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活术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钩活术学习资料摘要1

一、钩活术

1、什么是“钩活术”是利用钩九针在颈腰椎旁或脊椎旁及相应的穴位点钩治,用于治疗脊柱病、脊柱相关疾病及四肢关节病的一种无痛微创中医特异针疗法。用于治脊柱退变性疾病和四肢关节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等。

“钩”有三个含义:①“钩活术”所用针具是“钩九针”;②“钩”是动词,通过钩治使局部减压、减张、松解、疏通,立平衡而治病;③“钩”又有钩型轨迹和钩突的含义,“钩突”是解剖学中的椎体两侧偏后方的脊状突起,它与上一个椎体相连接,构成滑膜关节或称钩锥关节(钩突关节、侧关节)。“活”有使局部重获新生,舒筋活血,活跃灵活,活动自如,使之活之意。“术”,乃是一种无菌操作技术。

2、“钩活术”的原理是什么?

张力和压力是形成腰椎病产生症状的病因和病机,压迫就不通,不通则疼痛,为什么退变的快而且早,其根源于肾,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肾虚必然早退变,退变快易突出,易骨质增生,久则椎管狭窄,对狭窄后手术切除者又会再狭窄,所以治颈腰病要治“肾”治本。腰为肾之府,肾虚是根本,不通是关键,颈三穴位于C5、C6、C7椎体周围,且颈5、6、7下的神经根是形成臂丛神经的主干,腰三穴位于L3、L4、L5椎体周围,腰三穴与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相邻,针刺气海俞、关元俞可以扶正补肾,针刺大肠俞可以畅通气机,活血通络。腰三穴配合可以补肾扶正、活血通络,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使自身免疫反应性炎症引起的疼痛得到缓解,标本兼治,理应有效。

3、“钩活术”的治疗特点

“钩活术”治疗颈腰椎病不进入椎管内,是一种对椎间盘无害化,对骨椎体、椎板无害化,对周围组织生理化,对脊椎功能修复化的一种微创闭合式小手术。“钩九针”的钩弧减压,钩板减张,减压、减张同一针具全部完成,配合默契,相得宜彰。“钩活术”介于保守与大手术之间,减压减张的力度不小 ,损伤很小,通过钩治粘连挛缩或受压、结疤的病变组织、肌肉、韧带,使其肌纤维、韧带断裂回缩,张力减小、压力减轻,重新建立起脊椎的内外平衡,局部血运增加,受压、扭曲的神经血管得到了缓解,受压迫神经血管恢复,代谢产物被清除,疼痛可迅速消失,通过“钩活术”治疗能达到风湿祛、瘀血除、通经络、利脊椎、利督脉、利膀胱、补肾脏、调脏器、标本兼治,立竿见影;头痛、头晕,疼痛者立即有效,不能行走者立即行走。

? 4、“钩活术”的治疗范围

? 颈椎病

?

骨关节病

? 腰椎间盘突出症

? 颈腰椎骨质增生症

? 椎管狭窄症

? 强直性脊柱炎

? 陈旧性脊柱外伤

? FBSS(手术失败综合症)

脊柱相关疾病

二、“钩九针”?

1、什么是钩九针 是由魏玉锁主任发明的,1992年确定“巨钩针”的命名,1996年应用于临床,是中医针灸特异针的新型针具。2003年获实用新型针具专利(专利号:20030129212.7)。2004年获准国家二类医疗器械。2006年钩九针的外形设计全部完成并用于临床,钩九针是根据钩弧大小不同,用于治疗不同部位的疾病。钩九针是由钩头(钩尖、钩突、钩板、钩刃)、钩身、钩柄、定位锥组成的一种新型针具,粗、大、宽是其特点,是能充分疏导经络,畅通气机,把粘连、钙化的肌肉韧带组织充分松解,解除卡压,减小张力,给神经血管营造一个宽松的生理环境的一种绿色微创伤中医特异针具。

2、 “钩九针”的结构特点

钩九针是由钩头和钩身组成,钩头分为月牙型和直角型,钩头由钩弧、钩板、钩刃、钩尖四位组成,是四位一体的特殊针具。

钩尖:为一个三棱形的针尖,相当于一个三棱针;

