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工资档案管理

试议工资档案管理
试议工资档案管理

试议工资档案管理

作者:钟虹

来源:《办公室业务(上半月)》 2018年第7期

【摘要】工资涉及职工福利,认真、准确、科学地管理好人事工资档案,是单位安定团结、稳定及和谐发展的基础,本文对如何科学规范、高效合理地管理好事业单位人事工资档案,进

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关键词】工资档案;管理;制度

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劳动关系双方签订的合约,作为劳动报酬按期支付

给劳动者的货币或实物。工资具有刚性特征,工资等级一经评定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工资不能

随劳动贡献和经济效益的变化而经常变动,工资待遇能上不能下,能增不能减,形成了终身待遇。

建立健全合理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是国家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是深化人事制

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关系到民生工程,体现了劳动的价值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一个人职务、

职称、学历、参加工作时间、业绩贡献的综合反映,工资档案是一个人出生、参加工作、学历

学位、职务职称、工作性质等原始审核记录,既能反映一个人成长历程、工资变化情况,又能

从侧面反映社会经济增长发展水平,国家综合实力等。因此,认真细致、科学合理地管理好人

事工资档案,对于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每个职工的聪明才智,

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多作贡献,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主要经历了1956年、1985年、1993年、2006年共四次大的事业单

位工资制度改革。建国初期至1956年,我国正处在建国初期的国民经济恢复期,国家财政十分困难,事业单位还没有一个统一合理的工资制度,货币工资与实物工资并存,不同单位之间分

配原则千差万别,极易引起分配不公平现象,影响职工积极性,甚至激发社会矛盾。1956年全

国范围内的第一次工资制度改革,建立了事业单位分行政、专业技术、工勤三个工资标准采取

职务等级工资制度,使得杂乱无章的工资分配方案有了统一标准,为今后工资制度的进一步改

革奠定了基础。1985年的第二次全国工资制度改革,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工资改

为结构工资制,内容具体分为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奖励工资和工龄津贴四个部分。1993年的

第三次全国工资制度改革,事业单位根据单位性质相似且利于管理法则,实行行政管理、专业

技术、工勤人员分别按职务等级、技术职称等级、工勤技术等级工资制度,其标准工资由职称

职级工资(固定工资)和津贴(活工资)组成,拨款类型不同的事业单位固定工资和活工资按

不同比例核算。2006年第四次全国工资制度改革,分两阶段实施,2006年7月开始实行岗位工资制度,2009年才全面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为什么要实行工资制度改革?究其原因,主要是解决工资分配过程中出现的不公平、不合

理问题,克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克服工资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随意性、不科学性,规范津

补贴,建立严格统一的工资制度,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完善与社会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正常增

资制度。因此,工资改革一次比一次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也越多,对于工资档案管理人

员,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必然越来越多,下面针对当今事业单位工资档案管理,谈谈

自己的体会。

一、熟悉工资制度

工资涉及职工切身利益,认真熟练掌握好工资制度及政策,杜绝差错,是单位安定团结、

稳定及和谐发展的基础。2006年7月以来,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把职级与广义工龄分离,工

资结构为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补贴。其基本工资为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岗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