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对后世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和《论语》对今天的意义
孔子对于现代中国是个很奇怪的现象:几乎所有中国人都如雷贯耳地知道他的名字,但是这位“至圣先师”的那些至理名言和谆谆教诲却没有多少人记得,以至于这位号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却对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人们价值观、伦理观的形成基本没有影响力。
我这个年龄段及其以下的人大概极少有人认真读过以《论语》为首的四书、五经,我最初只言片语地知道一点孔老先生的言行还得“拜托”上世纪70年代初的那场“批林批孔”运动,现在我也算是个“文化人”了,可仍然对孔子一知半解。
这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哀的断裂,是“五四”的过激和“文革”的摧毁两次劫难留下的无可挽回的恶果。
最近社会上流行的“孔子热”以及学术界的争论非常有意思,我觉得这与当年孔老夫子不辞劳苦周游列国时的社会背景有一些相近之处,说现在“礼崩乐坏”、“人心不古”有点危言耸听,但是如果说现在需要适当提倡“克己”、大力推广“复礼”,肯定是有现实意义的。
我们天天耳闻目睹的那些官员腐败、故意伤害、奸商图财害命、未成年人恶性犯罪等等让人不可思议的社会问题,的确让人觉得伦理道德的教育甚至重建已经到了比经济建设、财富积累更为紧迫的程度了。
在这种特别的历史时刻,如果能借助孔子的名声辅助道德教育以使“至圣先师”实至名归,同时又在《论语》中获得一些对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品格建构有积极影响的启示,何乐而不为?在这个意义上我赞同于丹普及《论语》的做法,有人对大众讲传统文化总比没人讲好,有人再借这个平台出来挑挑毛病,做点更正,受益的还是大众。
我就是在这样的讨论中更正了一些自己多年对孔子的误解,比如“以德报怨”全文应该是“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不是教人唯唯诺诺而是教人分清是非;比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原意应该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说的还是对大众的文化教育而不是在教导统治者如何愚民;在对最容易引起公愤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各种解释中,我至少得知孔子说这话是有具体语境和具体所指的。
总之,有优秀传统的文化可以让人有精神归属感,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伦理道德也是有根基的伦理道德,所以大可不必夸大孔子的封建属性而错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续上文化香火的机会。
我之所以这样说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孔子既不是政治家也不是理论家,他是个以“有教无类”为原则的教育家,他对弟子宣讲的都是与人际关系、社会行为、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修养有关的智慧结晶,在这一点上与老子的那种建立在冥想基础上的抽象思想有明显的不同,所以说中国的儒学是一种“实践理性主义”学说。
既然是教育家的学说就应该让其中的精华继续起到教育作用,既然是一种实践性的学说就应该在实践层面上予以继承,这种继承比少数人在书斋里做研究更有实际意义。
这有点像我经常说戏剧的一句话:中外戏剧经典名著应该通过舞台演出
充分体现其艺术价值,只有在实践中的继承才能对我们的戏剧创作和观众教育有实际的促进作用。
在青年人中传播《论语》的重要性
《论语》中所包涵得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历史责任和义务。
新时期青年人作为思想最活跃,实践最勤勉的群体,无疑是承担这一历史重担的主力军。
青年人是接受新事物最快的群体。
但每一种新的事物总是伴随着它相应的价值观出现的,举个例子,在以市场经济为主的今天,社会中拜金主义思想比较浓,由此在人们的思想中产生了许多不好的比如贪图享受、奢侈浪费、摆阔气、讲排场观念,而儒家思想恰恰是反对这些糜费的观点的。
在《论语》中,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藏文仲姓藏孙氏,名辰,是鲁国的大夫。
“居”,是收藏的意思。
“蔡”,是玳瑁,也就是乌龟中的精品。
“藻”,是天花板上海藻形的花纹浮雕。
“棁”,是建筑物的梁柱。
“山节藻棁”,是古代木质建筑物中最好的一种,它的栋梁都雕刻和绘画的很华丽。
孔子在这里是说,臧文仲这样一个很有名气,很有修养的人,居然为了专门收藏一只乌龟而建起了一座华屋,这样的人,不能算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或者说他不是一个聪明的人。
从这一点上来看,孔子是一个反对奢华,反对摆阔气的人,因为玩物可以丧志。
孔子在《论语》中这方面的积极思想还有很多。
另外,青年人的精力充沛,做起事情来,往往雷厉风行,表面上看,给人一种风风火火的感觉。
但是这样的作风,容易使人产生浮躁的情绪和不稳定的心理。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青年人,也提出了忠告。
例如阙党童子将命。
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阙党”,是鲁国的一个社会团体。
“童子”,是一个青年人。
“将命”,就是带着命令来了。
有人就问孔子说,这个年轻人怎么样呀?孔子说,我只是看到了他处于这样一个位置,担任这样一项任务,看到了他背后的领导或者叫主管。
他不是一个积极求上进、求学问、求经验的年轻人,他只是寻求出头露面的机会。
孔子之所以谈这样一番话,就是要告诉我们年轻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经过一番挫折,一番磨练和努力。
那种追求急功近利,喜欢出风头的年轻人是没有出息的。
从这些方面看,《论语》中对青年人的教育是积极的,如果青年人在读了《论语》后都能养成俭朴的生活习惯,对于改善社会不良风气,具有决定性地促进作用。
现在中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那么,加强青年人的德育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如果青年人能够接受《论语》中许多好的思想,并结合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养成朴实的学风和工作作风,防止不良文化的侵蚀,那将是终身受益的事情,同时,也为社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民族优秀文化得到了充分利用,文化的延续性得到了增强。
结束语
《论语》是伴随着儒家学说的诞生而诞生的,它所表现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地影响。
史学家司马迁将无侯伯之位的孔子列为世家,正是因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宗于夫子,可谓至圣”、“至圣至贤,教化之主,又代有贤哲,故列为世家”。
至今,国人在工作学习上还在受其潜然地影响。
现在国外许多著名大学和知名企业,把研究中国的儒家思想作为一种时尚。
他们为什么对中国古老的文化如此热衷?除了中国国力不断在增强,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影响力不断扩大外,更重要地是,他们意识到“急功近利文化”和追求经济发展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需要用讲求道德、公正和廉洁的儒家思想来解决。
其中,孔子伟大的教育思想,更是他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俊,应该将宣扬国学视为己任,使我们的民族优秀文化得以延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论语》作为研究儒家学说的主要书籍和资料,儒家思想作为国学的主流更应引起大家十分重视,这也是笔者著此文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