钩刃:是钩板两侧的锐利尖刃,相当于两个镰刀;

钩板:是两个钩刃之间的弧形版面;

钩弧:指钩头的外型为之弧型,月牙弧和直角弧。

钩九针是三棱针、镰刀针、弯针、挑针四针合为一体,合理布局,密切合作,他中有我,我中有他,以钩板为界,各显其能,可谓是一个综合针具。又名“钩提针”。

钩九针是由钩头和钩身组成,钩头分为月牙型和直角型,钩头由钩弧、钩板、钩刃、钩尖四位组成,是四位一体的特殊针具。

钩尖:为一个三棱形的针尖,相当于一个三棱针;

钩刃:是钩板两侧的锐利尖刃,相当于两个镰刀;

钩板:是两个钩刃之间的弧形版面;

钩弧:指钩头的外型为之弧型,月牙弧和直角弧。

钩九针是三棱针、镰刀针、弯针、挑针四针合为一体,合理布局,密切合作,他中有我,我中有他,以钩板为界,各显其能,可谓是一个综合针具。又名“钩提针”。

三、钩活术的定位

(一)、风府穴: 枕骨粗隆向下滑,第一凹陷处,

(二)、颈部的主穴;

1、C1穴:在第七颈椎棘突下缘,督脉旁开约1cm处,向上平移0.1,左右各一穴位;



2、C2穴:在第六颈椎棘突下缘,督脉旁开约1cm处,向上平移0.1,左右各一穴位;

3、C3穴:在第五颈椎棘突下缘,督脉旁开约1cm处,向上平移0.1,左右各一穴位;

4、颈部的撇穴;

A、C1'穴:第一胸椎棘突上缘,督脉

旁开约1cm处,左右各一穴位;

B、C2'穴:在第七颈椎棘突上缘,督脉旁开约1cm处,左右各一穴位;

C、C3'穴:在第六颈椎棘突上缘,督脉旁开约1cm处,左右各一穴位;

5、颈部的撇撇穴;

A、颈部的撇撇穴(C的''穴)在同组穴位的主穴与撇穴之间为撇撇穴(见图---1,中间的虚线中点处为撇撇穴),





C2



C1

主穴

撇撇穴

撇穴 穴

( 图—1)




















B、颈部的撇撇上穴不钩,一般用于注射药物时用。

C、颈部的撇撇下穴,C1''下穴,第一胸椎棘突下缘,督脉旁开约1CM处,向上平移0.1cm,左右各一穴位。

D、C2''下穴 C3''下穴以此上推定位。

四、腰部的定位 (图---2) L4

L 5

S1

L1穴

L1撇撇'''

S1下穴

L3









L2

L2'



(一)、腰部的主穴

1、L1穴,第五腰椎棘突下缘,督脉旁开约1.5cm向上平移0.15处,左右各一穴位;

2、L2穴,第四腰椎棘突下缘,督脉旁开约1.5cm向上平移0.15,处,左右各一穴位;

3、L3穴,第三腰椎棘突下缘,督脉旁开约1.5cm向上平移0.15,处,左右各一穴位;

(二)、腰部的撇穴

1、L1'穴,第一骶椎棘突上缘督脉旁开1.5cm左右,左右各一穴;

2、L2'穴,第五腰椎棘突上缘督脉旁开1.5cm左右,左右各一穴;

3、L3'穴,第四腰椎棘突上缘督脉旁开1.5cm左右,左右各一穴;

(三)骶椎主穴

1、骶椎1下穴(S1下穴),又称骶椎4穴,骶椎穴不平移。在第一骶椎棘突下缘督脉旁开1.5cm左右,左右各一穴;

2、骶椎2下穴(S2下穴),在第二骶椎棘突下缘督脉旁开1.5cm左右,左右各一穴;S3,S4依此推。

3、骶椎没有撇穴,有撇撇穴。

椎体的钩活穴位共有83个,其分布如下:





部位 穴位
主穴数
撇穴数
撇撇穴数
合 计

颈 部
8
8
8
24

胸 部
12
12
12
36

腰 部
5
5
5
15

骶 部
4

4
8





五、骨性定位

脊柱各结构的常用体表定位法, 触抹法:此法最方便,最常用,较准确。是利用人体的骨性标志,对脊柱各结构进行触抹而确定其位置。通常是棘突的触抹定位法和横突的触抹定位法:

