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生产理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人类历史为什么没有按照马尔萨斯的预 言发展?
▪ (2)既然马尔萨斯的预言失败,你认为边际 收益递减规律还起作用吗?
▪ (3)请你谈谈“中国人口太多,将来需要世 界来养活中国”或“谁来养活中国?”的 观点。
三、成本分类
1、总成本( TC):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
产品所耗费的全部成本,其中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两部分。
MP=AP, AP最高,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AP曲线 的最高点
(二)边际产量(收益)递减规律(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
1、含义: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 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 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 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 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的减少。
✓ 假定投入的生产要素劳动(L)、资本 (K)、土地(N)等,目前的技术状况为T, 则生产函数可表达为:
Q f (L, K, N,T, )
✓ 在生产函数中,产量Q是指一定投入 要素的组合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 也就是说,投入要素的使用是有效率的。
✓ 假定只有两种投入要素:劳动L和资 本K,因此生产函数可写成:
公式:TPL=f(L)
(2) 平均产量(Average Product,APL ):是指平均每一单位可 变要素劳动投入量所生产的产量。
公式:
APL
=
TPL L
(3)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MP):是指增加一单位可变要 素投入量所增加的总产量。
公式:
MPL
=
TPL L
▪ 根据以上的定义和公式,可以看出,总产量 、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随劳动要素投入 量的变动而变动。
▪
第三,它是在可变要素增加到一定程度之
后才出现;
▪
第四,它假定所有的可变投入要素是同质
的,即所有劳动者在操作技术、劳动积极性等
各个方面都没有差异。
Q MP>AP AP
Ⅰ
MP=0 TP最大
G
B MP<AP TP AP
Ⅱ
Ⅲ
MP<0 TP
A
MP=AP
E AP最大 F AP
L
O
L1 L2 L3
MP
一种生产要素(劳动)的合理投入区域
MP、AP和 TP的关系
Q B
G TP
A
E
F
AP
O
L1 L2 L3
L MP
TP,AP,MP都是 倒U型 曲线;
MP与TP之间关系: MP>0, TP↑
MP=0, TP最大 MP<0, TP↓
如果连续增加生产 要素,在总产量达 到最大时,边际产 量曲线与横轴相交
MP与AP之间关系: 当MP>AP, AP↑ 当MP<AP, AP↓
▪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提示我们,在一定的条件下,高投入 未必带来高产出,因此要注意投入的合理限度,寻找最 佳的投入数量。在现实生活中边际产量递减的例子很多 ,目前我国的就业压力很大,其实也是这个规律作用的 结果,如果是边际产量递增我们就不会有失业问题了。
马尔萨斯人口论
▪ 马尔萨斯于1798年所创立的关于人口 增加与食物增加速度相对比的一种人口理 论,其主要论点和结论为:认为生活资料 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 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 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而食物不足 会引起贫困、恶习等出现。
一种生产要素(劳动)的合理投入区域
▪ 第Ⅰ阶段,产量曲线的特征为:劳动的平均产量始终是上 升的,且达到最大值;劳动的边际产量上升达最大值,然后 开始下降,且劳动的边际产量始终大于劳动的平均产量; 劳动的总产量始终是增加的.
▪ 这说明:在这一阶段,不变要素资本的投入量相对过多,生 产者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是有利的.或者说,生产 者只要增加可变要素的劳动的投入量,就可以较大幅度 地增加总产量.因此,任何理性的生产者都不会在这一阶 段停止生产,而是连续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以增 加总产量,并将生产扩大到第Ⅱ阶段.
▪ 边际产量是呈递增的趋势。
当达到最佳配合比例后,再增加可变要素的投 入,可变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就是呈递减趋势。
对“规律” 理解的几点注意
▪
第一,以技术不变为前提,如果生产技术
在要素投入变动的同时也发生了变化,这一规
律也就会发生变化;
▪
第二,它是以其他生产要素固定不变,只
有一种生产要素的变动为前提;
生产理论
项莉 华中科技Biblioteka Baidu学同济医学院
讲述内容
1. 成本概念 2. 边际产量(收益)递减规律 3. 成本分类 4. 长期生产理论 5. 规模经济
▪ 为什么经济学家与会计师使用不同的成本 概念?
