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数学课《积的变化规律》教案数学课《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三篇

篇一: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一、内容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第三部分的内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1、研究问题:教材设计了两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在观察、计算、对比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

2、归纳规律:引导学生广泛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验证规律:引导学生再举倒,验证积的变化规律的正确性。

4、应用规律:引导学生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有了乘法为前提,并且能够准确而熟练地计算。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四年级学生对于面积计算并不陌生,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出现的情况会很多,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多一点时间思考。

4.在探索过程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一定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5.我的思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堂课在设计时,至始至终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理念。课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推理得出结论。以及如

何将新知与旧知及相互之间如何转化,更是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让他们自己来推导出结果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

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教学中的规律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四.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在数学中遇到过很多找规律的问题,并能运用找到的规律解决问题,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今天我们一起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

为响应学校的“节省零花钱,牵手好朋友”的号召,学生们捐出自己的零花钱,准备为希望小学的小朋友购买一些图书和学习用品。

(二)出示问题

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盒美术颜料6元,买2盒要花多少钱?20盒、200盒呢?

(三)研究问题,发现规律

1、列式计算

6 × 2=12

6 × 20=120

6 × 200=1200

2、非常好!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上面每组算式,你能根据这组算式的特点接着再往下写2个算式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写出。

(四)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己写的算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先来汇报第一组)谁来介绍这组算式你接下去怎样写的?学生说出自己写的第一组算式,你们也是这么写的吗?你们写得这么正确,你一定发现了这组算式的规律,谁再来说一说我们发现的这组算式的特点?

教师引导:刚刚在这组算式里同学们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如果让你接着再往下写,你还能再写出来吗?

3、猜一猜,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5,积会有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写出一组这样的算式验证一下。学生写出后汇报。

如果乘30呢?如果乘100呢?

4、你能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吗?

让我们一起把刚才的发现记录下来:(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5、利用发现的规律练习

(五)、继续探究,出示问题:

①大袋洗衣粉每袋 20 元, 4 袋一共多少元?

②中袋洗衣粉每袋 10 元, 4 袋一共多少元?

③小袋洗衣粉每袋 5元, 4 袋一共多少元?

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 :

20 × 4=80

10 × 4=40

5 × 4=20

(观察第二组算式)同学们都这么爱动脑思考,你一定也发现了第二组算式的特点?谁来说一说?

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这组算式,我们已经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也除以2。你能不能大胆的猜想,猜想一下这里会得出一个什么样的规律?

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根据我们发现的规律, 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5,积会有怎样的变化?谁来出一组算式,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六)概括规律:

师:发现我们举了很多的例子,确实存在着刚才同学们讲到的规律,谁能把这个规律完整的表述?

同桌互说规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四、应用规律做练习

篇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内容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需对整数乘法的算理和算法进行回顾与整理,运用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总结梳理乘法运算的数量关系,充分体验运用相应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有了乘法为前提,并且能够准确而熟练地计算。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四年级学生对于面积计算并不陌生,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出现的情况会很多,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多一点时间思考。

4.在探索过程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一定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我的'思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堂课在设计时,至始至终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理念。课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推理得出结论。以及如何将新知与旧知相互之间如何转化,更是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让他们自己来推导出结果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思路

《积的变化规律》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并能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找:在教学中,我首先出示一组乘法算式,其中一个因数不变,而另一个因数发生了变化,那么积是怎么变化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三个步骤,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且同时探究出研究积的变化规律的方法。

二、验:在发现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是不是其他的乘法算式中也都有这样的规律呢?再在另外的题目中验证规律。

三、用: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通过这样的步骤,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研究要讲究严密,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学习态度。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教学中的规律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王老师和你们共同上一节数学课,同学们高兴吗?那就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王老师吧。谢谢,唉,刚才你为老师鼓了几下掌?(记住以后要做一个有心人),全体起立,看,今天这么多老师来听我们的课,让我们把最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请坐,这次你给老师们鼓了几下掌?(8下)同学们听好了,老师提问题了,照这样计算,两个同学鼓了几下掌?(谁能帮老师列式计算) ,20个同学? 200个同学?

