。
之后他又用不完全信息替代传统经济学中的完全信息假设条件,以修补传统经济学的不足。
为此,他一直被誉为信息经济学的创造人,同时他又与马尔萨克两人开启了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大门。
1962年,美国的马克卢普出版了《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在书中他首先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对知识产业的生产与分配的经济特征及规律进行了分析,同时他又对美国的知识产业的产值进行了具体的测算。
为此,大家把他视为宏观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
1970年,乔治·阿克洛夫提出的《“柠檬”市场》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由形成进入到发展阶段。
以激励经济理论研究见长的詹姆斯·米尔利斯于1974、1975、1976年发表了3篇论文,即《关于福利经济学、信息和不确定性的笔记》、《道德风险理论与不可观测行为》、《组织内激励和权威的最优结构》,奠定了委托———代理的基本的模型框架。
继马克卢普之后,1976年,日本的增田米二在其《信息经济学》中对信息时代出现的第四产业进行了划分,并较详细地界定了第四产业中信息产业、知识产业、情绪产业和伦理产业四大领域的范围。
1977年,波拉特以“信息经济”为题出版了九卷巨著,在第一卷《信息经济:定义与测度》中,对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的概念、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了论述。
1979年丁·希契莱福门和J·赖利从与不确定性经济学关系的角度对信息经济学的有关基本问题、基本概念进行了研究,对信息经济学的完善做出了贡献。
进入20世纪80年代信息经济学的研究非常火热。
1983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提出,应把信息看作与劳动力和资金一样重要的生产要素,重视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
罗伯特、巴罗和英国的经济学家莫里斯也基于同样的观点,他们认为信息和知识与一般的有形资产不同,应对其加以特别重视。
1984年,美国经济学家K·阿罗出版了《信息经济学》论文集,在该论文集中,他对信息经济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他认为信息经济学就是不确定存在情况下的经济学。
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思提出了“交易费用”概念,信息成本是构成交易费用的重要部分。
当然,还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信息经济学进行了探讨,在此不一一列出。
但是,要特别说明的,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三位得主(乔治·阿克洛夫、迈克尔·斯宾塞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的重大贡献(研究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市场运作机制)构成了现代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和奠基石。
但是中国的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较晚,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英、美等西方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正在蓬勃发展,而中国却是在此时期刚起步。
尽管,中国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特别需要信息经济学的知识来指导,因为中国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而不是西方国家的原版市场经济。
西方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很多
“市场失灵”问题,而信息经济学的产生的起源就是修正西方传统经济学的某些指导思想的失误,故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于中国来说意义显得特别重大。
本文试从信息经济学在中国基本的发展阶段和研究内容进行综述。
2信息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阶段
1978年《经济资料译丛》的第1期登载的1976年美国经济协会《经济文献分类法》译文中,第026类列出了“不确定性与信息经济学”(原译为“测不准和情报经济学”)。
从现在的资料看,这是最早明确涉及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成果,因此各专家、学者都把1978年视作中国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历史开端。
1989年8月在北京成立中国信息经济学会,这次会议成立了中国信息经济学会,首任学会理事长、数量经济学家乌家培在会上提出了体现中国国情的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总体框架。
此次会议为中国的信息经济学进一步发展打破了缺口,因此,我们就以1989年为界把中国的信息经济学发展划为两个阶段。
在这两阶段我们主要从中国信息经济学研究成果来进行分析。
2.1中国信息经济学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89)
此阶段是中国信息经济学的奠基阶段。
有关的学者和部门就信息经济学问题,开展了各种学术会议及学术活动、大量地翻译了国外的相关文献,同时就国内经济社会的需要自己也编写了一些学术专著、学术论文。
翻译国外信息经济学文献在此期间,信息经济学对于我们来说很是陌生,为了发挥“后发赶超”优势,我国学者不断地邀请国外这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华讲授有关信息经济学的知识,并大量地翻译一批在国外有影响的著作,例如:霍肯的《下一代经济》(1983),马克·波拉特的《信息经济论》(1987),马克尤里·波拉特《信息经济》(1987),汤姆·斯托尼尔的《信息财富:简述后工业社会》(1987),阿罗的《信息经济学》(1989)等。
这些国外成果的引进,给中国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伴随着不断引进、消化国外优秀的研究成果,我国学者就可以站在较高的视角上来分析问题,同时这也为国内学者把更多的时间研究信息经济学的应用创造了有利的时机。
惟有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才能看得更远、做得更好,这是一个永真的规律。
2.2中国信息经济学发展的深化阶段(1989年至今)
