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对策王荣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
一、背景:主导文类与解读理论阙如的困境
本文讨论中小学散文阅读教学的“教学内容”问题。在讨论之前,先介绍下述两个背景,以了解中小学散文阅读教学所处困境。
(一)散文是我国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
由于历史的机缘和人为的选择,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导文类,一直是散文。文言文自不必说,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语体文,绝大部分是散文,或称“文学性的散文”。
以人教版的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科书为例:第一册语体文24 课(诗歌5 课,散文19 课);第二册语体文24 课(诗歌3 课,小说2 课,散文19 课);第三册语体文20 课(新闻报道1 课,小说2 课,散文17 课);第四册语体文20 课(小说1 课,戏剧节选1 课,散文18 课)。前四册语体文共88 课,其中散文73 课,计83%。第五、六册,语体文共8 个单元(戏剧1 个单元,诗歌、小说各2 个单元,散文占3 个单元)。
中小学语文课,绝大部分课时用于阅读教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阅读教学中。中小学阅读教学,
所教的课文绝大多数是散文;阅读教学的问题,自然聚焦在散文教学中。面对这种现状,妥善地解决散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问题,无疑是改善语文课堂、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关键。
(二)散文解读的理论研究长期以来几近阙如要解决散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问题,关键是有合理的文本解读。合理的文本解读,基于文学理论和文章学的研究。
我国现当代文学理论建筑在国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与之大致相适应的文类,是小说、诗歌、戏剧。文章学研究,在海峡两岸均有建树,但能提供与文类相应的解读范式的,倒是从国外传输的广告、新闻、学术论文等实用性文章的研究。与小说、诗歌、戏剧,乃至广告、新闻、学术论文等实用性文章的研究相比,散文的研究,尤其是散文的文本解读理论,是远远地落伍了。
对于现当代散文研究,问津者向来较少。早年多是散文作家的经验谈或作品评论,如周作人、郁达夫等,这
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 世纪60 年代,如杨朔、刘白羽等。以现当代散文研究为学问的,开风气者是林非《中国现代散文史稿》,后来者也多沿治史的路径,如范培松《中国现代散文史(20 世纪)》和《20 世纪中国现代散文理论批评史》等。中国散文理论话语的建构,“是从20 世纪90 年代末到新世纪才逐渐形成的”。李晓虹《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王兆胜《真诚与自由——20 世纪中国散文精神》、陈剑晖《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蔡江珍《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想象》、李林荣《嬗变的文体》等,是近年值得关注的论著。但诚如研究者所言:“从整体上看散文研究还处在文学研究滞后的位置,亦步亦趋地跟随小说与诗歌研究艰难前行。”中小学散文教学可资参考的,除孙绍振《散文审美规范论》等少量论著外,主要是孙绍振、钱理群、王富仁等在解读一些散文文本时所显现的解读方式。
一方面,散文是主导文类;一方面,散文理论研究缺位,散文解读理论几近阙如。这就是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所处的困境。
二、对散文阅读教学的几点认识以下几点认识,作为我们分析当前散文阅读教学问题和研究对策的出发点。(一)散文阅读教学,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阅读教学的“这一篇”课文,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其实是阅读教学的通则。
阅读教学所说的课文,与其他科目中所说的“课文”有着本质差别。在其他科目,“课文”仅是论述学习对象的文字,是学习的一种材料、一种途径、一种媒介,而不是学习对象本身。换言之,教学目标不是记忆、感受、解释、运用这些表述学习对象的文字,而是借助这些文字
去记忆、感受、解释、运用它们所指称的学习对象。
但在语文课,阅读教学的课文,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走一步,再走一步》、
《生命,生命》、《心田里的百合花》、《安塞腰鼓》,这些课文,都是独特的文本,是任何其他媒介如电影、图片、实物等不可替代的;是任何“谈论勇敢”“珍爱生命”“百合精神”“安塞气概"的其他文章不许置换的。学生对这一文本的阅读、理解、感受--------------------------- 包括对特定文字所传
递的人文精神的感悟,对表达独特思想情感的语句中所显现的语文知识的理解一一是通过任何其他途径,如戏剧化表演、主题讨论会、各种资料展示等,所不能拥有的。
概言之,学生今天所面对的学习对象,是“这一篇”独特的文本,学生今天所面临的学习任务,是理解、感受“这一篇”所传递的作者的认知情感,是理解、感受“这一篇”中与独特认知情感融于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
(二)散文阅读和教学,始终都在“这一篇”散文里
通常意义的“散文”,具有两栖性:它既具有文章的特性,又体现着文学的特性。
具有文章的特性,主要指它的写实性。散文有“外在的言说对象”,即使没有《荷塘月色》、《幽径悲剧》,清华园里的荷塘、北大校园幽径旁的古藤萝,也是真实地存在着或存在过的。
有外在的、可以指认的言说对象,这是散文与“纯文学”作品如诗歌、小说、戏剧的差别。散文体现着文学的特性,根由也在“语言所营造的世界”。散文不尚虚构。但散文的写实,也不是“客观的”写实,如同新闻通讯。散文叙写作者的所见、所闻,散文中呈现的,是“这一位” 作者极具个人特性的感官所过滤的人、事、景、物。散文对现象的阐释和问题的谈论,也不是“客观的”言说,如同论文报告。散文中谈论的所思,表达的所感,是“这一位”作者依其独特的境遇所生发的极具个人色彩的感触、思量。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和言说方式,这是“文学性的散文”与论文报告、新闻通讯等文章的差
别。阅读论文报告、新闻通讯等,最终要指向文章的外面,指向客观的言说对象:它们所论述的道理,是否成立?所报道的事件,是否真如所言?而成立与否、是否如实,有公认的判别依据;之所以写论文、发新闻,目的就在于要获得公认或成为公认。散文不祈求成为公认;
阅读散文,也不是为了获取什么公认。作者之所以写散文,是要表现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是要与人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思。我们阅读散文,是感受作者所见所闻,体认作者所感所思。
散文流露作者的心扉,读者以自己的心扉打量散文,阅读散文是心与心的碰撞、交感。阅读
散文,自始至终都在“散文里”。外在于散文的客观的言说对象,不在散文“阅读”和散文教学的视野里,或者说,与外在的言说对象发生这样那样的关联,是在阅读之后才发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