8×2=16 (下)

8×20=160 (下)

8×200=1600 (下)

这三题都是什么算式,在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因数)乘号后面的数也叫因数?等号后面叫积?同学们这三道乘法算式的积变了吗,猜一下,积的变化与谁有关?是的,积的变化与因数之间藏着一个秘密规律,是什么呢?同学们想知道吗?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合作、探究规律

1、同学们,坐好了,小眼睛看黑板,请用数学的眼光来认真观察这

三道乘法算式,你会发现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一个因数没变,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大,积也随着变大) 师: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的孩子。

2、那么积到底是怎样随着因数的变大而变大的呢?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为了研究方便,可以把三个算式标上序号。)

一个因数没变,另一个因数乘儿,积就乘几。孩子们,老师突发奇想,我们的这个发现是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规律呢?大胆猜想一下在别的乘法算式里行吗?别急,数学家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这还需要我们来验证一下,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举例)

3、引导学生说出举例的具体方法-------

师:通过验证,你们发现有这个规律吗?真是一伟大的发现,那就大声地把我们发现的规律齐读一遍吧!(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4、探索积随一个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

(1)梳理方法

师: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是通过哪些方法才总结出这个规律的呢? 生:先计算出得数,仔细观察因数和积有什么变化,大胆猜想,举例验证、最后进行验证。(板书:仔细观察、大胆猜想、举例验证、总结规律)

师:刚才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大胆猜想、举例验证的方法,总结出积的这个变化规律。

关于积的变化还有没有其它的变化规律呢?刚才我们是从上往下来研究的,请运用这些学习方法,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观察这组算式,你又会发现什么呢?,先自己思考(1分钟左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一会我们选一位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2)、运用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师:你有什么发现?你又是怎么发现的呢?谁愿意当一次小老师到前面展示一下。(指名板前讲解)

生:我们从下往上看,仔细观察它的因数有什么变化?(指名回答)积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猜想一下,是不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呢?我们可以验证一下。比如,大家在练习本上也举一个这样的例子。(师:我可以补充一下吧。)(生举例)

生:谁能说说你举了什么例子?(指名)大家有没有和我们不同的意见。所以我们就可以总结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师:小老师讲的真是太有条理了。我们把这个规律读一遍吧!(课件出示)

同学们针对老师总结的规律,大家还有没有想说的或想问的问题呀? 老师:0要除外。

5、概括规律:

师: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真是太厉害了,这么一会就发现了两个规律。同学们,数学讲究简洁美,我们能不能把这两条规律合成一条昵,谁

篇三:积的变化规律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42、43页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已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教学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统计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信息窗4情境图清理海水浴场】

青岛是座美丽的城市,在炎炎夏日,青岛的海水浴场每天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为了让游客在清洁舒适的沙滩上游玩,筛沙车每天都在忙碌着。

“ 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80平方米”根据图上的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5分钟、10分钟、15分钟、30分钟、60分钟·······筛

沙车能清洁多少平方米沙滩?

你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这么多的问题我可以用一个关系式解决,你知道运用哪一个关系式吗?(学生回答)

对,就是“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筛沙车的工作时间=筛沙车的工作总量”现在我提一个问题“筛沙车的工作总量是怎样变化的呢?”你们能帮我解决吗?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填表格(学生每人一张)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2、小组活动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小组活动时,教师巡视、指导。

如果遇到小组观察统计表有困难时,教师引导学生写出计算的算式再观察发现。

80×5=400

80×10=800

80×30=2400

80×60=4800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全班交流----积随因数扩大而扩大的规律

说一说筛沙车工作总量随着时间的变化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通过填写的表格从左往右观察或列出的算式从上到下观察

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不变,工作时间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清洁沙滩的总面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

那如果用因数、因数、积分别表示这三种量,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你们发现的规律吗?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积随因数扩大而扩大的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2、学生探究----积随一个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

①、刚才,我们从左往右观察,发现了积随因数扩大而扩大的规律的那从右往左观察表格,用刚才比较研究的方法,比一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还是乘几吗?积和因数是怎么变化的?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②、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③、班内交流:

④、概括发现的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几倍,积也缩小到原来的几倍。)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能轻易下结论,要多举出一些例子,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如果有一个反例子出现,就不能把这种发现当作规律,这就是研究数学问题应该有的严谨态度。下面我们一起来验证规律。

(1)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课件出示)

2×18=36 20×4=80

4×18=()10×4=()

8×18=()5×4=()

(2)学生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提示:每位同学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算式,其中一组展现积随一个因数扩大而扩大的变化情况,另一组则展现积随一个因数缩小而缩小的变化情况。

(3)同桌互相检查所举的例子和交流因数和积的变化是否与我们发现的规律相符。

(4)整体概括规律。

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通过验证,发现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它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教师板书课题)谁能把这个规律说一说。

小组交流“积的变化规律”

数学讲究语言简洁严谨,谁能用一句话将上面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呢?(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多少倍积就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多少倍。】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探究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现在让我们运用规律做几道题好吗?

