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葬词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比较阅读一得-作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尔扎克葬词》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比较阅读一得
《巴尔扎克葬词》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雨果在法国巴黎拉雪兹公墓举行的巴尔扎克葬礼上用法语发表的一篇演说稿,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恩格斯在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在他的革命挚友马克思的葬礼上用英语发表的讲话。
尽管前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评述另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贡献,而后者却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对另一位伟大人物的评价。
但两文在表达感情上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感情脉络相似作为葬词,两篇两篇作品的作者都运用了一般葬词的一般写法,紧扣悼念——评价——讴歌来表达悲壮——激越——景仰的思想感情。
如:两文的开头都通过思想家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影响来抒发自己的哀悼之情。
而中间则通过颂扬死者的主要业绩和优秀品质等,肯定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给去世者以综合评价,寄托人们的哀思,表达了作者沉痛的悼念之情。
最后都相信生前凡是天才的人逝世了,他的英名和事业都将永垂不朽。
二、感情高度相当面对密友、伙伴的逝世,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没有停留在个人之间的特殊关系的层面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站在时代的最高度,用具有不同寻常的表现力的语言,把悼念和评价融为一
体,启发人们思考。
使文章思想感情深沉而丰富,显得更有分量,更令人感奋。
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开头的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作者就是站在历史最高度,代表整个无产阶级发表讲话。
它告诉人们的是:人类失去了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国际工人阶级失去了在紧要关头都自然地去请教的中心点,我们今后该怎样做?同样,在《巴尔扎克葬词》中,雨果评价巴尔扎克也不单停留在作家、诗人的身份上,而是提高到哲学家、思想家的高度。
他认为巴尔扎克的思想正是时代需要的思想,赞颂巴尔扎克这个名字将长留于我们这一时代,也将流传于后世的光辉业绩之中,从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指出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并预言从今以后,众人仰望的将不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
从这点上,作者将思想家的巴尔扎克和国家的统治者相比较,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的睿智,更是对巴尔扎克伟大一生的高度赞美。
三、感情基调一样巴尔扎克的逝世,使整个法国陷入悲痛之中。
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雨果自然也悲痛万分,但是他并不是把自己异常悲痛的情绪完全带进悼词。
雨果认为,像巴尔扎克这样的精神统治者,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他的逝世,不是黑夜,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因此他在《巴》文里用高亢的语调,诗化和哲理性的语言,评述了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死者的无尽的哀思之情,言之切切,令人感动。
整篇演讲稿,给读者的不是压抑,不是眼泪,不是哀伤,而是悲壮、沉痛化成的巨大力量。
同样,马克思的逝世对恩格斯的打击多么沉重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单纯是痛苦。
他认为马克思的死只是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在安乐椅上沉静的睡着了永远的睡着了。
由此我们可以感觉到:此时的他,心情固然无比沉重,但同时他也感到有某种安慰,就是说,不管怎样,密友的死毕竟是安详的、毫无痛苦的。
再说,他太了解马克思本人了,他觉得马克思安详的死要比无能为力的活着好得多,深沉却不压抑,能够给人激励和鼓舞。
总之,尽管两篇文章在情和理方面各有所侧重,并且作者的国籍、身份、地位都不相同,又处在不同的时空的墓地,直面墓穴,其感情是非常复杂,但他们都一致认为伟人的逝世是一种伟大的死亡。
基于这点认识,两篇文章的感情尽管在细微方面有各自的特点,并烙上了鲜明的个人印记,但在总的感情基调上是相同的——悲而不痛,哀而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