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吹枪”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吹枪”运动
作者:李春
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6期
摘要:吹枪是云南苗族人民喜欢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据调查除了文山的苗族群众外,红河地区的苗族群众也很喜爱吹枪比赛。吹枪运动在苗语里叫盏炮,广泛流行于地处中越边境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白苗支系聚居区,特别是董干镇的马林一带地区。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吹枪进行全面分析,为推广和普及吹枪运动项目提高理论依据。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吹枪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各族群间交叉度大,由于地域环境特殊,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民风民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吹枪是云南苗族人民喜欢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据调查除了文山的苗族群众外,红河地区的苗族群众也很喜爱吹枪运动。吹枪运动在苗语里叫盏炮,广泛流行于地处中越边境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白苗支系聚居区,特别是董干镇的马林一带地区。吹枪运动的历史渊源与当地苗族人民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
1.吹枪的体育运动发展
1.1吹枪项目的作用
受到奴隶、封建社会社会发展、经济水平、居住环境和文化交流等诸多原因的制约,各族人民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因地制宜,主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创造出了许多丰富多彩、简单实用的生产工具,吹枪运动就是其中的一项。吹枪项目的第一作用就是它的实用性。它作为一种原始的生产、生活武器,一直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而在少数民族同胞生活的环境比较偏僻、闭塞,劳动之余,用随身携带的吹枪进行一场比赛,是他们在精神上丰富生活的良好途径。娱乐作用也随之产生。而且到每年的花山节时,当地的各族同胞都要进行吹枪项目比赛。吹枪用嘴迅速吹气,弹丸出击击打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把手臂、面部、腹腔肌肉得到锻炼。
1. 吹枪项目的特征
吹枪这个项目运动是苗族同胞在生活中发明用于保护庄稼不受侵害的一种工具,这体现了吹枪运动的民族性。吹枪运动从三百多年前一直流传至今体现了吹枪运动的传统性。吹枪运动源于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董干镇马林一带,在这一地区流传广泛,受到当地人民喜爱,这充分体现了吹枪运动的地域性和交融性。吹枪运动历经百年,在历史的进程中得到不断的传承和演变,在当地不管男女老少都很喜爱这项运动,这有体现了吹枪运动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比赛项目分类:按吹枪时身体姿势分为:立姿、跪姿、卧姿。按比赛项目分为团体赛和个人赛,团体赛其中包括男子全能团体、女子全能团体、男、女混合全能团体;个人赛包括男子15米双轮立姿、男子15米双轮跪姿、男子15米全能、女子10米双轮立姿、女子10米双轮跪姿、女子10米全能。
比赛办法和规则:原始的吹枪项目比赛,是用竹子作为枪筒,木料制作抢座,枪长1米——1.2米,枪管孔直径1厘米,枪杆断面直径不限。吹枪使用的弹丸用黄泥做成,弹丸大小以适合通过枪管为宜。比赛时运动员把弹丸放入枪管内,以嘴对枪管,用力猛吹弹丸,将弹丸吹出并击打目标,比赛分为立姿和跪姿两种形式。射程男子为15米,女子为10米,每人每种姿势20弹,按两轮中射中目标次数排列名次。
1.3项目的发展现状
在吹枪运动的几百年发展过程中器材历经好多次演变,最初发明的吹枪器材是用通花杆做枪身,小红果做子弹,后为了提高准确性,吹枪器材开始分竹、木两种,枪管长一米,孔径为一厘米,弹丸用泥制成。1988年麻栗坡当地政府在组织专门人员进行考察、整理时,根据“盏炮”的外形、使用方法等取名叫“吹枪”,在向国家申报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时正式命名为“吹枪”。云南省体育局和省民委努力把这个项目推广到全国各地,并让其成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竞赛项目。经过1999年第六届和2003年第七届两届全国民运会上的表演,吹枪项目比赛器材在专家建议下改为由赵氏弓弩吹箭系列的M60×2型铝合金制作而成的枪管,枪管长度不得超过1.275米,内直径0.01米,吹射使用针箭为塑料制成的针箭和钢针插接而成。
1. 吹枪运动在全国推广的时间顺序
1990年开始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推广,同年吹枪项目作为表演项目首次在云南省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场上亮相。
1992年,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吹枪项目被正式列为比赛项目。
1997年,云南省体育局在昆明海埂运动训练基地组织了第一届全省吹枪运动教练员和裁判员的培训。主要是在全省推广吹枪项目,学习吹枪比赛规则。
1998年,运输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文山举行,吹枪项目正式列入云南省民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并拟定了吹枪运动竞赛规则。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北京举行,吹枪项目被列为表演项目第一次亮相京城,首次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2001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三届民运会上设置了吹枪项目比赛。
2002年,云南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县举行,吹枪项目作为比赛项目。
2003年,吹枪项目被列为云南参加全国第七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的表演项目。
2004年9月,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将少数民族吹枪运动项目正式列入教学课程,这也是吹枪运动项目进入大学课堂的一个先例。在课程教学中,不但体育学院的学生对该项目有了深入的了解,而且民族大学的广大师生也对这项古老的民族运动有了广泛的认识。
2005年,云南省体育局在昭通组织了第二届全省吹枪运动教练员和裁判员培训。主要是推广新的吹枪比赛器材及新比赛规则。
2006年,云南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昭通市举行,吹枪项目作为比赛项目,并拟定了新的吹枪比赛规则。
2006年的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做了调整:1、规则更加完善。2、枪身由原来的竹管变成了山东赵氏弓弩统一生产的吹枪。3、吹枪使用的子弹由泥丸发展成了10厘米长的针。4、有了吹枪的专用靶纸。5、参赛队由上一届的7支队伍,增加到了13支。6、奖牌格局发生很大变化。
2008年10月,在安宁地区每两年进行一次的丰收杯运动会上,吹枪项目首次被列入了竞赛项目。
参考文献
[1]杨霞,杨雪芹,秦庆峰等,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欣赏研究——以射弩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08(10):124-126
[2]李国忠,等.大学体育实用教程[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238-270
[3]王文光,等.云南民族与民族文化[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184-201
[4]丁先琼,鲁平俊,胡志红等,云南苗族“吹枪”的历史渊源和现代传承[J].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9(7):39-41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