(一)、颈部的骨性定位

一般情况颈部只有七颈椎,在胸椎或颈椎出现变异的特殊情况下,出现6节或8节椎体颈椎可以出现6节或8节椎体。在定位时,首先确定第七颈椎(C7),而在我们钩活术的钩活穴位是(C1),

颈椎的骨性定位标志

1、颈椎:常

利用枕外粗隆、C2、C7棘突,来确定颈椎各棘突的位置。
(1)、枕外粗隆:粗大,任何人均可准确触抹清。沿此向下,有一凹陷,再向下推摸,可触及一骨突,即为颈2的棘突。
(2)、C2棘突:较大,末端分叉。瘦弱者低头时可见其隆起于项部的上段。任何人也可摸清。可做为颈棘突检查的基点。C2既定,向下推摸,即可触抹清C3棘突。
(3)、C7棘突:长而大,多不分叉。人在低头时,其隆起于项背交界处颈部最高突起的地方的中心点可准确抹清。沿其向上触摸 ,就可确定C6、C5棘突的位置。唯 C4棘突不易抹及。但可从己标出的C3、C5棘突而可推测出其位置约。约有20%的人,C6棘突比C7棘突长。个别人的T1棘突比C7的长。应注意鉴别。

(4)、颈椎横突的触抹定位:
C1横突:位于乳突与下颌角连线中点水平的胸锁乳突肌后缘。
C2横突:位于下颌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3横突:位于舌骨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4横突:位于甲状软骨近上缘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5横突:位于甲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6横突:位于环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7 横突:位于上一横突之下。
也可如此定:均在胸锁乳突肌后缘触抹,自乳突尖始,每隔约1.0-1.5cm,即为一个横突。

(5)、双侧肩峰平行连线中点为七颈椎;

(6)、在特殊下颈椎出现6节或8节椎体钩活定位是,以双侧肩峰平行连线中点最下一个椎体的穴位点由下向上排列定位。

(二)、胸部的定位

1、 胸椎棘突:
当人直立,双上肢自然下垂,双肩胛岗内侧端连线,与 T3棘突平。双侧肩胛骨下角的连线,与 T7棘突平。
因为C7、T3、T7的棘突均能较准确定位,故T1、T2、T3、T4、T5 T6 、T7、T8,甚至T9、T10也能较正确地定位。

2胸椎各横突的触抹定位:不易触抹清。
(三)、腰部的骨性定位

一般情况下,腰部只有五节椎体,在腰椎或骶椎出现变异(如腰椎胸化、腰椎骶化、骶椎腰化等)的特殊情况下,腰椎可以出现变化,

1、腰椎棘突:
可利用双侧髂嵴最高点来定位。L4棘突、或L4.5棘间,正位于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上。。
S1:双侧髂后上棘连线水平,正相当于S1椎体。故S1中嵴也能较准确定位。
故L3、L4、L5棘突就能较准确定位;甚至L2、L1棘突也基本能定位
2、腰椎各横突的触抹定位:
L3横突:最易触抹。在骶棘外缘与第12浮肋交界处或稍下即是。
另一方法:医生将拇、食指尽力张开,置于患者的腰肋部,食指的桡侧贴近患者的肋弓,拇指尖所指即为 L3横突尖。

