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继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安排:
教师活动:
布置学生收集长安传统民俗(庙会)、传统文艺(古代诗词)、传统思想(佛教思想)、传统建筑(五台古镇)等信息,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探究。,
学生活动:
合作探究,从网络、报刊以及到实地调查访问获得的长安文化相关资料。
课堂教学:
新课导入:大家都知道,西安有十三朝古都(西周,秦,西汉,新,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的盛名,凭借悠久的历史文化,享誉海内外。可是大家是否知道我们生活的长安同样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你们想了解一下吗?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板书)
课堂探究:请各小组把收集到的长安传统文化展示出来,并注意归纳传统文化的表现及其特点。
学习小组成果展示:
第一小组(传统习俗):
王曲二月初八庙会。各地民众为了纪念纪信诞辰,纷纷来到长安区王曲镇的总城隍庙进行祭祀活动,以求的城隍爷的庇护。期间各地商贾也来此做生意,还有大戏、杂耍、锣鼓等民间艺术表演。
社火。常在过年和喜庆的日子里举行,乐曲比较丰富,表演形式有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划旱船大头娃娃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芯子”,就是将小孩化装成秦腔戏曲人物,缚在数丈高的杆子上,在行进中作出各种生动的动作,吸引人们观看。值得一提的是长安大小羊村和冯村的社火还曾到北京甚至国外进行过表演。
第二小组(传统建筑):
郭家大院。上了年纪的西安人可能还记得这样一则民谣:冯家的山、杨家的房、芦家的骡马比车长、郭家的金银用斗量……这里的“冯、杨、芦、郭”正是解放前西安长安地区的“四大家族”。郭家大院曾经占地4亩,共有清代风格的建筑11院100余间。历经沧桑现在虽呈现在眼前的是残的墙、残的窗,可正前方的正房、左右两侧的厦房肃然地伫立在午间的阳光里,韵味依然。一进院,入了大客厅。“芳型永著”四个大字高悬正堂,“恩德常
照”与“德高望重”分别悬挂左右两侧。厅里除了旧时挂衣的屏风,还摆了八仙桌,半围了桌子的是十把椅子,大户人家的气势浩浩然。站在那院子中间,环视四周,青色的瓦当和屋墙,很典雅。它的布局突现了关中民居的典型特点“天地人和”,也体现了主人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追求。
第三小组(传统文艺):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幼年曾在长安的丰乐乡生长,曾为著名的植树专家郭氏立传,写下著名的《种树郭橐驼传》。
白居易的《杜陵叟》: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即是以长安杜陵一带农民遭受灾苦而备受统治阶级盘剥为背景写的。
“诗圣”杜甫。论祖籍,杜甫应该是地地道道的长安杜陵人,因此对于他常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就很容易理解了。在这里他写下了《奉陪郑驸马韦曲》,面对杨贵妃被宠幸,她的亲属也飞黄腾达写下了《丽人行》;
面对亲人送别出征战士的悲惨情境,在这里写下了《兵车行》;
“安史之乱”中等,面对遭受战火的京城长安,更在这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
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四小组(传统思想):
长安的佛寺颇多,在这里就有佛教五个宗派的祖庭。兴教寺是法相宗祖庭,华严寺是华严宗祖庭,香积寺是净土宗祖庭,净业寺是律宗祖庭,白塔寺是三界教祖庭。正因如此,佛教提倡的“修身养性”,“万事忍则高”,因果报应等思想对后世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刚刚我们只是从四个方面感受传统文化,当然长安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饮食,服饰等,因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办法一一列举,就留给同学们课后去探究。)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其形成过程说明文化具有继承性,并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传统文化在今天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教师归纳: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板书)
1.传统文化的特点(板书)
学生思考:你是如何理解“和为贵”思想的?
探究提示:首先我们要承认此思想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比如我们为人处世都讲“和气生财”“一团和气”“和睦相处”,社会发展中也讲求和谐发展,这说明了传统文化具有
稳定性。但“贵和”本意指的是人的行为要符合贵族士大夫们的礼节。现在却
被人无限歪曲到面对矛盾纠纷时要一团和气,以德报怨,就是对孔子原意的最大误解,孔子一直主张的是“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就说是别人打了你,你就绝对不应该忍气吞声,而是你要大胆的行使自已正当的自卫权,用行动来表示自已不是好欺负的,这才是孔子和儒家思想“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真正精髓。而我们现在有很多人为了和万事皆“忍”,事到临头争当缩头乌龟,无原则的讲求和,这既不是孔老夫子教的,更加不符合这个激列竞争的现代世界的潮流和精神.。
2.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板书)
探究提示: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有双重作用: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个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妨害人的发展。
(过渡)对于传统文化,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谁也不能不面对他的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是自己全面发展,更好的创造新生活。那么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持什么态度呢?
(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探究活动:(辩论)如何看待纪信身上的“忠义”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展开辩论。
教师归纳:“忠义”是儒家推崇的重要伦理道德准则,但那主要是为维护统治阶层的利益,这是根本的思想.。在整个封建时代,宣扬和崇尚的主要是对个人的忠义。因为封建王朝,需要对个人尽忠义,才能得以稳固。我们看到纪信的忠义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对于“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没有丝毫改观,如此以来他的做法只会助长专制独裁,阻碍社会进步。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此时的“忠”所谓忠,应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具体表现是忠于自己的职责。此时的社会主义国家不论人们的出身地位如何从法律制度物质各方面都给予生命以尊重,远不需要随时以生命做交换。忠和义的选择也更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更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综上所述: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正确态度。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