一、成本概念 ▪ 经济学家与会计师是如何看待成本的
经济利润
隐性成本
收益
总
机
会
显性成本
成 本
会计利润
显性成本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资本投入量 (K)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劳动投入量 (L)
1 2 3 4 5 6 7 8 9 10
总产量(TP) 边际产量 (MP)
6
6
17
11
31
14
46
15
60
14
72
12
81
9
86
5
86
0
80
-6
平均产量(AP)
6 8.5 10.3 11.5 12 12 11.5 10.8 9.6 8
▪ 第Ⅱ阶段:可变生产要素的平均产量下降 ,边际产量呈下降至零之时,但仍为正值 ;总产量仍在增加,并达到最大值。此时 ,生产者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量是还有利 的。
▪ 第Ⅲ阶段: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转为负值 ,总产量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而下降。从 图形中可以看出:生产者减少可变要素的 投入量才是有利的。
▪ 由此可见,任何理性的生产者既不会将生产停留 在第Ⅰ阶段,也不会将生产扩张到第Ⅲ阶段,所以, 生产只能在第Ⅱ阶段进行.
➢STC曲线的形状与TVC曲线相同,向右上方倾斜。 与VC曲线之间的距离即是FC。
短期总成本曲线——变动规律
C STC
TVC
FC
TFC
O
Q
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
▪ AC(AC—Average Cost ): 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 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支付的成本。
AC = TC/Q ▪ AC分为短期平均固定成本和短期平均可变成本。 ▪ AC = AFC + AVC ▪ 平均固定成本(AFC—Average Fixed Cost) 厂商在
▪ 在短期生产函数中,产量与可变要素投入量 之间的这种关系,可以用下面的案例及表来 说明:
案例
用3台机床加工转盘,开始只用1名工人,由于既要操作机床, 又要作必要的辅助工作,使机床效率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日产量 只有6件。当增加一个工人后,有1人做辅助工作,另外1人能够把 大部分时间放在操作机床上,日产量增加至17件,人均8.5件,边 际产量为11件。再增加1个工人后,就能够2人操作2台机床,另外1 人做辅助工作,日产量增加到31件,人均10.3件,边际产量为14件 ,再增加1个工人,就能够3人操作3台机床,充分发挥了3台设备的 效率,日产量增加到46件,人均11.5件,边际产量15件,总产量以 递增的速度增加。当增加到5人时,由于第5人没有具体的分工,看 哪个环节紧张就到哪儿帮忙,总产量虽然增加至60件,但边际产量 却下降了。当增加到第6个人时,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相等,平均 产量达到最大,总厂量继续上升。此后,随着劳动力不断增加,不 但剩余时间越来越多,而且因为工人互相干扰,废品率也上升,结 果平均产量不断下降,边际产量下降更快。直到总劳动力为9人时 ,总产量达到最大,边际产量降为0,总产量以递减的速度增加。 当继续增加劳动力,便出现人浮于事、互相扯皮的现象,废品率进 一步增加,导致边际产量为负,平均产量继续下降,总产量也开始 下降。
收益
▪ 农民麦克讲授小提琴课每小时20美元,有一 天在自己的土地上用10个小时种了价值 100美元的种子,他引起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他的会计师衡量的成本是多少.如果这些种 子将产生价值200美元的作物,他赚了多少 会计利润?他赚到了经济利润吗?
二、生产函数表达式
✓ 生产函数,描述的是在既定的生产技 术条件下,各种可行的生产要素组合和可 能达到的最大产量之间的技术联系。
2、固定成本(FC— Fixed Cost)是指厂商在短期内为生 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不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如 厂房和设备的折旧、管理人员的工资等,这种成本不随 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是固定不变的。
3、可变成本(VC— Variable Cost)是厂商在短期内生 产一定的产品对可变生产要素支付的总成本,如原料、 燃料的支出和工人工资,变动成本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 。
为什么三个和 尚就没水喝了
呢?
