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文学、反思、改革文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特征:突出表现故事的政治背景和故事情节。 将一部政治运动迫害知识分子的历史呈现出来, 以此来突出对历史的尖锐批判。以中篇小说为主 要文体。
著名的反思小说:短篇《内奸》(方之)、《李 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 (茹志娟)等。中篇《布礼》、《蝴蝶》(王蒙)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一弓),《人到中年》 (谌容),《美食家》(陆文夫),长篇《芙蓉 镇》(古华)等。
现在的刘心武重新审视《班主任》: “现在看来,在当时的背景下,《班主 任》的要害在于写了个谢慧敏,作为一 种诉求的载体,她的存在非同小可。但 以今天的文学标准来看,她的文学形象 却极为苍白。正如现在的年轻人读《班 主任》,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不就是写 了那么篇东西嘛,这样的文章算得了什 么呢?”
三、具体的伤痕文学作品的探讨
1、刘心武(1942~):四川成都人。主要 作品有《班主任》、《如意》、《钟鼓 楼》、《四牌楼》、《红楼望月》等。
刘心武
《班主任》主要人物:
张俊石 宋宝琦
谢慧敏
石红
中学教师张俊石如何在文来自百度文库后发现班里 的学生深受文革思想的毒害,从而教育 他们,并且生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古华
张贤亮
陆文夫
谌容
二、归来作家与历史反思
11月份的《人民文学》上,便发表了刘心武的短 篇小说《班主任》。这是新时期文学第一次揭露 出文革中推行的蒙昧主义和愚民政策,如何危害 着青少年的纯洁心灵。
1978年8月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发表在 《文汇报》上,使伤痕文学真正成为一股文学潮 流。
二、有关“伤痕文学”的争论
“伤痕文学”一开始是带有批评性、带有 贬义的称谓。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
第一节、伤痕文学
一、概念理解及历史发展
“伤痕文学”又称为“伤痕小说”,出现 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以直接揭露文革 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 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等内容为主。 “伤痕文学”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 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对当时的文 学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他感到,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爱我们亲爱的祖 国。想到她的未来,想到她的光明前景,想到本世 纪结束、下世纪开始时,"四化"初具规模的迷人境 界,他便产生了一种不容任何人凌辱、戏弄祖国, 不许任何人扼杀、窒息祖国未来的强烈感情!他想 到自己的职责--人民教师,班主任,他所培养的, 不要说只是一些学生,一些花朵,那分明就是祖国 的未来。就是使中华民族在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 的土地上,强盛地延续下去,发展下去,屹立于世 界民族之林的未来!
第二节 反思文学
一、反思文学概念解释 1979年《人民文学》第2期刊登茹志鹃的短篇
《剪辑错了的故事》,以此为标志,1979年到 1981年间形成了一股以小说为主体的反思文学的 主潮。 反思文学的主要内容: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 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 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
围绕《伤痕》等作品,1978年夏到第二年 秋天发生了热烈的争论。评价上的分歧主 要集中在如何看待这些作品的意识形态意 义以及如何评价其社会功用。
否定者认为,它们对伤痕暴露太多,情 调低沉,影响四个现代化的斗志,它们 是向后看的,用阴暗的心理来看待人民 的伟大事业的缺德文艺。
辩护者从接受的角度,认为它们可以发 挥使人警醒起来、感奋起来的社会功能。
2、卢新华: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 8月便发表了小说《伤痕》,后出国留学, 写作《细节》、《紫禁女》。
《伤痕》:王晓华 母亲 苏小林
该小说写出了文革时期年轻人经历的心灵 苦痛,以及革命造成的两代人之间决裂的 伤痕。
卢新华
四、对“伤痕文学”的评价
(一)、进步意义
1、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是对文革的 整体否定。即,它不仅是对文革中的政策及其造 成的恶果的否定,而且是对文革及其之前的"瞒" 和"骗"的创作方法的否定,从而恢复了文学的" 真实性"。
3、“伤痕文学”作品中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 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的弱点。
4、需要指出的是"伤痕文学"模式化的喜剧结尾。
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 星都在眨眼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 的想法给予着肯定与鼓励。
夜,是静静的。黄浦江的水在向东滚滚 奔流。忽然,远处传来巨轮上汽笛的大 声怒吼。晓华便觉得浑身的热血一下子 都在往上沸涌。于是,她猛地一把拉了 小苏的胳膊,下了石阶,朝着灯火通明 的南京路大步走去。
2、在“伤痕文学”中,人们发现的久违了的悲 剧精神。
3、在“伤痕文学”中,开始注重对普通人的刻 画。
(二)局限性
1、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文革的 否定不够深刻。它只是从政治、社会、人际关系 的角度考察浩劫产生的原因,而缺少对传统文化 心理、封建意识的分析。
2、在艺术表现上,“伤痕文学”显得十分幼稚。 许多小说中的语言明显带有文革左倾的印痕。
影响较大的伤痕文学作品有:《班主任》 (刘心武)、《伤痕》(卢新华)、 《神圣的使命》(王亚平)、《献身》 (陆文夫)、《大墙下的红玉兰》(从 维熙)、《枫》(郑义)、《许茂和他 的女儿们》(周克芹)等以及1986年出 版的老鬼的长篇小说《血色黄昏》也属 于这一范围的作品。
1977年10月,《人民文学》编辑部召开了短篇小 说创作问题座谈会,会上对沉闷的创作现状进行 了分析,表示了要突破公式化、概念化的强烈愿 望。
他感到,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刻地仇恨“四 人帮” 这伙祸国殃民的蟊贼。不要仅仅看到“四 人帮” 给国民经济所造成的有形危害,更要看到" 四人帮"向亿万群众灵魂上泼去的无形污秽;不要 仅仅注意到"四人帮"培养出了一小撮"头上长角、 浑身长刺"的张铁生式五类,还要注意到,有多少 宋宝琦式的"畸形儿"已经出现!而且,甚至象谢惠 敏这样本质纯正的孩子身上,都有着"四人帮"用残 酷的愚民政策所打下的黑色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