1989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信息经济学学术会议研讨会,对于中国来说有里程碑的意义。
此次会议就信息经济学如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议,并提出了体现中国国情的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总体框架。
自此,中国的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进入了一新的阶段: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深化阶段。
在此时期,中国学者在不断引进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大量地编写了相关专著与学术论文。
3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3.1信息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的丰富多样。
在此,对研究信息经济学的几大核心人物的观点做
下分析。
张维迎在《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中将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非对称信息博弈论在经济学上的应用,故在此书中有关信息经济学的内容(委托代理理论,逆千周选择和信号传递)基本上都是围绕非对称信息博弈方面展开分析的,也就是说其研究内容的重点是非对称信息与不完全信息。
张维迎是国内第一位用博弈论方法来研究信息经济学的专家。
乌家培则将信息经济学内容分为三大方面:信息的经济研究、信息经济研究及信息与经济关系研究。
乌家培的观点基本上代表着国内信息经济学研究内容的主要方向,很多专家、学者都是从其所界定的范围来研究信息经济学的。
陈禹教授将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分为五大方面:研究市场信息的经济效用,研究信息系统经济,研究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的理论和测度方法,研究信息社会的经济理论,研究国际信息经济学理论。
陈禹的研究内容特色之处是他对信息社会及国际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这是两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
马费成是从四个方面研究信息经济学的:信息与信息活动的经济研究,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研究,经济活动的信息因素研究,经济学与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相互交叉和融合的研究。
马费成的研究领域比较全面,他从经济信息化及信息经济化两方面深入探讨了信息经济学的有关内容。
张守一认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信息经济的基本问题,信息产品的生产与再生产的问题,信息的投入产出问题及信息经济管理。
张守一的研究基本上是从信息的经济角度去研究信息经济学。
葛伟民认为其研究内容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及目前的经济界的状况,他在综合别人的内容的基础上,另加了其他的一些内容,如:信息劳动与社会劳动关系研究,信息产品流通问题研究,中国信息现代化的意义及途径研究等。
葛伟民对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结合了中国的实际,特别是他提出的信息现代化与社会经济现代化的关系研究,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尽管对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众说纷纭,但是,在此援引娄策群教授的观点,信息经济学具体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信息经济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信息经济化与经济信息化理论研究,信息资源研究,信息商品研究,信息市场研究和信息产业研究。
不过,在深入探讨以上各方面内容时,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更加深入研究有中国特色的信息经济学。
中国没有自己的经济学是个悲剧,步入信息经济时代,我们如果还没有自己的信息经济学那就是时代的笑话。
当然,这方面的研究有相当的难度,我们只有面对现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逐渐深入研究中国的信息经济学,学、研以致用,在实际应用中慢慢总结规律。
3.2当前中国信息经济学所关注的热点内容
3.2.1不确定条件下的信息经济分析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市场上每个经济行为者都拥有有关方面的一切信息。
例如,用户完全了解商品的质量、价格、效用,及其它有相关商品的信息等,而生产厂商则对其生产的产品信息、市场行情及消费者的消费爱好、购买力等情况了如指掌。
在这样的条件下,经济行为者都是在确定条件下做出自己的最优决策的,消费者实现了效用最大化,厂商实现了利润最大
化。
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经济行为者并不能完全知晓一切信息,于是人们就提出了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这两个概念并对这两者从经济学上进行深入研究。
斯蒂格勒在《信息经济学》一文中,提出了最优信息搜寻理论和信息传播理论,这奠定了不完全信息经济分析的基础。
非对称信息其实是不完全信息的一种典型形式,它是指并非所有市场经济行为者都知道的信息。
而非对称信息人们常常按照建立委托代理关系的时间顺序分为事前“逆向选择”和事后“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会导致“次优产品”充斥市场,“道德风险”则会导致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负效用成本的非合理转嫁。
既然不确定信息带来经济效率的下降,人们就开始研究如何能尽量减少非对称信息,目前经济学家主要是从内外两方面去研究的。
在经济行为者内,建立合理“委托———代理”关系;而在经济行为者外,则研究政府如何从政策、法规和机制等方面确保和监督“委托———代理”关系的顺利。
在这一方面,研究成果最丰硕的应算张维迎教授,他在《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中用博弈论方法基本上重新改定了信息经济学。
马费成和靖继鹏合编的《信息经济分析》和董新民的《信息经济学讲义》等也都在书中大篇幅地探讨了不确定信息条件下的经济分析问题。
3.2.2应用信息经济学分析
