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中日交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具体记载了在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 奉贡朝贺」,光武帝则赐予其印。哪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件事 呢?「汉倭奴国王」金印在日本的出土,解开了这个谜。 • 1784年,在日本九州北部志贺岛叶崎地方(现属福冈县),一个叫甚 兵卫的农民,早晨下地修水渠时,偶然发现一个石室中间藏着一个金 属块。拿回家向别人请教,才知道是一颗黄金刻成的印。金印后来上 交藩主,并经专家鉴定,上面刻着「汉委奴国王」五个字,原来就是 1,700多年前汉光武帝赐给日本倭奴国王的金印(古时「委」、「倭」 两字通用)。现在这金印已成为日本的国宝,珍藏在福冈市立美术馆 内,而在志贺岛发现金印的地点也树立了石碑,并被辟为「金印公 园」。这颗金印现在已成为公元1世纪时候汉代中日两国友好往来和 文化交流的标志和实证。
宋元明清时期
• 由公元10世纪直至19世纪初,中国历经五代及宋元明清各朝,而日本 则经历了平安时代后期、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安土桃山时代和江户 时代。这个时期中日交流的路线主要是横渡东海的航行。中日交流的 方式则更加多样化,除了少数官方使节外,更多表现为民间贸易往来, 如宋元时期的中日贸易,明代的勘合贸易、清代的信牌贸易等,还有 两国僧侣、文人的往来。中日交流的内容既有物质方面的商品贸易, 更有精神方面的佛教、儒学、文学、美术、书法、医学、书籍等等的 交流。 • 这段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内容丰富多彩,这里着重介绍几位较有典 型意义的代表人物。其中有名留青史的日本入宋僧然,在日本传播饮 茶之风的和尚榮西,明代中日绘画艺术交流的杰出代表日本着名画家 雪舟等扬,还有明末清初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明朝遗民朱 舜水,以及日本黄檗禅宗的始祖隐元禅师。她们每人都有一段精彩的 故事。

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的两个半世纪内,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 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 可称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 中日友好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形成中日文化交流的第 一次高潮。 公元618年,唐朝灭隋,建都长安(今西安)。唐帝国经济文化空前繁榮发达, 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国家,声威远扬,对日本和亚洲各国都有巨大吸引力。而 日本通过四次遣隋使,朝野上下对中国文化更加仰慕向往,出现学习模仿中 国的热潮。为了实现更加直接有效地学习唐朝先进制度和文化的目的,日本 政府决定组织大型遣唐使团,派遣优秀人物为使臣,并携带留学生、留学僧 去中国。 接着会具体介绍日本遣唐使的次数、规模,来往中国的航行路线,唐朝
我国古代的中日交往
秦汉三国时期
• 中日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影响深远,而且源远流长,绵 延不断。 有文字记载的中日文化交流史,至少也有两千多年了,最早可以追溯 到中国的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大约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6世纪,在 日本历史上是弥生时代 与大和时代的前期。 这个时期中日交往的路线大多经过朝鲜半岛,再过朝鲜海峡或沿岸航 行到日本。交流方式主要是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 交流内容偏终于物质文化层面,如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有关这个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我们会著重介绍下面三个部分,即秦 始皇时的徐福东渡、东汉光武帝时赐给日本倭奴国王的金印,以及 《三国志‧倭人传》中对日本的记述。
徐福东渡
• 在日本和歌山县新宫市,背山面海的一片 樟树丛中,有一座石碑,刻着「秦徐福之 墓」几个大字,经常有人前来参拜,献上 鲜花。当地群众每年9月还会举行盛大的 「徐福祭」,纪念这位传说中在两千多年 前来到日本的中国友好使者。
• 中国史籍上对中日交往的明确记载,最早是从汉代开始的。《后汉书》 具体记载了在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 奉贡朝贺」,光武帝则赐予其印。哪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件事 呢?「汉倭奴国王」金印在日本的出土,解开了这个谜。 • 1784年,在日本九州北部志贺岛叶崎地方(现属福冈县),一个叫甚 兵卫的农民,早晨下地修水渠时,偶然发现一个石室中间藏着一个金 属块。拿回家向别人请教,才知道是一颗黄金刻成的印。金印后来上 交藩主,并经专家鉴定,上面刻着「汉委奴国王」五个字,原来就是 1,700多年前汉光武帝赐给日本倭奴国王的金印(古时「委」、「倭」 两字通用)。现在这金印已成为日本的国宝,珍藏在福冈市立美术馆 内,而在志贺岛发现金印的地点也树立了石碑,并被辟为「金印公 园」。这颗金印现在已成为公元1世纪时候汉代中日两国友好往来和 文化交流的标志和实证。

百度文库

• 鉴真(公元688-763年),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人。14岁出家到 扬州大云寺当和尚。由于她勤学苦练,并得到名僧的指点与教诲,年 轻时已成为佛门高徒,并赴洛阳、长安等地深造。鉴真从26岁开始在 扬州大明寺讲授戒律。作为南方的授戒大师,听过她讲经和由她授戒 的僧人达4万余人。她还组织僧人抄经书3万多卷,参与设计建造寺院 80多所,并经常扶病济贫,广施救助。 • 当时日本虽也崇尚佛教,但佛教律戒不兴,纲纪不正,因此希望聘请 唐朝高僧赴日本传授戒律。鉴真接受邀请,先后五次东渡却都失败, 经历了11年千辛万苦,以至双目失明,直到公元753年第六次东渡才 到达日本。 • 她在日本传经授戒,开创日本律宗,并传播中国文化,如佛教、建筑、 雕塑、医药、书法等。这部份将介绍鉴真和尚六次东渡的感人事迹和 她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的巨大贡献。
隋唐时期
• 隋唐時期,即公元6-9世紀,出現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 第一次高潮。當時日本是大和時代 後期、奈良時代 與平 安時代 前期。這個時期中日之間交流路線以直接渡海為 主。交流方式有使節人員往來,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隋 使、遣唐使、留學生、留學僧來華。交流內容則以制度文 化層面為主,如日本學習中國隋唐律令制度,實現大化改 新。同時也有大量涉及精神文化領域的交流,如佛教、建 築、雕塑、詩歌、藝術等。 這個時期的中日文化交流我們著重介紹日本為了向中國學 習而派出的遣隋使、遣唐使,以及當時中日文化交流的一 些著名代表人物。如東渡傳經的唐代高僧鑒真、埋骨盛唐 的日本留學生阿倍仲麻呂,還有留學唐朝的學問僧空海和 圓仁。
• 4世纪中叶,大和朝廷大体上统一了日本列岛,倭王(日本国王)曾 多次向中国南朝政权遣使朝贡,并请求授予封号。 • 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近四个世 纪的份裂动乱,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当时日本正是圣德太子摄政。 她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为了直接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曾先后 向中国派出了四次遣隋使(份别为600年、607年、608年、614年), 随同赴华的还有留学生和学问僧。这是中国和日本作为两个统一国家 的中央政权正式交往的开始,也是日本统治者采取主动积极态度派遣 大型使团直接吸收中国文明的开端。其中两次率领日本遣隋使团的小 野妹子和隋朝访日使节裴世清,可称得上是隋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 两位代表人物。 • 遣隋使不仅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圣德太子的改革和以 后的大化改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