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宿现代与乡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少言、陈宗兴提出了较为详细的解 释,他们认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研究重 点应放在规模与腹地、等级体系与形态、 地点与位置、功能与用地组织、景观类型 与区划方面,可以从宏观整体、村庄个体、 住户单元三个层次对其特征进行研究。
乡村文化空间的构成
• “农村公共空间”, 指的是农村社会内部业已存在着的一些具有某
村落是从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走到今天的, 她始终在一种动态的过程中延续着自身的 生命。
民宿是从中国传统乡村住宅演化和功能 发展的产物。民居是其主要的原始模板。
3、功能性
满足乡村休闲度假游客的住宿和怀 旧需求为主要功能,具备吃、住、闲、 修、劳、养等功能。
4、场所性——文化空间
• 民宿不仅仅是设计房子,而是乡村场 所的再造和重构 村子、院子、房子是民俗场所的三 重空间场所,这些空间包括了生产空间、 生活空间、信仰空间、公共空间和自 然空间五个方面。
4、科学设计,强化服务,满足游客需求
• 与乡村规划协调统一,营造科学的乡 村空间
• 制定乡村民宿旅游服务接待规范与标 准,提升民宿的软环境质量
5、规范投资,协调利益,推进乡村经济 发展
• 统筹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农民行 为
• 建立乡村民宿发展基金或者小额贷款 支持制度
• 鼓励新农民下乡经营民宿旅游产品
• 乡村风光(景观自然性、人文乡村性) • 乡村文化(传统与古老、个性化) • 乡村产业(以农为本、耕读渔樵) • 乡村生活(农业传统、乡村记忆) • 乡村环境(非城市化、非工业化) • 乡村居民(经营主体)
2、传承性
“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常 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 费孝通
山水一体,动静结合――完善空间格局,铸造全域景区
打造“两区一轴”的总体空间格局
突出石头景观
• 动静结合,山水一体
休闲度假,世外桃源
街巷肌理
民宿院落
家庭客房
共享空间
景观意境构想
枣庄北境,犁来城东,有翼云部落。绿树掩古村,巨岩叠嶂似龙隐;青 山展云翼,群峰次第如雁行。云溪三合,负阴抱阳汇坎地,荫地脉,养 真气;石径双环,接地通天绕艮岭,入云路,逸闲情。石居山中生,岩 作墙,板构瓴,层叠栉比,错落纵横,古藤小院含春意;白云岫里出, 浅作雾,稠化雨,细流涓滴,飞溅高下,荷花石塘隐古风。炊烟袅袅闻 鸡犬,石如字、街作句,古巷俯拾皆为赋;暮色淡淡迎归耕,夜如幕、 月似纱,农家闲谈即成诗。桃李吐艳戏春水,石塘生荷遮夏阳,东篱菊 影摇秋意,高阜古松展虬枝。峦林蔽日,孤木干霄,老树盘根,长藤错 节,时有凤来栖桐枝;泉隐石隙,云藏深涧,浅溪低吟,飞瀑高唱,偶 遇青鸿留泥爪。石居石径石阶石门,锁住童真记忆;乡亲乡邻乡风乡情, 唤回人间真情。逐闲云,不曾问鱼已知乐;放野鹤,未达北海自逍遥。 隐高贤,无须世外桃源;避尘嚣,此为终南捷径。
乡村戏台——村民与游客共同的公共空间
民俗学的空间构建
• 自然场所:村口、街头、(老)树下、河 边、渡口、广场、桥边、院坝、晒场、池 塘等;
• 经营场所:茶馆、酒馆、饭店、杂货店、 理发店、磨坊、水井等;
• 精神场所:祠堂、会馆、书院、庙宇、教 堂、合作社、村委会、村小学等;
• 群体民俗活动场所:各种乡村民俗节庆、 婚丧嫁娶等仪式场合。
• 私人住宅:为自用住宅租给游客短期居住。 • 房间数量:5间以下,最多不超过15间。 • 文化指标:当地生活、地方自然环境。 • 体验方式:景观、艺术、餐饮、休憩。 • 经营形态:兼业民宿(自身有工作)、副
业(从事农业生产以外而经营)、专业 (以民宿为主要收入) • 餐饮类型:早餐型、一宿两餐、自炊型
沂蒙山区的烙煎饼习俗
3、保护传承乡村文化与保护 农民利益诉求
• 把乡村历史功能、现代功能、未来功能三者合一 • 将传统古村落与现代乡村两种空间体系、 • 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乡村文化两种文化模式 • 传统乡村生活与现代乡村休闲两种生活方式 • 乡村物质与非物质两种文化遗产
整合在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中,实现传统 空间与现代空间的有机分隔和联系。
保护活态文化
活态文化的开发保证了文化传人的 培养,乡村文化虽然可以通过建筑来 展示,但是乡土记忆、乡村手艺、乡 村文化、乡村情感却要完全靠人来展 示、传承和保护。
石碾是沂蒙的活态文化留存
4、乡村民宿文化空间的有机协 调
空间体验——民宿的交流功能
• 与人的交流——主客互动 • 与历史交流——时间镜像 • 与环境交流——天人合一 • 与内心交流——自我观照
(二) 围绕“沂蒙竹乡、泉上古村”,打造特色景 观系统
(三) 围绕“沂蒙竹乡、泉上古村”,构建生态产 业链条