1、基本练习

课本43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交流一下是怎样算的?

2、提高练习

课本43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你能根据这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

3、开放练习

课本43页第3题

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公开课教案第【1】篇〗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页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2、出示动车的速度可达4千米/分钟。算一算它开2分钟会行多少千米呢?8分钟呢?40分钟呢?400分钟呢?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的事物导入,亲近而自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对也比较高,而且数字简单,起点较低,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

二、观察比较,猜想规律 ①4×2=8(千米) ②4×8=32(千米) ③4×40=160(千米) ④4×400=1600(千米) 1、仔细观察我们刚才列出的这4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将发现先四人小组交流,让学生学会将自己的资源和别人共享,同时学会倾听别人的发现,学会探讨,学会在交流中对知识的再认识。) 2、汇报交流。 ①将自己的发现说给大家听。 ②补充:为了表达的更清楚一些,往往把前面的因数称为第一个因数,后面的称为第二因数,最后的结果称为积。 (设计意图:学生在说发现时注重学生的表达,关注学生表述时的用词,在说算式之间的关系时适时引导学生注重细节,规范用词。) ③这两个算式之间有这样的关系,其它的还有吗? (设计意图:继续追问,充分抓住学生说得欲望,在不断的说得过程中能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3、发现变化: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积的变化和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不冒然出现规律而是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后明确积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3篇)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3篇)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42、43页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已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教学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统计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信息窗4情境图清理海水浴场】 青岛是座美丽的城市,在炎炎夏日,青岛的海水浴场每天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为了让游客在清洁舒适的沙滩上游玩,筛沙车每天都在忙碌着。

“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80平方米”根据图上的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5分钟、10分钟、15分钟、30分钟、60分钟·······筛 沙车能清洁多少平方米沙滩? 你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这么多的问题我可以用一个关系式解决,你知道运用哪一个关系式吗?(学生回答)对,就是“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筛沙车的工作时间=筛沙车的工作总量”现在我提一个问题“筛沙车的工作总量是怎样变化的呢?”你们能帮我解决吗?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填表格(学生每人一张)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2.小组活动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小组活动时,教师巡视、指导。 如果遇到小组观察统计表有困难时,教师引导学生写出计算的算式再观察发现。 80×5=400 80×10=800 80×30=2400 80×60=4800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关于积的变化规律的教学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 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 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呈现研究素材: 6×20 40×5

160×5 6×10 6×40 80×5 2.口算出得数。 3.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分一分吗?为什么这么分? 再次呈现:6×10=60 160×5=800 6×20=120 80×5=400 6×40=240 40×5=200 4、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是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师:为方便研究,我们先研究第一组算式,并把第一组这三个算式分别为(1)式,(2)式和(3)式。如果把(1)式作标准,(2)式和(3)式分别与 (1)比,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3、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4、教师相机总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5、师生共同探究第二组算式,并总结出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6、师:是不是其它的乘法算式也有相同的积的变化特点呢?师写算式60×8=480,你能根据这个规律写几个算式吗?看其它乘法算式也有这个规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教案 篇一:2021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四年班数学教案设计总课时:第31节 篇二:四年级下册《内积的变化规律》的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8页例4及“搞一搞”,练九第1dd4题。 教学目的要求: 1、并使学生经历内积的变化规律的发展过程,体会辨认出数学中的规律就是一件十 分有意思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赢得积极探索规律通常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小说能力;培育学生的 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教学难点:探索发现 规律并能应用。 教学准备工作:多媒体课件、自学卡。 教材分析: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①研究问题:教材设计了两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乘法算式,鼓励学生在观测、排序、对照的基础上独立自主辨认出因数变化引发内积的变化规律。②概括规律:鼓励学生广为 交流自己辨认出的规律,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尝试用简约的语言表明内积的变化规律。 ③验证规律:引导学生再举倒,验证积的变化规律的正确性。 教学过程: 一、做游戏、激趣启思。 师:同学们,在自学崭新内容之前,我们先来搞几道题不好吗?(课件出演 示) 先打听规律,再排序: 110+120+130+140+150=()×()