案例:三季稻不如两季稻
▪ 1958年“大跃进”是一个不讲理性的年代,时髦的口号是“人有 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于是一些地方把传统的两季稻改为三季 稻。结果总产量反而减少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因为违背 了一个最基本的经济规律: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 两季稻是农民长期生产经验的总结,它行之有效,说明在传统 农业技术下,固定生产要素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改为三季稻之 后,土地过度利用引起肥力下降,设备、肥料、水利资源等由两 次使用改为三次使用,每次使用的数量不足。这样,三季稻的总 产量就低于两季稻了。群众总结的经验是“三三见九,不如二五 一十”。
Q f (L, K)
生产函数的基本特征
✓
第一,若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同,则
产品的产出量也不同;
✓ 第二,厂商采用的生产技术决定厂商 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生产技术与生产函 数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短期和长期
✓ 所谓短期,指的是至少无法改变某些要素 投入的那段时期。其中无法改变投入量的那些 要素我们称之为固定投入。
▪ 在生产的第Ⅱ阶段,生产者可以得到由第Ⅰ阶段 增加可变要素投入所带来的全部好处,又可以避 免将可变要素投入增加到第Ⅲ阶段所带来的不利 影响.因此,第Ⅱ阶段是生产者进行短期生产的决 策区.
▪ 在第Ⅱ阶段的起点处,劳动的平均产量曲线和劳 动的边际产量曲线相交,即劳动的平均产量达最 高点.在第Ⅱ阶段的终点处,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 与水平轴相交,即劳动的边际产量等于零.
4 170 100 70 42.5 25 17.5 25
5 198 100 98 39.8 20 19.8 28
短期总成本曲线:
曲线的特征:
➢FC是一常数,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表 示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
➢VC曲线是一条从原点出发且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
➢———表示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先以递减的 速率增加,后以递增的速率增加。
▪ 早在 1771 年英国农学家杨格就用在若干 相同的地块上施以不同量肥料的实验,证 明了肥料施用量与产量增加之间存在着这 种边际产量递减的关系。这不是偶然的现 象而是经验性规律。假如农民在一亩土地 上撒一把化肥能增加产量1 公斤,撒两把 化肥增产3 公斤,但一把一把化肥的增产 效果会越来越差,过量的施肥量甚至导致 土壤板结粮食减产。
这一规律是前述消费选择理论中边际效用递 减法则在生产理论中的应用,或其转化形态。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原因
▪ 生产中,可变要素与不变要素之间在 数量上都存在一个最佳配合比例。
即最佳技术 系数
▪ 开始时,由于可变要素投入量小于最佳配 合比例所需数量,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 逐渐增加,越来越接近最佳配合比例。
4、边际成本 :厂商在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
总成本。
MC
总成本变动量 产量变动量
TC Q
Q TC TFC TVC AC AFC AVC MC
0 100 100 0
//
0
/
1 120 100 20 120 100 20 20
2 138 100 38 69 50
19 18
3 155 100 55 51.7 33.3 18.4 17
▪ 生产的三个阶段及生产的合理区域在图4-1中, 以AP曲线的最高点为界,及以MP=0为界,将要 素投入量L的范围划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 MPL>APL,即APL呈递增的阶段。总产 量增加。
▪ 第二阶段: APL > MPL >0,即APL呈递减的阶段。 总产量增加。
▪ 第三阶段: MPL <0时,TPL呈递减的阶段。
✓ 在短期中,根据要素的可变性,我们把所 有投入要素分为两大类: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
✓ 长期指的就是在这段期限中厂商可以改变 所有的投入,也就没有不变投入和可变投入的 区别。
短期: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1、定义: (1)投总入产量量相(对To应ta的l 最Pr大od产uc量t,。TPL):指与一定的可变要素劳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