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设计书编写内容及要求、大气干湿沉降工作方法技术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设计书编写内容及要求
1.概况
1.1项目名称、起止时间
1.2工作区范围
包括工作区行政区划隶属、经纬度范围或图幅及编号、面积。
如为选择的部分区域作为工作区,应说明选区依据。
1.3矿业权登记情况
重点是采矿权分布情况及对土地(尤其是农田)的影响分析,可利用三调图斑采矿用地进行统计分析。
1.4 自然地理概况
包括地形地貌、自然(农业)气候、地表水系、交通。
地形地貌涉及多个地貌单元的应进行分区;自然气候应包括区内主导风向。
1.5 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概况
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利资源、农业资源(特色产业及名优产品等)、林业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社会经济包括社会经济构成、社会经济特点及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等。
2.区域背景分析
区域背景重点阐述与土地质量相关的要素特征,应结合土地质量调查涉及的要素分别进行具体的关联分析。
2.1 区域地质背景
简要说明地质背景特征,重点说明影响土地质量和土地利用的地质体特征、分布等情况。
2.2 区域环境背景
包括土壤环境质量、土壤养分、水文地质环境、生态地质环境及存在的生态地球化学问题;未开展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的地区,可以根据1:50000、1:200000水系沉积物、土壤地球化学调查资料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述。
2.3 区域地球化学环境
重点说明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有害元素、有益组分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丘陵山地、岗地地质、地球化学背景复杂区,应根据不同地质背景或土壤类型、土壤母质对应的元素含量及区域地球化学场分布特征,进行地球化学分区,划分地质(或土壤类型、土壤母质)单元,便于图斑分解和样点布置。
2.4成土母质及土壤类型
2.5土地利用现状
2.6 需求调研及野外踏勘
2.7预研究及本次工作拟解决的问题
3.以往工作研究程度与综合评述
包括以往地质、地球化学、水工环、土壤(土地)调查、养分调查与环境监测、农用地分等定级等,主要是与本次调查评价内容有关的成果。
3.1 以往工作研究程度
重点为与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相关的工作程度,包括 1:50000 地质、水工环的调查评价成果,1:200000、1:50000地球化学调查、1:250000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成果;以往土壤(土地)调查、养分调查与环境监测、农用地分等定级等工作。
3.2 以往工作综合评述
包括对本次工作利用和参考的资料分类,重点分析本次工作利用资料的可利用程度,存在的问题,采取的补充技术措施等。
3.3 需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前述拟解决的问题,结合已有工作程度、方法技术,分析本次工作的难点和需要重点解决的技术问题及技术思路。
4.目标任务与主要内容
4.1 目标任务
4.2 主要工作内容
主要工作内容是为实现工作目标,结合下达的任务部署开展的调查、评价具体工作,应包括该项工作的目的、技术方法、主要评价研究内容和预期成果。
4.3 技术路线
总体工作安排的技术思路。
5.工作部署
5.1工作部署原则
根据目标任务及预期成果,对主要工作内容工作量、工作重点的安排遵循的原则,包括重点与一般;点与面;方法技术选择等。
5.2总体工作部署
包括工作内容、时间、主要技术指标及工作量部署情况,涉及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大气干湿沉降物、灌溉水及底泥、农作物及根系土、重点区土地质量专项调查评价、综合研究等。
5.3 具体工作布置
5.4 工作进度安排
根据工作环节对总体工作时间及具体时间的安排。
6.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
6.1采用的技术规范
6.2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方法技术
6.3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方法技术
6.4重点区土地质量专项调查评价方法技术
6.5 综合研究
6.6样品分析及质量要求
6.7 数据处理及图件编制
6.8 数据库构建与信息系统
7.主要实物工作量
8.经费预算
9.预期成果
9.1 预期成果
9.2 成果提交时间