(四) 围绕“沂蒙竹乡、泉上古村”,开拓多层旅 游市场
三个元素:绿竹 清泉 乡村
乡土特色
乡村记忆
乡土活动
旅游空间规划思路
总体框架与核心景观空间布局——基于中国传统 村落选址与布局的空间模式
对民宿的基本认知
民宿作为一种基本的乡村旅游业态, 是进入乡村旅游时代民居功能的延伸 而非替代。民宿的灵魂在文化、功能 在生活,万变不离生活功能、不改文 化灵魂。民宿与乡村酒店、度假村相 比,永远具有自身的基本特质。民宿 规划与建设就是打造一个留住乡愁的 空间、再现一座寄托乡情的家园。
台湾民宿的基本特点
乡村的境界
青山云外深 白屋烟中出 双洞左右环 群木高下密 曲径弯如弓 连墙若比栉 自入桃源来 墟落此第一。 曹文植《西递》
乡村空间的政策性定位
• 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 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 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 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 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 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 居住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 农业空间,划定生态红线。
贵州梭戛民俗村博物馆
• 梭戛苗族社区生态博物馆是亚洲第一座民 族文化生态博物馆。1998年中挪合建,完 整展示长苗的生活、生产和文化信仰。
村落的公共空间及其交流场所
四、民宿旅游发展的思考
基本定位
• 民宿旅游作为乡村旅游升级的主要载体 • 民宿建设作为乡村城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 民宿发展作为乡村扶贫开发的重要突破口 • 民宿作为推进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渠道
措施建议
1、立规引导,立法管理,推进健康发展
• 尽快出台民宿发展规划,目前存在政策真 空
• 制定民宿旅游发展管理办法 • 结合乡村规划提供民宿旅游的发展空间 • 有组织的为农民开发民宿旅游进行培训 • 鼓励艺术家、建筑师参与民宿设施和建设
2、制订标准,经营许可,推动有序经营
• 技术标准:规模、建筑、设施、特色
8、产品性(经济性)
民宿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作为一 种乡村旅游的综合性产品和基本业态 而产生的,从简单的住宿功能到休闲、 体验等功能的延伸,都是这种产品性 质的体现。因而民宿具有价格、质量、 服务等一系列的产品特征。民宿建筑 是产业的载体,同时也是一种业态。
乡村旅游升级趋势
• 经营酒店化——乡村酒店群的兴起 • 居住民宿化——与乡村文化一体化的
乡村旅游开发的第一主体,应该是村民,
只有建立政府、村民、资本三位一体的合 理结构模式和利益协调机制,乡村旅游才 真正具有活力,旅游开发与乡村聚落保护 的完美结合才真正能够实现。
五、乡村旅游空间构建的案例
(一)竹泉古村 ——一个沂蒙山区乡村文 化空间保护建设的模式
旅游区规划理念
(一) 围绕“沂蒙竹乡、泉上古村”,树立旅游区 域形象
种公共性,且以特定空间相对固定下来的社会关 联形式和人际交往结构方式。是村民交流信息、 人际交往、消磨时光的自由开放空间。包括两个 层面:
一是指农村社区内的人们可以自由进入并进 行文化生活的公共场所,例如场院、集市、水井 (塘)边、寺庙、戏台、祠堂、茶馆、村头林荫 树下,等等;
二是指社区内普遍存在着的一些制度化组织和 制度化活动形式。
模式 • 开发聚落化——整体开发,规模效益 • 消费度假化——乡村旅游与度假一体
化 • 产业庄园化——以特色、专业化种植、
养殖为基础的庄园成为主流
三、民宿设计的基本要求 解读
1、民宿的场所精神
民宿营造的场所是让人“以身体之、以 心验之”的情感空间,形成不同的情 境体验 台湾浮水印民宿的一首诗: 闲来无事不从容 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
家庭性的功能解读
• 居住,是基本的需求功能 • 居家,是主要的生活方式 • 居所,是空间的基本定位
总体的要求——诗意地栖居
“家”是民宿的基本空间单元
Fra Baidu bibliotek
7、开放性
• 民居是以家庭为主的内敛式私密空 间——主客分明(客人是临时的主人, 但是真正主人的私密空间是独享的)
• 民宿是主客交融的同乐式共享空间 (多元化的主人构成,客人在滞留阶 段具有一定的主人身份)
城乡文化空间环境建设
