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经济学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引言

信息经济学的启蒙思想最早出于凡勃伦1918年所写的《资本的性质》中,但信息经济学的一词最早却出现在马尔萨克的《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中。1961年,斯蒂格勒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第一次把信息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的概念阐述了他的著名论文《信息经济学》。之后他又用不完全信息替代传统经济学中的完全信息假设条件,以修补传统经济学的不足。为此,他一直被誉为信息经济学的创造人,同时他又与马尔萨克两人开启了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大门。1962年,美国的马克卢普出版了《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在书中他首先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对知识产业的生产与分配的经济特征及规律进行了分析,同时他又对美国的知识产业的产值进行了具体的测算。为此,大家把他视为宏观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1970年,乔治·阿克洛夫提出的《“柠檬”市场》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由形成进入到发展阶段。以激励经济理论研究见长的詹姆斯·米尔利斯于1974、1975、1976年发表了3篇论文,即《关于福利经济学、信息和不确定性的笔记》、《道德风险理论与不可观测行为》、《组织内激励和权威的最优结构》,奠定了委托———代理的基本的模型框架。继马克卢普之后,1976年,日本的增田米二在其《信息经济学》中对信息时代出现的第四产业进行了划分,并较详细地界定了第四产业中信息产业、知识产业、情绪产业和伦理产业四大领域的范围。1977年,波拉特以“信息经济”为题出版了九卷巨著,在第一卷《信息经济:定义与测度》中,对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的概念、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了论述。1979年丁·希契莱福门和J·赖利从与不确定性经济学关系的角度对信息经济学的有关基本问题、基本概念进行了研究,对信息经济学的完善做出了贡献。进入20世纪80年代信息经济学的研究非常火热。1983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提出,应把信息看作与劳动力和资金一样重要的生产要素,重视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罗伯特、巴罗和英国的经济学家莫里斯也基于同样的观点,他们认为信息和知识与一般的有形资产不同,应对其加以特别重视。1984年,美国经济学家K·阿罗出版了《信息经济学》论文集,在该论文集中,他对信息经济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他认为信息经济学就是不确定存在情况下的经济学。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思提出了“交易费用”概念,信息成本是构成交易费用的重要部分。当然,还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信息经济学进行了探讨,在此不一一列出。但是,要特别说明的,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三位得主(乔治·阿克洛夫、迈克尔·斯宾塞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的重大贡献(研究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市场运作机制)构成了现代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和奠基石。

但是中国的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较晚,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英、美等西方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正在蓬勃发展,而中国却是在此时期刚起步。尽管,中国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特别需要信息经济学的知识来指导,因为中国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而不是西方国家的原版市场经济。西方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很多

“市场失灵”问题,而信息经济学的产生的起源就是修正西方传统经济学的某些指导思想的失误,故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于中国来说意义显得特别重大。本文试从信息经济学在中国基本的发展阶段和研究内容进行综述。

2信息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阶段

1978年《经济资料译丛》的第1期登载的1976年美国经济协会《经济文献分类法》译文中,第026类列出了“不确定性与信息经济学”(原译为“测不准和情报经济学”)。从现在的资料看,这是最早明确涉及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成果,因此各专家、学者都把1978年视作中国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历史开端。1989年8月在北京成立中国信息经济学会,这次会议成立了中国信息经济学会,首任学会理事长、数量经济学家乌家培在会上提出了体现中国国情的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总体框架。此次会议为中国的信息经济学进一步发展打破了缺口,因此,我们就以1989年为界把中国的信息经济学发展划为两个阶段。在这两阶段我们主要从中国信息经济学研究成果来进行分析。

2.1中国信息经济学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89)