497+498+499+500+501+502+503=()×() 220+230+240+250=()×() 学生尝试提问,教师鼓舞学生讲出排序过程中辨认出的规律。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顺利回答了问题,他们都善于观察,肯动脑筋思考,发现规律。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规律等着我们去发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用自己 的慧眼来观察,找规律,一起去探究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好吗?(出示课题) 二、创设情境,独立自主探究。 ㈠、创设情境: 课件出具:星期天,小明和妈妈一起回去超市购物。小明的妈妈走进副食柜前,她准 备工作卖一些大米回家。妈妈明确提出问题吴际顺小明: ㈡研究问题、发现规律: 1、出具问题: ①大米每包6元,如果买2包,一共多少元? ②大米一袋6元,如果卖20纸盒,一共多少元? ③大米每包6元,如果买200包,一共多少元? 2、学生口头列式并排序: 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3、鼓励学生展开观测、探讨: ①第一个因数变化了没有?(没有)第二个因数变化了没有?(变化了)积变化了没有?(变化了) ②把第2组的第二个因数同第一组的比较,除以几了(乘10)?弓果什么变化?(也乘坐10了)再把第三组的第二个因数同第一组的比较,除以几了?(乘100了)内积又 存有什么变化规律?(内积也乘坐100了)③从这里你辨认出了什么规律?(一个因数维 持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小越大,内积也越变小越大。) ④你能把发现的规律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

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 案 教学内容: 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课文第58页的例4,“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4、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 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课件一:为响应学校“节省零花钱,牵手好朋友”的号召,实验小学与希望小学开展了“手拉手,献爱心”的活动,学生们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准备为希望小学的小朋友们买一些图书和学习用品。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个美术颜料6元,买2盒要花多少钱?20盒呢?200盒呢? 学生完成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6×20= 6×200= 组织小组交流。 教师出示课件二进行集体交流 教师出示课件三:根据8×50=400,直接写出积。 16×50= 32×50= 学生自做后教师演示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教师出示课件四,学生小组合作计算 80×4= 40×4= 20×4= 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优秀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优秀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优秀教案第【1】篇〗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41-42页,相关链接 教学目标: 1.探索并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多少倍(或几分之几),积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多少倍(或几分之几)”的变化规律,还能将这个规律恰当的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 2.经历“观察思考、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探究过程,初步感悟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同时,通过逐层渗透以及多种形式感受函数思想。 3.通过针对性、层次性的练习,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分析、概括能力及善于思考、乐于交流、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4. 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像科学家一样研究问题、发现规律的艰辛和乐趣。 教学重点:探索规律的方法;感受函数思想。 教学难点:学生正确地发现规律。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合作学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快速口算。 8 × 2 = 24 × 2 = 8 × 20 = 12 × 2 = 8 × 200 = 6 × 2 = 学生独立口算,教师课件逐步出示答案。 2.提出问题。 观察每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在乘法算式中发现规律 仔细观察我们的统计结果,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教师巡视,提示学生:注意观察什么不变,什么变,变化中有什么规律? 汇报交流,学生边说发现,边板书。 预设一:只研究一个数的 问:你是怎么观察的?(从上往下观察,学生边说教师边画)师:你是和哪个算式比较的?(都和8 × 2 = 16比较,把第一个算式描成红色。) 问:他是从上往下观察的,以第一个算式为标准发现了什么?(一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而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2、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 1.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能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体会事物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法的启蒙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闯关。(四道题有什么联系?) 80×2 8×20 800×2 800×200 二、青岛这次海上奥运比赛的成功举办与各界人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1、据2008年青岛晚报报道,为了给奥运会创造一个洁净的比赛环境,青岛四方、李沧、市南、市北四区的工人,人人争先为奥运做贡献,自发在沙滩上捡拾垃圾,请看统计表: (1)提问完成表格。 (2)说说你是怎么算的?(板书出乘法算式)