应用信息经济学在中国的研究主要涉及信息商品与信息市场、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政策法规、信息资源配置、信息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等。
在信息商品与信息市场这一方面,很多学者都是从信息商品的特性,信息商品的使用价值及价值,信息商品的定价理论基础及定价方法,信息商品市场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方面来研究。
信息产业则主要是从产业角度来分析信息经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及对策。
娄策群主编的《信息经济学通论》(1998)中重点分析了信息产业结构的优化及其影响因素,信息产业集团等。
靖继鹏的《应用信息经济学》(2002)则对信息产业的产值结构、就业结构、部门结构、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马费成主编的《信息经济分析》中研究了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并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了信息产业的产值情况。
信息经济政策法规研究比较多的是怎样规范参与市场的经济行为者,特别是要对提供、经营信息产品商及组织的行为进行规范。
娄策群教授对信息产业政策法规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信息资源配置一向被认为是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任何资源都是稀缺的,经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把有限的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信息经济学也不能例外。
当前大家研究比较多的是网络信息资源。
靖继鹏在《网络信息管理研究论纲》中在比较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与传统信息资源管理差异的基础上,概括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研究内容。
马费成、陈锐的《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信息资源管理》系列中分析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必要性及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等。
信息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这两方面主要是研究信息经济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及其关系。
在此方面较多的是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信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国有企业改革等。
3.2.3信息网络的经济学分析
信息网络的经济学分析的研究内容其实就是现在被大家炒得火热的网络经济学所研究的范畴。
关于网络经济学的定义有很多,但是其研究的核心就是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网络产品市场分析,具体内容涉及到网络系统的经济学分析、信息网络产品的经济学分析、信息网络用户消费行为分析及网络市场的政策法规分析等。
现今的网络经济学,如果用信息网络经济学来代替就更为准确。
因为信息网络经济学一词更能明确地说明其是其于互联网的信息经济学这一确切的含义。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如:王健伟主编的《网络经济学》(2004)研究了网络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网络经济的运行,网络经济下的市场结构、竞争与垄断、市场绩效、企业及政府职能、国际金融与贸易等内容;黄磊主编的《网络经济及其发展安全》阐述了网络经济和新经济现象和理论,重点介绍了网络经济安全的内涵与外延,并就加强网络经济发展安全的观念认识、制度保障措施、技术保障措施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还有很多学者就网络产业、网络产品及网络经济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作了大量的研究。
3.2.4 国际信息经济学分析
国际信息经济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梅尔慕·贾斯瓦娜(1980-1983),赫伯特·多尔迪克(1984),加雷斯·洛克斯利(1986)等人对此理论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国际信息经济学涉及范畴主要包括五大部分内容,即,国际信息经济理论与方法,国际信息经济发展与跨国比较,世界信息产业与国际信息市场,国际信息贸易,以及世界信息资源与国际信息经济政策。
国际信息经济理论主要以马克卢普、波拉特和鲁宾建立的一般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为基础,以世界经济学或国际经济学理论为背景,讨论世界信息经济、跨国信息经济比较、世界信息产业与信息市场、国际信息贸易等领域的问题。
其研究方法主要借助信息经济测度中的投入———产出模型,及乘数方法,并大量吸收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
国际信息经济发展与跨国比较主要是对世界各国的信息经济规模及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世界信息产业与国际信息市场主要研究世界信息市场容量测度及国际信息市场竞争、垄断与合作等。
国际信息贸易研究的领域主要涉及到国际信息贸易范畴与构成,信息生产的国产化程度,国家信息产业对国际信息贸易的依存度,国际信息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国际信息贸易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等。
世界信息资源主要是研究信息生产率及信息资源在世界范围内配置问题,而国际信息经济政策主要从国内信息经济政策及跨国信息经济政策来研究。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谢康教授研究颇深,他在《世界经济》、《情报杂志》和《情报学报》等多处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
当今的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全球化及经济一体化,信息经济的研究视角拓展至国际信息经济学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