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自我效能与高校创业教育构建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业自我效能与高校创业教育构建研究

从“大众创业”“草根创业”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国力求在新时代掀起新的创业高潮。大学生作为创业实力主体和初创群体,是重要行为主体。创业自我效能能够成功推动创业活动的进行,通过对创业自我效能的研究,分析大学生创业主体的创业瓶颈,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构建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应做到:明确高校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的优选路径;优化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环境。

标签:创业自我效能;实践教学;创业教育;构建

创业自我效能(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是对Band-

ura提出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在创业领域的延伸。在实践和研究中发现,创业自我效能对于创业者个体有着重要的心理影响作用,在中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也积极学习国外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体系,希望在源头上缓解就业难、创业难的问题。

一、创业自我效能及影响

传统意义上的自我效能是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所提出的,后来被定义为: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中,对自己是否能够有效实施行动方案的预期判断。随着概念的不断完善,自我效能开始强调对完成某项任务或实施某项行动所必须具备能力的自信程度,而不是指个体所掌握的技能或者个体所具备的实际能力[1]。直到后来这种“自我效能”被应用到其他领域,来衡量行为主体的效能感即自信度。因此,与自我效能一致,我们可以认识到创业自我效能不是指创业个体对于实施创业这一活动的能力大小,而是指对自身创业能力的评估和判断,同时还有对自己创业能力的自信程度。韩力争对创业自我效能的内容进行划分,将其分为内容和过程两大类,也就是关于创业观念形成和创业实践完成两方面的概括。一方面是与创业内容有关的自我效能,就是创业者对自己这一创业实践过程中所需要完成的有关内容的能力的自信程度;另一方面是关于创业过程的自我效能,指创业者在完成创业过程时,自信取得创业成功能力的信念。而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将创业自我效能定义为,个体完创业活动的自信程度,更多的是表现为程度副词。

因此,根据创业自我效能的概念界定,在创业内容和创业过程两大要素中,创业自我效能是对自身创业能力和创业信念的肯定,是一种自知的心理肯定,近乎于心理暗示。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在心理机制上,它就是一种被主观意念肯定的假设,主体的心理会朝着这一目标接近,与自我效能不同的是,心理暗示可以没有任何根据,而自我效能则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实践的基础上,对于行为主体有更深刻的指导价值。

在Bandura看来,个体的身心活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我内部因素的影响,自我能动性影响活动主体的活动行为和活动程度。创业自我效能促使创业者自觉地

进行搜集创业信息、组织创业活动、总结经验教训等相关创业行为。创业自我效能對创业意图、创业心理及创业行为都有深刻影响。

创业自我效能是使一个潜在的创业行为主体转变为真正的创业行为主体的重要先决条件,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创业自我效能就没有创业行为,创业自我效能在创业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又是单一预测器。自我效能本身就是一个心理的自信程度,它影响了行为主体的心理活动。创业自我效能影响到个体从事创业的意愿,以及那些已经成为创业者的行为[2]。创业自我效能在影响创业意图、创业心理以及创业行为的综合作用下,会直接影响到创业绩效。创业自我效能是一切创业行为的源泉,它能够塑造一个具备丰富创业知识或者不断积累创业知识、具有创业涵养、积极乐观心态以及适时把握机遇的创业主体,继而带来更好的绩效,它是创业者和创业绩效的中介。

二、创业教育赢在高校的战略背景研究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基本要求

2015年李克强总理就当时中国的创业形势,呼吁全民进行创业,这是克服我们国家就业难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学生作为初创群体,必然需要在校园里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这样才能适应创业大潮。数据表明,全球大学生的平均创业成功率只有20%,在中国就是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只有4%而已。“双创”战略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广的支持平台和市场空间,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结构调整,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创业型人才,适应知识经济和创新发展对大学生的新要求。

(二)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合理借鉴

“职业由于分工而独立化”[4],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社会劳动的分工必然出现许多独立的职业,继而出现了相应职业培养的指导教育,尤其是在高校之中。在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资源不相协调的情况下,创业就应运而生了。美国是创业教育的发源地,20世纪40年代美国最早开始了创业教育,它是伴随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蓬勃发展的,最终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综合他们的大学创新教育模式有:百森模式、“产学研联合体“模式、案例模式和孵化器模式。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除了美国,至少有26个国家已经开始注重创业教育的实践意义,并不断优化其教育环境和教育手段。即便是在资源匮乏的新加坡,凭借创业教育“使学生了解创业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如掌握新技术发明的开发机遇、资金的筹措、人才的选拔、财务管理、各部门的公关等”[5],来付诸教育实践,培养创业型创新型人才。

不能不承认,中国的创业教育相比发达国家起步晚、历史短暂,也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要在“双创”战略背景下,克服某些根深蒂固的形式主义,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以保证大学生创业教育真正有所成效。

三、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构建研究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症结所在

对于创业教育我国一直没有将其放在重要的地位,是在近年来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推动下,才意识到创业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突破口。纵观我国的创业教育发展历史,虽然这种教育理念已经从教育部所规定的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黑龙江大学等9所高校发展到遍及全国的高校,但是创业教育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却只是空洞的教育口号。首先,对于创业教育在教育体系的定位仍模糊不清。许多高校虽然已经决心进行创业教育,但是并没有把创业教育当作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只是把它作为就业困难者或者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的一项课外培训,没有纳入学科建设规划和人才评定体系中,没有从根本上认同它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并且重视。其次,落后的教育观念亟须更新。在学校看来创新创业是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有效实践,学校会设立基金项目支持创业职业规划,但是却不会重视创业行为是否真正落实,相反还会认为在校期间创业,是一种不务正业的行为,因为毕竟主流思维还是将专业学习放在首位。再次,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素质与创业教育的需要不相符合。作为施教者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中进行创业教育课程教授的是各个专业的老师或者辅导员,这些老师常年进行学科教学活动,完全没有创业经验,对于创业教育也只会根据已有的教材照本宣科。即便有的高校有经费请校外的创业成功人士进行讲学,但是因为他们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使得教学活动成为事迹讲述,也达不到教育目的。最后,存在随波逐流的现象。在个别高校中没有将创业教育视为人才培养的一种手段,而是作为一种社会潮流去追赶,同时在有的高校只是把它当作一种社团活动去执行,没有真正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二)高校创业教育体系重建

1.明确高校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明确的创业教育目标是实现创业教育的起点,也是基础环节。目前我国各高校主要将培养目标设定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目标追求,即较强的创业意识、高水平的创业技能、丰富的创业知识以及高尚的创业品质。通过课堂讲授和实践教学进行创业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在创业方面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认清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创业前景,适应时代的需要,付诸创业活动。另一类则是个别目标追求。这种培养目标要因人而异,正所谓“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在这类目标中就应当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对其进行专门训练,培养他们面对创业时因为自身原因可能遇见的困难。对于具有创业潜能的学生应当更加注意对他们进行创业情怀方面的训练,比如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创新的品质、市场敏感度、决策能力、管理能力等,着重培养他们在创业中的行为技巧,因材施教地培养有独特性的创业主体。

2.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的优选路径

我国目前的创业教育所面临的一项重大问题就是教育施展路径的困境。创业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活动,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该是创业理论教育和创业实践教育相结合,这同样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重要表现。一方面,需要以传统的课堂为依托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基础理论课程、创业辅导课程的教授,让学生能够掌握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