L4、L2横突:既然L3横突可定

,其上下即为L2、L4横突。

L5横突:位于髂后上棘的稍外上方。
(四)、关节突的触抹定位:在棘突的两侧,用力按压时,可触到一系列串珠状骨性隆起,即为关节突。颈腰椎关节突较深,胸椎者较浅,后者较易抹清。
(五)、椎体:肚脐平第L3腰椎体。
触抹法定位法,虽简便、实用,但因个体的发育、肥瘦不一,病理变化千差万别,故准确性较差。
(六)、比移法:即从个体的X线片上,测量出各结构间的具体数据,再按比例(即将此数据除以X线片的放大或缩小率),将数据移到人体上,以定出各结构的体表位置。
(七)、比移法具体方法如下:
1、颈椎棘突定位:从颈椎侧位片上,可以清楚地测量出该片之C2尖至C7顶尖的距离。而且还可测量出C2棘突尖至C3棘突尖、C3至C4棘突的距离;依次类推,颈椎每个颈椎棘突的位置在一张线侧位片上都能精确地测量出。
而任何人的C2、C7棘突是能准确触抹清楚的。故在人体上其C2、C7间的距离也能测量出。根据下列计算就可精确地标出颈椎各棘突的位置。
如X线上其C2-C7,为15cm.而人体的C2-C7为10cm. 其放大率:15cm/10cm=1.5。
若需知人体C4棘突的位置。则测量 X线上C2-C4为6cm。那么人体上C4棘突,则 应位于人体C2棘突下:
若要确定人体C5的位置。则就测量X线片上C2-C5=7.5cm.那么人体上C2-C5的距离,应为7.5cm/1.5=5cm处。
2、腰椎的棘突定位亦可如此。仅胸椎稍困难点。
再者,利用侧位片,还可粗略估计表皮至黄韧带的深度。以策针刀安全
3、上下关节、横突、椎板间隙、椎板间距的位置,均可在颈、胸、腰段正位X线片上显示出。因而也可测量出其间的数值关系。故亦可用比移法在人体表面标出。
4、目的:以选取进刀的安全区。
在脊柱周围进针刀,有相对安全区、相对危险区、危险区。
如患者颈椎正位片上:C5.6棘间的中点(A)到其右侧的椎板内侧为0.6cm;(b) 到关节突关节的外侧缘为2.0cm。假如该片的缩小率为0.5。故该患C5.6棘间的中点到右侧椎板内缘的距离,即为:A- b=0.6cm/0.5=1.2cm.
中点到关节突外侧缘的距离,为:A-c=2.0cm/0.5=4.0cm.
若D为上下关节突的中点:即为(A-c)-(A-b)X1/2处。即:(4.0cm-1.2cm)X1/2=1.9cm.
故该患者在中点旁1.9cm处(D点)进针,是相对安全的。
亦可用此法选取胸、腰段进针之安全区。
六、脊柱各结构体表定位的应用
(一)用于诊断:
1, 已知棘突位置,就能定棘突间位置:
2,既知棘突间位置,就可定其椎间孔、脊神经根出口处的位置。
3,已知棘突位置,就能定椎体、脊髓节段的位置。
正常成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一脊神经

根的分布、病损区,在体表的节段性分布,见下表及图:

如颈椎病:

※ C5脊N根受激压,出现肩、腕以上的上肢外侧痛或麻痛,三角受累最明显,C4、C5棘突及C4-5棘旁压痛明显。影象学异常所见,也应在颈椎相同节段。
※ C6脊N根受激压,感觉异常部位也为肩及上肢桡侧,但可放射1、2指。肱二头受累重;二头肌反射异常;C5、C6棘突及C5-6棘旁压痛重。影象学异常所见节段同。
※ C7脊N根、C8脊N根受累时,其症状、体征、影象学异常亦应能相互印证,其诊断才会可靠。不同节段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激压不同腰脊神经根,其临床症状、体征、影象学异常所见,三者均应是相互印证的。
但应注意:在胸腰段,由于脊柱与脊髓节段的长度差,较颈段更大。故同是节段性皮肤感觉异常,由脊柱或由脊髓病变所致者,则棘突的压痛部位,与颈段就不同。
如下腹部皮节区,是由 T11-12脊N根支配。此区的感觉异常,若是脊髓病变,则是脊髓T11-12节段。此处相当于T8-9棘突处。应为T8、T9棘突压痛。若脊柱病变致,应为T11、T12棘突压痛。
若小腿前外侧节段性感觉异常:为L5脊N根受激压之表现。若为腰椎间盘突出致,应为L4-5椎间盘突出。则为L4、L5棘突压痛。若为脊髓病变致,则为脊髓L5节段;其对应于T12棘突、L1椎体节。则为T12、L1棘突压痛。
(二)用于治疗:
1,使选取的进针点准确:如要准确地选取颈椎棘间点:若术前拍一张与手术体位相同的X线片,对每一个患者所选取的棘间点均会很准确。如颈椎手术,术前拍一张过屈侧位片(尤其是在C2、C7棘突顶,做一可显影的记号时),则若要选取C2-3、C3-4、C4-5、C5-6、C6-7、C7-T1之棘间点,均会完全准确。同样,腰椎、胸椎各棘间点的选取,也可准确无误。选点正确,是钩刀或针刀疗效的基础。
2,使选取的进针点安全:对钩刀或针刀来说,行脊柱周围软组织松解术,有相对危险区,即脊柱正中的椎板间隙区。也有相对安全区,即椎板和上下关节突所在的骨性区。也有危险区,如颈前区。还有应视为禁区(我个人认为),如椎管内针刀操作。棘旁点,都选在相对安全区进针。即选取上下关节突及椎板所在的骨性区。如前述的颈椎D点即是.
第二部分