此阶段是中国信息经济学的奠基阶段。有关的学者和部门就信息经济学问题,开展了各种学术会议及学术活动、大量地翻译了国外的相关文献,同时就国内经济社会的需要自己也编写了一些学术专著、学术论文。翻译国外信息经济学文献在此期间,信息经济学对于我们来说很是陌生,为了发挥“后发赶超”优势,我国学者不断地邀请国外这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华讲授有关信息经济学的知识,并大量地翻译一批在国外有影响的著作,例如:霍肯的《下一代经济》(1983),马克·波拉特的《信息经济论》(1987),马克尤里·波拉特《信息经济》(1987),汤姆·斯托尼尔的《信息财富:简述后工业社会》(1987),阿罗的《信息经济学》(1989)等。这些国外成果的引进,给中国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伴随着不断引进、消化国外优秀的研究成果,我国学者就可以站在较高的视角上来分析问题,同时这也为国内学者把更多的时间研究信息经济学的应用创造了有利的时机。惟有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才能看得更远、做得更好,这是一个永真的规律。

2.2中国信息经济学发展的深化阶段(1989年至今)

1989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信息经济学学术会议研讨会,对于中国来说有里程碑的意义。此次会议就信息经济学如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议,并提出了体现中国国情的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总体框架。自此,中国的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进入了一新的阶段: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深化阶段。在此时期,中国学者在不断引进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大量地编写了相关专著与学术论文。

3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3.1信息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的丰富多样。在此,对研究信息经济学的几大核心人物的观点做

下分析。张维迎在《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中将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非对称信息博弈论在经济学上的应用,故在此书中有关信息经济学的内容(委托代理理论,逆千周选择和信号传递)基本上都是围绕非对称信息博弈方面展开分析的,也就是说其研究内容的重点是非对称信息与不完全信息。张维迎是国内第一位用博弈论方法来研究信息经济学的专家。乌家培则将信息经济学内容分为三大方面:信息的经济研究、信息经济研究及信息与经济关系研究。乌家培的观点基本上代表着国内信息经济学研究内容的主要方向,很多专家、学者都是从其所界定的范围来研究信息经济学的。陈禹教授将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分为五大方面:研究市场信息的经济效用,研究信息系统经济,研究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的理论和测度方法,研究信息社会的经济理论,研究国际信息经济学理论。陈禹的研究内容特色之处是他对信息社会及国际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这是两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马费成是从四个方面研究信息经济学的:信息与信息活动的经济研究,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研究,经济活动的信息因素研究,经济学与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相互交叉和融合的研究。马费成的研究领域比较全面,他从经济信息化及信息经济化两方面深入探讨了信息经济学的有关内容。张守一认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信息经济的基本问题,信息产品的生产与再生产的问题,信息的投入产出问题及信息经济管理。张守一的研究基本上是从信息的经济角度去研究信息经济学。葛伟民认为其研究内容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及目前的经济界的状况,他在综合别人的内容的基础上,另加了其他的一些内容,如:信息劳动与社会劳动关系研究,信息产品流通问题研究,中国信息现代化的意义及途径研究等。葛伟民对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结合了中国的实际,特别是他提出的信息现代化与社会经济现代化的关系研究,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尽管对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众说纷纭,但是,在此援引娄策群教授的观点,信息经济学具体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信息经济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信息经济化与经济信息化理论研究,信息资源研究,信息商品研究,信息市场研究和信息产业研究。不过,在深入探讨以上各方面内容时,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更加深入研究有中国特色的信息经济学。中国没有自己的经济学是个悲剧,步入信息经济时代,我们如果还没有自己的信息经济学那就是时代的笑话。当然,这方面的研究有相当的难度,我们只有面对现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逐渐深入研究中国的信息经济学,学、研以致用,在实际应用中慢慢总结规律。

3.2当前中国信息经济学所关注的热点内容

3.2.1不确定条件下的信息经济分析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市场上每个经济行为者都拥有有关方面的一切信息。例如,用户完全了解商品的质量、价格、效用,及其它有相关商品的信息等,而生产厂商则对其生产的产品信息、市场行情及消费者的消费爱好、购买力等情况了如指掌。在这样的条件下,经济行为者都是在确定条件下做出自己的最优决策的,消费者实现了效用最大化,厂商实现了利润最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