10.组织机构及保障措施
10.1项目组织管理
10.2项目人员配置
10.3保证措施
包括质量保障措施、技术保障措施、仪器设备保障情况、经济保障措施、保密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大气干湿沉降工作方法技术要求
1大气干湿沉降点位布设
1.1连片耕地区基本采样密度一般以1个点/100~200km2密度布点,周边无明显污染源、土壤环境质量较好的平原区可适当降低密度;丘陵山地样点密度按1个点/80~160km2为宜;当存在面积小于80 km2的环形山峰形成的独立(汇水)盆地、或农田集中区、开阔山谷区等,应根据圈定的相对独立小气候区确定布点单元面积。
1.2针对城镇近郊区、城镇工业区、矿集区等污染源区,大气污染严重或空气质量较差地区,大气干湿沉降物样点可适当加密,或单独布设样点对污染源进行控制。
1.3设计点位图以三调图斑图为底图,叠加污染源类型及分布等相关内容,丘陵山地叠加简化地形线。
样点编号由图幅号名称拼音首字代码(如铜川幅为TC)、工作类别拼音代码(DQ)、样点序号(以阿拉伯数字表示)三个字段构成,样点序号由左至右,从上到下编号。
样品号与样点号相同。
设计点位图样点以直径3mm空心圆表示。
2大气干湿沉降物样品采集
2.1样点设置
2.1.1接尘缸大小根据雨季最大降雨量,以不满溢为准,可选择口径40cm、高60cm 圆筒型接尘缸。
每个点应布设2~3个接尘缸。
接尘缸材质可为塑料、陶瓷玻璃或不锈钢。
夏季多雨季节为防水满溢出,应及时更换新缸或采集样品。
接尘缸应安装防护网,接尘缸和缸盖等采样器具在使用前,用10 %(V/V) HCl 浸泡 24 h 后,再用纯水洗净。
2.1.2应布设在评价区主要农作物种植地块内或相近地区。
一般在布样单元内样点尽量居中布设,应避开道路扬尘、餐饮等局部因素影响明显地区。
污染区、污染源控制样点一般布置在源区常年主导风向下风口方向。
接尘缸一般应放置距地面 10~ 15 m处,如放置屋顶平台上,采样口应距平台1~ 1.5 m。
在燃放烟花爆竹的节日、婚庆、丧事期间,需用清洁的缸盖临时将接尘缸盖好。
2.2样品采集
2.2.1大气干湿沉降物采样回收一年的液、固样品,可以按月、按季或按年采集样品,最终混合成一件样品。
2.2.2大气干湿沉降物采样时应视接尘缸内固液态物质总量选取采样方法,无论采用全样采集、缩分采样,一般均应保留全部固态样品,同时必须精确测量一年的固液态样品总体积、固态物质重量。
2.2.3当接尘缸内无液体时,如果能清扫干净,则可只采集固态样品;如无法清扫干净,则可采用量取一定量自带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倒入接尘缸,用淀帚把缸壁擦洗干净,将缸内溶液和尘粒全部转入干净的容器中,称取重量(精确到g);溶液和尘粒全部送实验室,并同时送添加的液体作为空白样。
3样品编录
样品编录分两次编录,第一次为放置接尘缸时的样点编录,第二次为采集样品时的样品编录,编录内容参见下表。
编录要求同7.2.1.4。
大气干湿沉降物采样记录表
DBXX/ XXXXX—XXXX
大气干湿沉降物采样记录表编录说明
1.样点布设
(1)样点编号:参见设计部分。
(2)位置:填写村、居民组。
(3)坐标:按GPS坐标记录,记录平面直角坐标,2000坐标系,坐标加带号记录到米,高程记录到米。
(4)容器:口径及缸底直径具体量算精确到毫米,形状为容器接收降尘的容器口形状,材质根据容器填写,如“陶瓷、塑料、不锈钢”等。
(5)放置起始时间:填写安装时间;终止时间;填写采样时间。
(6)放置高度及环境:推断缸口到地面的高度,填写到m;环境指房屋是否有围墙隔挡,接尘缸口超出隔挡围墙的高度,房屋周边是否有树木高出接尘缸口、与缸口距离等。
(7)周边环境:样点布置目的是控制性样点还是控制污染源样点,控制性样点位于村庄、农田的部位、距离,周边是否有公路、采矿等影响因素。
控制污染源样点污染源类型,距离点的方位、距离。
2.样品采集
(1)样点维护情况:中间巡视日期,是否中途置换过接尘缸等日常发生的情况及采取的措施。
(2)样品特征及采样情况:样品特征包括采样时降尘量在桶内占比,样品的颜色,是否有异物、气味等;采样情况包括采样方法,是否分次采样,是否用其他方法采样等(如直接用量桶测量体积、干样是否添加溶液等)。
(3)全样采样:指接尘缸内的全部物质作为样品。
(4)缩分采样:指接尘缸内液体较多,只抽取部分液体作为样品。
(5)干样采样:指采样时接尘缸内无液体,需要添加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清洗接尘缸并全部作为样品。
(6)送验样:也可分为上清液和浑浊液两部分送样,也可全部放在一起作为浑浊液送一件样品,由实验室进行分离。
(7)混合液样品编号、重量、体积:采集送化验室的上清液与固体物质混合样品的编号、重量、体积。
(8)上清液样品编号、重量、体积:采集送化验室的上清液样品编号、重量、体积。
(9)添加剂样品编号:干样采样需要添加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添加剂样品为所添加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做空白分析。
(10)采样人:当一年中由于接尘缸漫溢中间分次采样时可在横线上下分别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