一、腰椎变异的定位

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部位较深,术前或术中准确定位,是顺利完成手术的关键。临床上最常见的椎间盘突出部位在腰椎4、腰5或腰5、骶1间,可采用术前或术中定位法。而对于腰3以上的椎间盘突出或腰椎先天变异者,则一定要采用各种手段进行术前定位。下面介绍几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定位方法

腰椎间盘

突出症的手术部位较深,术前或术中准确定位,是顺利完成手术的关键。临床上最常见的椎间盘突出部位在腰椎4、腰5或腰5、骶1间,可采用术前或术中定位法。而对于腰3以上的椎间盘突出或腰椎先天变异者,则一定要采用各种手段进行术前定位。下面介绍几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定位方法。

(1)一般情况下,两侧髂嵴的连线平L4, 两侧髂嵴的连线通过

腰4~腰5棘突间隙或腰4棘突,也有个别如腰椎骶化的通过腰3~腰4间隙,骶椎腰化的平L5。根据体表标志,结合X线平片,可以确定腰椎位置 

(2)患者如在术前作过腰椎间盘造影或脊髓造影,可以穿刺时的针眼作为定位标志。

(3)术前带针头注射美蓝并拍片定位,在手术时可以根据在棘突或椎板上的美蓝染色定位。这种方法可以保证手术中的准确定位。

(4)对于腰4~腰5以下的椎间盘定位,也可以在手术中进行。用手指摸到骶椎后,第一个能动的间隙就是腰5、骶1间隙。或者将棘突用巾钳夹住摇动,最后一个能动的间隙就是腰5、骶1间隙。

颈腰椎定位歌 一三七颈难前后,二五六椎侧难弯。唯有颈二旋转难,颈椎有病垂先变,腰一有病前难弯,腰二病难左右弯,腰三左右难转动,腰五不敢往后弯,前后左右都难动,必是腰四病无疑。

二、特殊定位

1、两个以上脊柱偏移出现侧弯

2、侧摆


3、侧弯加旋转

这种定位,临床上可以目测,如果目测不准,

采取X光片测量,向那侧偏移旋转多少而钩

活定位的点就平移多少,标准1.5 CM,如果要

进行手法复位:首先是在进行复位和其他治

疗后,观察5-7天后再行钩活术

(侧弯加旋转图)

三、钩活术选穴原则

钩活术的治疗,通常3次为一疗程,间隔时间7-14天治疗一次,一次治愈不作第二次;两次治愈不做第三次。以病人症状消失80-90%为临床治愈,颈腰椎同时有病变的,以症状重的为主,如分不清主次,就先颈后腰,颈腰椎交替治疗,一疗程不愈者,就间隔20-30天重复上一疗程的钩活手术治疗,特殊情况也需15天重复上一疗程的钩活手术治疗。

四、重点事项

第一次病人好了50%,一定要间隔10天以上,第二次术后,症状减轻,基本上达到了60-70%,一般情况是选择其它辅助治疗方法,让病人逐渐恢复,原则上不行第三次手术。

风府穴按压阳性试验:病人有眩晕、恶心、呕吐,应先在风府穴按压10秒后放了、又压、又放,连续几次后病人症状减轻,为风府穴按压阳性。

五、钩活术的穴位选择

颈椎选穴:

1、以头面部症状为主(颈性眩晕)

第一次C2+风府穴

第二次C1+风府穴

第三次C3+风府穴

2、以四肢和局部

症状为主(局部指颈或颈肩)

第一次C1+C2穴

第二次C1’+C2’穴

第三次

①以局部症状为主C1+C3

②以四肢症状为主,尤以小指麻木为主C2——T1穴(T12)

③局部和四肢症状都有C3+T1下穴(T12穴)

3、头面部、四肢局部症状都有

年青人选穴 1

老年人选穴 2

第一次与第二次不能重复上一次的术式;

第三次可以根据病人的症状选用术式。

(第一次)C4+C5

(第二次)C4’+C5’

(第三次)可以上下加次C7+C6或T1+C7



腰椎选穴

第一次:L1穴+L2穴

第二次:L1’+L2’

第三次:

(1)以局部症状为主L1+L3穴

(2)以下肢症状为主L2+S1下穴(S4穴)

(3)局部和下肢症状都有L3+S1下穴(S4穴)

坐骨N(骶丛N受损),股N(腰丛N受损),股N受损的腰突可以在固定的钩活术选穴中上移

第一次L4+L5

第二次L4’+L5’

第三次可以上移或下移相应的穴位;

如 胸部的骨折,可以作相应的穴位调整,如T2可以做T12下穴

钩活操作

风府穴:定位---------------------

麻药:0.5%利多2m(不打皮丘)垂直进针抽无回血再注射1mL后边退边注射药物

注射深度:1cm左右,钩针的方向:针尖向下,顺脊柱的方向钩活。

操作注意: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前不后、术后注药

深度只能1cm,因为皮下—— 脂肪 —— 项韧带,其距离大约 有0.5cm,项韧带以下就是主要神经血管。

颈腰椎的钩活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血压、血常规检查、小便常规检查(内风湿因子RF)、 出凝血时间、血糖、ASO、血沉、CT、MRT、x光片。

2、医护人员:无菌环境(消毒包、消毒衣、手术室、准备间、护士);

二、体位:

1、颈椎:俯卧位,胸下垫枕、枕高10cm左右,前额抵住床面,双肩自然下垂,颈部略后拱;

2、腰椎:俯卧位、腰下垫枕,枕高10cm左右, 前 胸抵住床 面,使腰椎尽量在一平面上。

注意:①身体肥胖肚子大,可以不垫垫枕

②在做颈椎手术时,有的人因呼吸因不能俯卧,可以采取坐式

③操作

④腰椎疼痛剧烈,不能平卧可以侧卧位

三、定位(穴位的定位)

四、消毒:术野的 3-5倍

五、麻醉:0.5%利多,2%的利多加(1.5ml)注射药水(4.5ml)

颈椎每点注射3ml、腰椎4ml(每点)

麻药的注射:

用6号针头皮丘皮下0.5ml,边进边推同时抽回血,推1.5ml深度在1CM左右后退时推完1ML,

而腰椎3ml:同样6号针头,但深度在1.5CM左右。

六、技针位

拇指和食指技针,小指可以作支撑

七、护士准备:医生穿衣、戴上手套、洞巾

八、操作;

针尖垂直皮肤进针、慢慢直立、 由浅入深 、中病及钩 、与病员交流 、

看反应、 慢用力、钩提、钩提、沿一个轨道逐层钩,直钩到(轻松无阻力)以柔为上。有的病人钩1-2次就出现 柔无阻力,就不能钩此点了,钩其它点。

1、深度:颈椎1cm 颈椎钩向例八形,腰椎1.5㎝腰椎垂直形钩

九、注意事项

1、钩提疼 钩到小A(暂停,等会或退回钩针);

2、放电感伴麻醉 钩到N(不钩放弃)

3、钩骨感 不能钩了,说明是定位宽了,放弃,重新定位打麻药,重钩

十、术后注药

1、曲安奈液1ml(10ng)+B121ml加红花针1ml+注射用水1ml

2、神经妥乐平3ml(3.6ll)+VB12、0.5ml+红花0.5ml=4ml(平均每点1ml)