(3)还有别的方法吗? (4)通过刚才的交流,你认为怎样会算的更快更准?(一个因数不变) 谁能预测一下,这可能运用了什么规律?提示:观察、比较这4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积和因数有什么关系?(让生思考半分钟,再找几生起来说)(板书:预测) 积随着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 当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 (5)刚才我们是从表格的左边往右边观察的,如果从表格的右边到左边观察,你又有什么发现? (找几生说,师生总结出师板书: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2、师生总结、这个规律准确吗?用在其他地方行吗?思考一下,同桌相互举个这样的例子验证一下。(板书:验证)(让生起来说) 3、继续听老师往下说:不仅工人们在忙碌,同样,为了让观众在松软的沙滩上观看比赛,环保部门也让筛沙车对沙滩进行了清除垃圾碎石的工作。如果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80平方米) 根据这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教师介绍:我们来看看筛沙车的工作情况表,你明白工效时间工作总量的意思吗?工效不变,工作量和时间有什么关系?这三者在数学上有什么关系?(2)比一比,填的最快最好。(学生独立填) (3)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运用积的变化规律介绍)

《积的变化规律》优秀教案

数学课集体备课教案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有关工作总量的问题,使学生感到面临的数学问题是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主动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自学感悟,探究规律 1、师谈话:同学们真聪明,提出这么多的问题,那么让我们一起看一下筛沙车工作情况统计表,(多媒体出示下表) 追问:你明白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的意思吗谁能说一说?它们是怎样的关系?工作效率X工作时间二工作总量谈话:同学们知道了三者的关系,自己动手把表格填好,并探讨以下几个问题。如果觉得有困难,可以和同桌或者小组一起研究。 2、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①第二栏和第一栏比,每个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第三栏和第一栏比呢?第四栏和第一栏呢? ②第一栏和第三栏比,每个因数和积又各是怎样变化的?第二栏和第三栏比呢?第三栏和第四栏呢? ③能用算式证明你的发现吗? ④请把你的发现和同组同学交流一下。 预设:1、上面因数不变,下面因数变大,积也变大。 2、上面因数不变,下面因数乘2(或除以2),积也乘2(或除以2)。 3、沙滩的面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4、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不变,工作时间越长清洁沙滩的总面 积就越大。) 如果学生的发现不够全面或难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补充和完善,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也可适时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了解

学生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在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基础上,修正自己的发现,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生你是 2、找规律,写得数。 5X14= 24X2= 8X7= 50X14= 24X4= 80X70 500X14= 24X8= 800X700 学情预设:个别学生在计算时可能没有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同组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让学生真正把积的变化规律用于实际口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3、一块长方形地的面积是560平方米,宽8米,现在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 扩大后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谈话: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预设1、560F8=70(米)求出长方形的长70X24=1680(平方米)就 求出了扩大后长方形的面积。 预设2、因为长方形的长不变,宽由8米增加到24米,扩大了24F8=3倍。所以面积也要扩大3倍,也就是560X3=1680(平方米) 小结:看来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可以使我们的解题策略多样化。 【设计意图:不同层次练习的设计,让学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把学习引向课外。】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老师希望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交流。 课件出示:你学会了什么知识?获得了什么数学方法?学习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预设1、我知道了在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2、在乘法中,如果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相同的数,积不变。 3、这节课我学会了用举例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发现是不是正确。 4、这节课我学会了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相关的问题。 5、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学到了新知识,感觉很愉快。

数学课《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数学课《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数学课《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三篇 篇一: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一、内容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第三部分的内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1、研究问题:教材设计了两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在观察、计算、对比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 2、归纳规律:引导学生广泛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验证规律:引导学生再举倒,验证积的变化规律的正确性。 4、应用规律:引导学生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有了乘法为前提,并且能够准确而熟练地计算。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四年级学生对于面积计算并不陌生,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出现的情况会很多,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多一点时间思考。 4.在探索过程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一定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5.我的思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堂课在设计时,至始至终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理念。课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推理得出结论。以及如何将新知与旧知及相互之间如何转化,更是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让他们自己来推导出结果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 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 三《积的变化规律》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积的变化规律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积的变化规律,能利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发现规律的全过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 3.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 认识并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 经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发现规律的全过程,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下面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8米 (二)导入新课 猜一猜:每人有10个手指头,2人有多少个手指头?20人呢?200人呢? 结合上面学生计算手指头的结果板书: 10×2=20 10×20=200 10×200=2000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启发学生该题除利用口算以外,还可以利用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来快速写出答案。(板书“积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新课 1.出示尝试题,唤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同学们的计算能力非常强,能快速口算这些题吗?【课件演示】 6×2=12 80×4=320 6×20=120 40×4=160 6×200=1200 20×4=80 请仔细观察上面每组算式,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着再往下写2个算式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写出。

