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和谐社会的四个着力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构建和谐社会的四个着力点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各类矛盾和冲突日益凸显,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阻力,为适应全球发展,把握时代机遇,构建和谐社会,我国要对症下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公平正义,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目标。
关键词:可持续全面协调和谐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和转型阶段,但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使整个社会显得很“不和谐”。
所以,中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针对性。
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说明目前的社会存在着“不和谐”的问题。
我们知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原有的利益格局已发生调整、分化,社会问题开始凸现,利益冲突开始激化。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同时要看到贫富差距问题、就业问题和阶级阶层矛盾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要对症下药,找准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如今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社会不和谐因素也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巨大推动力,我们要认清和谐社会创建的关键,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和谐的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和谐可以促发展,也只有不断发展的过程才能实现和谐,不能脱离发展谈和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发展生产力。
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
我们的面临的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等等都是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也将在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得以解决。
二、坚持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动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包括以人为核心的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和谐,这种和谐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和谐,它既是建立在经济高度发展基础之上的和谐,又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然而环境的破坏、人口过度增长、资源过度掠夺、森林破坏与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越来越成为我们不得不直面和尽快解决的现实问题。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已越来越突显,已严重影响全社会和广大公民的生活生存状况。
人类与自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破坏和被破坏的关系,而应该是和谐共处的朋
友关系,只有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关系,我国的经济社会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不仅是中国自身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出的庄严承诺。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伦理价值观,是人类适度的消费观的体现,是可持续的生产观的体现。
”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时候,必须尊重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这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三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让每个人“活得有尊严”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
只有让坚持以人为本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温总理在回答网友提问中说:我提出“活得有尊严”有三方面含义。
第一,就是每个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无论是什么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
第二,国家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
第三,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因此,我们要给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让他们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
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有内在的统一紧密相连的。
一方面,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另一方面,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在社会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方针。
为此,我们要做到:一是做好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千方百计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他们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要通过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优抚等多方面的措施,来实现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全,确保每个人有一个基本生存底线作为必要生活保障。
努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认真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提出的一个指导方针和重要原则。
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人为本中的
“人”,不是脱离社会历史的抽象的“个人”,而应当是具体的人。
“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
“发展为了人民”是为谁发展的问题,以人民为发展的主体,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把人民利益作为发展落脚点。
四、坚持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调节阶层关系,化解阶层矛盾
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3月5日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为我们开出了药方,这就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抓紧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努力解决部分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当前,出现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以及区域差距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阶段正常的现象,但是这种差距不应太悬殊。
我国目前以利益为焦点和核心的社会差距在逐步拉大。
我想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
由于我国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结构,使中国社会被一分为二:城市和农村,与此相联系的是城市人和农村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工人和农民。
我们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分别被纳入到不同的制度和体制之中:工人和城市人被纳入到国家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之中,享受着从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的一切方面的优惠待遇;而农民和农村人则被排除在这个社会保障制度之外,自己负责自己的劳动和生活,自己安排自己的命运。
有资料表明,我国收入差距拉大已持续了20年。
2004年,全国最富有的10%的家庭与最贫穷的10%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超过8倍,基尼系数逼近0.48;2003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分别相当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1.9倍和2.4倍。
以上的数据和事例使我们看到,目前中国的贫富差距还在扩大,这将直接导致了社会的不和谐。
由此可见,缩小社会差距,调节收入分配,平衡利益关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社会学家认为,中国目前不同阶层的收入呈金字塔形。
在13亿人口中,年平均收入接近和超过20000元的占总人口的3.5%左右,而一半以上人口的年平均收入在20000元以下,低收入者占绝大部分,而国际公认的比较合理的收入分布应该是“橄榄型”,是大部分人处于中间阶层。
因收入和财产的占有状况的巨大差异,富有阶层和贫困阶层之间实际生活状况的反差极为强烈。
一些人生活富足奢华甚至奢侈糜烂;而另一些人则勉强维持温饱。
开始凸显的阶层矛盾是社会不和谐的一个重要现象。
面对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的这种现实状况,我国政府应采取措施下大力气整合社会关系,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
实现公平正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紧迫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十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面对种种不公平的现象,不平一旦爆发就有可能造成社会动乱,阻碍社会的进步,而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很大一部分都涉及社会公平和正义。
可见,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日益突显和
紧迫,这也将是影响社会和谐的明显问题。
只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矛盾才能减少,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参考文献 :
1 徐伟新,《社会主义汁会发展动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2 许明,《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27个问题》,今日出版社,1997年
3 张敏杰,《渴望和谐:当代中国社会的追求》和《构建和谐: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观察与思考》,2005年第1期
4 梁道刚,《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求是》,2005年第1期
5 李海青,《正义、共识与良序——和谐社会的人学解读》,《求是》2005年第1期
6 薛德震,《对两个和谐发展的哲学思考》,文汇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