注意:①用曲安奈液的病人要注意激素等禁忌症,不能用激素的病人就用第二首物

②注射药物时,先抽无回血后注射

十一、用酒精球轻轻缓盖在皮瓣上,

十二、加压包扎(特别是太胖的女性,一定要把针孔内的血水压挤干净等2-3分钟再包扎)

十三、术后注意事项:①风府穴2天后取 敷料 ②颈腰椎4天后可以取敷料 ,③2-4月不喝酒,不吃海鲜 ④ 脂肪液化患者可以常规更换敷料后用DTP烤2-3天

钩活原则:1、手法要柔不安蛮

2、定位宁窄勿宽

3、深度宁浅勿深

效果:宁无效勿强效; 强度:基通即上; 钩提(钩弧)是减压;钩断(钩刃)是减涨;上下无碍是疏通;左右无碍是松懈;

压涨消、脊柱通、平衡定 、病自祛;

颈椎有一个关键数“1”、腰椎关键数“1.5”

外用腰 药袋药物配比及量

透骨草 30g、苏木30g、细辛15g、乳香 30g、没药30g、

附子 30g、麻黄 30g、川椒30g、独活:20g、 闹洋花15g

以上药物烘干、打为粗末,1-2汤勺/袋,制作好后放入 放入腰围里面,每10-15天换药袋。

药枕上药物配比:

白芷 菊花 荞麦皮面

1 : 1 : 10

钩活术的具体运用

腰突症

一、定义

二、病因:基本病因-退变

常见的病因:损伤

诱因:积累性的劳损

三、病理机制

突出以后- 炎症物产生-致病物-刺激-疼痛—

过去认为是突出后造成的机械压迫而致疼痛,而现在有关学者认为是炎症导致-疼痛-压迫-致麻木。

由于随核主要是蛋白,突出以后,由于局部的免疫力下降,病人易出现下肢冷、凉,

突出的随核时可以顺吸收的

举例:黄秋分一年前 因用力作用造成L4、L5之间的突出,而做了钩治,半年后,在同一医院CT检查,发现突出物在吸收。

治疗应在发病24小时内为最好,在7天内也可以,超过1月为 慢性,而慢性的吸收可能性就小。

四、分型

膨突、突出、脱出

五、临床体征

疼痛、腰痛、向下肢放射、间隙性跛行


六、体征

①站住:鞠躬 阳性

②坐位: 屈颈阳性:坐位伸腿阳性

③仰卧位:直腿抬高、直抬加强、 建腿抬高、踇趾伸直、挺腰,

④俯卧位:腰部检查、棘上、棘旁、棘间压痛

A颈椎病、B椎间盘突出、C、骨质增生 、D椎管狭窄、E术后综合症。

钩活术的禁忌症

1、局部和全身性炎症2、青光眼、3、精神病、4、结核、5、肿瘤、6、孕妇、7、恶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

8、其它疾病在治疗过程中1、腰椎的标志

髂棘平L4 、肚脐平后L3、 髂窝-L5

2、评许多学员把棘突凹,定为是脊突的下缘,不准确。定位非常关键

3、适应症

①症状加体征+心理治疗

②影像、检查(放射、CT、MRI)有的头晕的人,是眼源性造成的,占4-6%

③、排去其它的疾病

a、肿瘤、b、BT,特别是椎间盘突出BT特别多,脊椎椎体BT一样不少、c、N纤维病,一般不做

4、定位

①颈以1为标准数,腰是1.5为标准。

②风府穴必须具备头面部的症状才钩,做了第一次,头面部的症状消失,不作二次

5、钩活

钩针进皮的层数

由外向内①表皮、②真皮、③皮下组织、④肌层-肌键,一定附着在肌肉较硬的组织上,由于人体的肌肉长期运动产生肌酸和代谢性致病物质-疼痛。

我钩的目的是钩断肌肉(部份)筋膜,使其失放异常应力;

方法:钩提循遂渐进。钩-看反应-提-钩-看反应-提

了解病人的反应,有无疼痛、头晕等反应现象,钩的轨道不变,轨道的宽度就是钩针的弧形弧度;

钩通度是什么:基通即止、不能强效、宁无效、不强效

注意事项:

①在提的时候,很重,就稍退出,再轻轻一滑,少钩一点,多钩几次(也叫滑钩法)

②误伤,决不能误伤

③窜麻,在钩的过程中一定要慢柔,决不能“蛮力”

④钩骨感:A原因是钩到骨了、B定位太宽(原则宁窄勿宽)、C钩的范围太大

⑤钩活时痛,钩到小A而出现疼痛

⑥止血:先挤压,多次挤压没有血为止,再加压包扎

⑦消毒严格

钩了第一次后,有效果≥70%,不钩第二次,如果观察7-14天≤70%,钩第二次,第二次后观察7-14天,如不好,钩第三次。

颈间综合症

肩三点:1、肩锋下滑囊;2、啄突穴、3、结节沟穴(肱二头肌的键袖)以上3点可同时治,也可以分开钩,1、3、钩的方法是鸟啄式钩法;

啄突穴的钩法是画圆

在画不通的时候,可以轻微钩一下;

注意:1、2、是常用穴位,以钩到骨面为基准,深2㎝,疗程15天以后再购地二次;

肘三穴:肱骨外上裸,肱骨内上裸三点,在骨膜上滑行

0.3㎝

拇指、食指打麻药后,进针0.3㎝,顺指纵向轻钩。跟骨

骨剌,内踝关节的后方向下2-3㎝,钩针到骨刺轻钩。

1、下有双风池2、有颈4穴3、肌无力:有三大类:轻、中、重,又分:发作期、持续期、恢复期。钩:有浅、中、深,钩深有度:疼痛者轻、麻木者中、肌无力者重,跛型者重。










发作期2天 持续期5-7天 缓解期较长



有的人在缓解期的时段内,可以出现先缓解后加重,又缓解,又加重,最后出现瘫痪(椎管狭窄),肌无力。

钩活的目的是达到平衡,平衡就是力的平衡,椎间盘的调整就是应力,就是正常力学的调整,由于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工作中,椎间盘长期受压力作用,损伤,等的影响,椎间盘自身调节失控,最后出现椎间盘脱出、突出。由于椎间盘增生-炎症-增生。

破坏增生是发病的时间

第一、前2天,其次持续期7天内,持续期不钩病情逐渐加重,

肌无力加重:年龄增加50岁以上,逐渐---影像改变,功能改变,局部症状加重----瘫痪。

麻木:中度-20岁以上,功能改变小。

疼痛:症状轻 小,无明显功能改变;

钩活的原则:轻、中、重 浅、中、深

钩穴:单数、双数、深双数-颈椎到骨面

侧钩、两侧钩、双侧钩-颈椎接近骨面(穿透韧带接近骨面),刺激多助肌,回旋肌,一般情况5㎝是危险深度,太胖可以到8-9㎝);

腰部钩只用于腰椎:深5.㎝,针刺方向:针柄以椎体为准向下,15o(用于腰5骶1),L4-5一个15度,L3一个15度。

深度4-5椎一个15o、3椎一个15o

胸椎定位:

坡度性定位,T7、8、9定撇的穴位,撇撇之间为主穴;胸椎的深透、纵透、钩完后,针进入皮肤,皮下组织,从T5透过T7,横透是:逐针与纵透一样,方向是从T5透过T7见图:横透与纵透一样,只是方向是从T5—T5。

T5




T6




T7
















三腰椎横突综合症



是以3.5或2.5的小钩针垂直进针到横突轻钩几下就退针。



腋 溴



有汗毛的地方,有腋源,目的是破坏汗腺,

方法:消毒备皮,以汗毛中心处画园,

从进针点进针后按箭头方向分离(见右上图),第一次不行,分二次,直到分离完,盐水冲洗,注视硬化剂包扎;



骨性关节炎

钩活:1、髌前韧带、2内侧副韧带、3股骨外上髁,进针后在骨面上鸟啄样轻钩2-3下就行;A是菱形钩,进针后向上下1.5㎝,向前后0.75㎝,B进针后扇形钩2-3次,钩完以后,将钩针的针尖在前段紧贴骨面,以扇形,方式一边扫一次就行了。

C、进针后(约3.5㎝)到腔内后轻钩,以进-退—进-退-进-退,共2-4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