2.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己写的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先来汇报第一组)谁来介绍这组算式你接下去怎样写的?学生说出自己写的第一组算式,你们也是这么写的吗?你们写得这么正确,一定发现这组算式的规律,谁再来说一说我们发现的这组算式的特点? 教师引导:刚刚在这组算式里同学们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也随之乘10。如果让你接着再往下写,你还能再写出来吗? (3)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5,积会怎样变化? 请同学们写出一组这样的算式验证一下。学生写出后汇报。如果一个因数乘30?如果乘100呢? (4)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吗?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之乘几。 (5)你一定也能发现第二组算式的特点?谁来说说? 根据我们发现的规律,同学们来查一查你写的算式。我们已经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随之除以几。你能得出一个什么样的规律? (6)验证规律 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要匆忙定论,要进行验证,这是研究数学问题应该持有的严谨的态度。 (回到初始题目)验证长方形绿地,长不变,宽乘3,面积随之乘3。 你还能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吗?每位学生写3个算式,同桌互相检查和交流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 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随之除以几。 提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起来叙述? 【课件演示】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随之乘几或除以几。(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验证规律【课件演示】 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 = 1248 17×12 = 204 26×24 =() 17×24 =() 26×12 =() 17×36 =() 2.根据8×50=400,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 24×50= 8×25= 64×50= 指名交流时还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怎样想的。 3.根据12345679×9=111111111,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2345679×18= 12345679×27= 81×12345679=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公开课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且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并且理解其含义。 教学难点: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发现规律。 出示三个长方形,分别求面积。 4米① 30米 8米② 30米 24米③ 30米 出示①号长方形之后,列出算式:30×4=120(平方米) ② 30×8=120(平方米) ③ 30×24=720(平方米) 师:现在请你们来观察一下这三个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师:也就是长不变,宽变了,面积也变了。 师:那么它们到底是怎么变的呢?请同学们同桌之间先讨论,再请学生交流。 预设从①号到②号:宽是原来的2倍,增加了1倍,×2,(ppt辅助,板书显示箭头) 面积是原来的2倍,增加了1倍,×2,(ppt辅助,板书显示箭头) 长不变 预设从②号到③号:宽是原来的3倍,增加了2倍,×3,(ppt辅助,板书显示箭头) 面积是原来的3倍,增加了2倍,×3,(ppt辅助,板书显示箭头) 长不变 预设从①号到③号:宽是原来的6倍,增加了5倍,×6,(ppt辅助,板书显示箭头) 面积是原来的6倍,增加了5倍,×6,(ppt辅助,板书显示箭头) 长不变 师:看来刚才的②号和③号长方形的面积都能通过①号长方形得出,那么根据①号长方形,你们还能知道其他什么长方形的面积吗? 预设:长是30,宽是48…… 师:那你说的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么通过①号长方形得出来呢? 预设:长不变,宽×2,面积也×2。 师:真棒,现在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把长、宽、面积之间的联系说出来吗? 师:也就是长不变,宽乘几,面积也乘几。 师:刚才我们是从上往下观察了这三个图形和算式,得出了这样一条规律。 那么从下往上观察这三个图形和算式,你们能发现长、宽、面积是怎么变的吗?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6篇)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6篇)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究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初步渗透归纳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2.培养探索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获得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能灵活地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 学校组织同学们为希望小学的小朋友捐款,四(1)班同学纷纷捐出自己的零用钱,为希望小学的小朋友购买一些学习用品。请你帮忙算一算,一盒水彩笔6元,买2盒需要多少钱?买20盒、200盒呢? 生: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提问:观察、比较这三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预设 生1:其中一个因数相同,都是6。 生2:另一个因数分别是2、20、200,2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变成20;2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变成200。 生3:积也扩大了。 2.揭示课题。 师:三个算式之间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操作指导 出示例题时,不要以纯算式的方式呈现,而要结合身边的生活情境给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