• 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 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 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 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 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 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 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宝山为靠,朱雀来朝,青龙左护,白虎右抱 龙泉献瑞,凤阁纳祥,双水环璧,九水归塘

宝 山









雀 来




水系空间的布局与建设
空间景观格局构建与布局
竹泉十二景: 龙泉献瑞、凤阁纳祥、东篱花海、田畴绿浪、
竹寺晓钟、松林鹤舞、荷塘月色、梅苑疏影、篁 林石径、兰湖秋水、宝山呈黛、翠溪含烟 空间置景:
二、民宿的基本特质
认识和界定民宿的基本特 质,是解决民宿发展五大问 题(建筑、文化、业态、文 化、场所)的关键所在。
1、乡村性
乡村旅游的核心是乡村性,民宿作 为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其乡村性同 样突出,主要体现为民居为载体、农 民为主体、乡村为背景、乡村休闲旅 游度假为功能。其根源是悠久的农业 文明及其传统的传承:
传统民宿与现代乡愁
——关于民宿规划与设计的思考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 陈国忠
2016年4月
一、民宿的基本定义
关于民宿的定义
台湾《民宿管理办法》第三条 民宿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 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 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 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
目前大陆的认识: 凡是开发利用乡间民居(住宅)进行乡村 旅游接待的场所。
翼云石头部落整体空间保留
2、注重民宿的在地性
• 建筑材质和空间布局的地域差异性 • 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与参与性体验: • 民宿规划的者的“他者身份”。一个村
落最有价值的内容是其原真性的建筑风貌、 生活习俗、生产方式,这种方式常常把物 质性的文化与非物质性的文化融为一体, 形成聚落文化的活的灵魂。
篁林石径、茅屋涌泉、青石枕流、岸柳成烟
空间景观的时间节律安排
四季置景: 春吐嫩绿、夏呈荷芳、秋现姚黄、冬浮
暗香
布局结构
一条文脉主轴, 六大空间,
三街六巷十二大 空间节点
(二)翼云石头部落——一个鲁 南山乡古村民宿的规划与设计
梵隐云巅,天翼展翅――体现山与古村合一的空间理念
云谷栖息,林野逍遥拓展休闲产品, 打造度假新区
• 文化标准:乡村文化氛围、主人好客 度、饮食、乡村活动
(日本与欧美先进开发国家十分重视法治、 安全风险及环境维护,因此即使偏远地区 的简易民宿都采取许可制,营业须先取得 执照,禁止非法经营,故都有各种立法条 款来规范。)
3、部门统筹,加强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 确定乡村文化的保护要求 • 对乡村三大空间的有机保护 • 乡村文化的整体性保护
5、在地性
民居的地域性决定民宿的建设和分 布的在地性特征,民宿具有鲜明的地 域标志性,反映在用材、布局、设施、 场所、绿化以及文化氛围的营造
院落的布局
6、家庭性
• 主客互融的休闲、游憩、度假空间, 从独乐到共乐,回家的感觉
• 台湾民宿具有“独栋建筑+庭院+居家 生活空间”的基本型态,并特别提出 与到访者必须同乐的要求。
“文化空间” 或文化场所的本原意义 指一个具有文化意义或性质的物理空 间、场所、地点。它主要来源于法国 都市理论研究专家亨利•列斐 伏尔(Henri Lefebvre)等人有关“空间” 的理论。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是通过人 类主体的有意识的活动而产生的。
从景观学分析,景观空间结构 表现为 “斑块——廊道——基质”分析框架的具 体化。
五觉境界——民宿的环境载体构建
• 五觉境界: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始性、人文生态环 境的特色性、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性。形成生态 化的五觉境界:视觉、嗅觉、听觉、触觉、自觉
• 三境空间: 环境:是人感知的第一空间
情境:是心灵感知的主体空间
意境:是人从环境感知到精神感知的升华,是 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是具有情、理特点 的“意”与具有形、神特点的“境”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