四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四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收录于话题 #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积的变化规律。(教材第5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 2.理解积变化的规律,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探索、归纳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重点难点 重难点:掌握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亿的上的数,下面老师写了两个十二位数,给大家几秒钟的时间,看你能很快地记住哪个数?123412341234 950382573014 学生记数。 师:记住了哪个?(第一个)为什么这么多学生记住了第一个数?数学中有很多有规律的情况,今天我们研究积的变化规律。看到题目想知道什么? 生1:有什么规律? 生2:学积的变化干什么? 生3:积的变化规律和什么有关系? 生4:怎么就知道这个规律了?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真多!相信大家通过自己研究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设计意图:借助主题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为下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请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课件出示:星期天,小明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小明的妈妈来到副食柜前,她准备买一些大米回家。妈妈提出问题想考考小明。

①大米每包 6 元,如果买 2 包,一共多少元? ②大米每包 6 元,如果买 20 包,一共多少元? ③大米每包 6 元,如果买 200 包,一共多少元? 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 6×2=12 6×20=120 6×200=1200 师:非常好!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上面每组算式,你能根据这组算式的特点再往下写2个算式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写出。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己写得算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样写的? 学生说出自己写的第一组算式:6×2000=12000,6×20000=120000。 师:你们也是这么写的吗?你们写得这么正确,你一定发现了这组算式的规律,谁再来说一说这组算式的特点? 生: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逐渐扩大的倍数相同,都是逐渐扩大10倍,积也随着扩大10倍。 师:刚刚在这组算式里同学们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如果让你再往下写,你还能再写出来吗?猜一猜,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5,积会有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写出一组这样的算式验证一下。 学生写出后汇报交流。 师:你能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吗?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师:如果问题是这样的(课件出示下面问题),你还会算吗? ①大袋面粉每袋 20 元, 4 袋一共多少元? ②中袋面粉每袋10 元, 4 袋一共多少元? ③小袋面粉每袋5元, 4 袋一共多少元? 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 20×4=80 10×4=40 5×4=20

积的变化规律 教案

附件: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积的变化规律 姓名工作单位 学科年级五年级数学教材版本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处理还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2.教学内容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一课出现在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中,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关于乘法运算,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乘法》、《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等内容,并从计数单位和计数单位的角度对乘法运算的本质形成了一定的理性认知。但是对于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的一般规律还比较缺乏通识性的认知。同时,本节课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学习方法上对于后面《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等底或等高的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和《正比例与反比例》等内容的学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学生自主迁移旧知解决新的问题的重要基础。其中渗透的“函数思想”更是促进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数学的思维理解世界,提升自身数学素养的重要载体。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对比两版教材,北师大版的这个内容出现在三年级下册,且只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就乘几的较为浅显的规律。并未要求逆向掌握除以几的相应规律,以及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导致积发生的变化规律。而人教版教材则呈现了乘几或除以几的双向变化规律,相比之下内容给为丰富,规律的呈现更为系统。 但是无论是哪版教材,都明确暗示我们要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环节形成对规律的自我感悟,积累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本节课的情境创设以及问题的设计要既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又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1.能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发现乘法运算中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的一般规律,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学生通过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学生通过经历自主学习过程,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为了摸清学生的认知基础,以便摸清学生的学期起点,我设计了如下的前测调研: 超市里对某种果汁饮料进行促销,每3瓶售价7元,妈妈想买6瓶。要花多少钱? 测试而结果统计如下表: 先求1瓶的价格,再求6平的钱。用7×3×6计算钱数。看6里面有几个3,在用几个× 7。 略 5人2人22人 17.2% 6.9% 75.9% 从测试的结果来看,能够正确解决问题的学生占比为75.9%,说明很多学生潜意识里能够明确在单价不变的情况下,数量×2,总价也会跟着×2。实质上就是在运用上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因此,更坚定了我在课堂教学时加大开放力度,通过激发学生用于探究的科学精神来实践创新解决问题,发展自身的核心素养。积累研究规律性事物的一般方法和活动经验。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综合以上思考,本人确定采用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暴露资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研讨,逐步对积的变化规律形成理性认知。 教学流程: 切自同交拓建 入主伴流展立 主试互讨延模 题学助论伸型 聚尝分精激总 焦试享讲发结 重解补点潜提 点决充拨能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导学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导学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导学案第【1】篇〗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41-42页,相关链接 教学目标: 1.探索并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到原 来的多少倍(或几分之几),积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多少 倍(或几分之几)”的变化规律,还能将这个规律恰当的运用于实际 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 2.经历“观察思考、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探究过程,初步感 悟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同时,通过逐层渗透以及多种形式感 受函数思想。 3.通过针对性、层次性的练习,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分析、概括能力及善于思考、乐于交流、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4. 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像科学家一样研究 问题、发现规律的艰辛和乐趣。 教学重点:探索规律的方法;感受函数思想。 教学难点:学生正确地发现规律。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合作学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快速口算。 8 × 2 = 24 × 2 = 8 × 20 = 12 × 2 = 8 × 200 = 6 × 2 = 学生独立口算,教师课件逐步出示答案。 2.提出问题。 观察每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在乘法算式中发现规律 仔细观察我们的统计结果,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教师巡视,提示学生:注意观察什么不变,什么变,变化中有什么规律? 汇报交流,学生边说发现,边板书。 预设一:只研究一个数的 问:你是怎么观察的?(从上往下观察,学生边说教师边画)师:你是和哪个算式比较的?(都和8 × 2 = 16比较,把第一个算式描成红色。) 问:他是从上往下观察的,以第一个算式为标准发现了什么?(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最新)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页例4“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目标。 1、创设情景: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对乘法的计算已经掌握的很好了,下面同学们算一算下面各题。 8×3=60×4=

16×3=180×4= 32×3=240×4= 学生计算后。师: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 2、师引入:是的,在乘法运算中,积会随着因数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积的变化规律。 3、提出目标: 让学生先说一说,再出示目标: (1)积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学这些规律有何用?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探索规律的什么方法? [设计意图]上面这两个题蕴涵了函数思想,通过这两组练习,使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1)提出自学要求:自学课本58页的例4、完成做一做后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生的顺序在小组内交流展示。

(2)生自学,师巡视指导,收集学习信息。 2、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展示发现的积的变化规律。 (1)积随因数扩大而扩大的规律。 (2)积随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 3、师生共同讨论把两个规律合并。 (1)合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质疑讨论,引发冲突。生先质疑,师再补充质疑: 扩大(或缩小)什么意思? 为什么是相同的倍数? 对“一个因数不变”中的“因数”是否适用于任何整数。 (3)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把规律补充完整。学生进一步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4、运用规律,完成练习。 让学生展示“做一做”的完成情况,并说一说是如何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来完成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学会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使学生

积的变化规律数学说课稿【优秀10篇】

积的变化规律数学说课稿【优秀10篇】 篇一:《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篇一 积的变化规律是学生学习乘法以来遇到的第一个规律性的内容。从内容上来说,它更加抽象化,更接近纯数学的学习。如何走好这一步,对学生下一阶段的数学学习,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整堂课的设计始终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体,注重展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重视展开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帮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一、情景“生活化”,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应当“学有用的数学”。教师不仅考虑到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更考虑到与本堂课的知识点要相结合,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的素材。本节课联系全社会非常关注的西藏发展和青藏铁路建设为线索,教师充分提供表象将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中,让他们在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兴致勃勃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积的变化规律,并一次次地创设情景,让学生运用规律作出分析、判断和计算,解决了西藏铁路运输和校园改造等生活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二、关注“个性化”,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创造 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是新课标教材编排的意图,

面对新的数学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在主动观察、猜测、讨论、交流和验证等数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通过看、想、说、动手做、练的过程,顺利的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并能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亲历性”,努力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在初步感知规律后,引导学生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具有这样相同的特点呢,再自己想办法加以验证。学生们个个像数学家一样,进行大胆的猜想,并自主地收集例证材料进行验证,发现真正的数学规律。这样,学生在研究发现数学规律的同时,受到了一次科学研究方法的启蒙,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三、施教之法,贵在启导 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以”导”为载体,以“学”为根本。开课时,引导学生从现象上感知: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随着发生变化;通过提问:从上往下观察和从下往上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5w2=10(元)① 5w4=20(元)② 5w12=60(元)③ 5w24=120(元)④ 教师充分提供时间与空间,与学生合作,对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分别总结出这组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