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马岩松和他的“山水城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马岩松和他的“山水城市”

马岩松,作为中国当代建筑师中的翘楚,对中国现代城市的发展提出了山水城市的概念,将城市的密度与功能和山水意境结合起来,建造以人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未来城市,并在胡同泡泡的案例中以现代手法从微观的角度阐释了现代和传统的结合。

标签:马岩松;山水城市;胡同泡泡

马岩松,出生于北京,被誉为新一代建筑师中最重要的声音和代表,是首位在海外赢得重要标志性建筑的中国建筑师。他致力于探寻建筑的未来之路,倡导把城市的密度、功能和山水意境结合起来,通过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走向一个全新的、以人的精神为核心的城市文明时代。从2002年设计浮游之岛开始,马岩松以“梦露大厦”、胡同泡泡32号、鄂尔多斯博物馆、中国木雕博物馆及假山等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实践着“山水城市”这一未来人居理想的宣言。同时,他还通过一系列国内外个展、出版物和艺术作品,与公众一起探讨城市与建筑的文化价值。

“山水城市”这个概念是90年代被提出的,当时中国刚刚开始建造类似方盒子的现代建筑。当时也有人提出要重塑古都风貌,在建筑上添加视觉化的传统元素。“山水城市”首先是钱学森先生提出的。钱先生的提法非常简单:难道我们未来的城市就是这样吗?就是这种灰色的方盒子吗?或者就是变成芝加哥吗?他也提到要向杭州、北京这些古典的城市学习。北京城之所以漂亮,是因为有像景山、北海这样的园林,这种园林的美,不仅在于它种了很多树,更是因为它具有一种精神性。我们的祖先既然能在不同的尺度中融入精神性,小到一个盆景,大到一座城市,那如何能在现代的高密度城市中达到相同的境界呢?

于是,马岩松在老北京四合院举办个展,在深港双年展中提出自己的未来人居理想宣言——“山水城市”。马岩松的“山水城市”探讨的是城市现代注意思想中如何看待建筑和城市跟自然关系的问题。建筑模型被放置在了园林或者盆景这一类微缩景观当中,建筑的形态也突出了造景的意趣,似乎让高密度城市和高层建筑的尺度都消融在了“山水”之间,城市被山水化了。马岩松做模型用的是盆景,跟实际园林的尺度不一样,但是都能表达出类似的哲学思想。在景观上,植物并不是唯一的景观元素,因为当放大到城市尺度以后,建筑自己就成为景观。“建筑是建筑,自然是自然”的这种思维是分析式的西方思维,而“山水城市”的内核是它能带给人的想象,是一种整体的城市构建。“山水城市”不是生态的概念,生态仍然是现代主义的思维。“山水城市”是把人工和自然环境相统一的感觉塑造出来。当人们看到自然界中的沙漠、大海、山峰,就会拥有一种感受,而在城市里同样可以通过把建筑本身当成景观元素来建立这种感受。

山水,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但马岩松不这样看,他认为有一些东西不但没有成为过去,而且仍然连接着未来。山水就是这样一种情感。东方人对世界的理解、对自我的认知大都建立在这种人与自然特殊的情感之上,你中

有我,我中有你。人类从工业大革命至今这一百多年,是一段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历史,扶摇直上的钢筋混凝土大厦成了赞美权力、资本,蔑视人性的纪念碑。人们热爱并痛恨着城市,徘徊在去留的边缘。今天,那些在现代主义时期崛起的北美大城市正走向没落,中国的城市却争先恐后地发展起来,建设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美国式的中国梦”!

中国应该看得远一些,再过五十年、一百年,当城市化进程告一段落之后,我们的实践能给人类的城市文明留下些什么?一个新的思想应该诞生了,不是靠山寨西方,不是靠实用主义,也不是靠往回看。未来社会的发展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是人类在经历了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工业文明之后的反思,必须寻找一条新的道路,让自然和人重归情感上的平等和谐关系。

“山水”是中国古人把从自然之中感悟到的高远精神与日常世界结合在一起的理想境界。面对中国急剧扩张的城市化现实,归隐山间或者退居园林,只是少数人的旧梦。应该有一批建筑师为未来城市描绘新的理想,并逐步建立新的城市环境,那里既有现代城市所有的便利,也同时有东方人心中的诗情画意,将城市的密度与功能和山水意境结合起来,建造以人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未来城市,并可以为每一个城市居民所共享,或者称其为“山水城市”。

“山水城市”不是简单的“生态城市”或者“田园城市”,也并非只是把城市里的建筑直接建成山的样子。它代表的是东方哲学中,人们寄托在自然中的情怀和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追寻。这样的哲学思想和境界能否在大城市的规划中体现出来,这会是一个挑战,然而困境和危机也可能预示着一种新的城市文明的到来。

马岩松谈山水,源于他对自然的情感,不是城市之外的纯自然,而是城市之中的自然,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曾经带给他超越现实的记忆,并给了他对于一个城市心理上的归属感。

众所周知,马岩松的童年在北京的老城里度过。老北京的每个四合院里都会有一棵大树,老北京的一切生活仿佛都发生在大树下。与大街上的行道树不同,院子里的树是跟人有着亲切对话的树,是家庭、邻里关系的中心。小时候,马岩松从家到学校要经过景山、北海;冬天到故宫的护城河里滑冰,夏天在什刹海里学会了游泳,在银锭桥边钓鱼。这么一座大城市的中心里,有山有水有桥,真的很乌托邦。

北京是一座史诗般的城市,有着宏大的秩序,同时也有着细微的情感。正如老舍所说的,“老北京的美在于建筑之间有‘空儿’,在这些‘空儿’里有树有鸟”,建筑也因此与自然、与人们的生活建立起完整的联系。一个有山有水、有“空儿”的城市中心,正是北京有别于世界任何一座城市的独到之处。胡同和四合院是老北京的城市血脉,却正在沦为游客们的主题公园。世代在这里生活的普通百姓还过着没有淋浴和卫生间的生活,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因拆迁被放逐到城市边缘。面对这种城市肌体的衰退与功能的紊乱,马岩松认为需要从生活的层面去改变现实。并不一定要采取大面积的重建,而是可以插入一些小尺度的元素,去更新生活条件、像磁铁一样激活邻里关系。

2006年,马岩松做了一个叫作“胡同泡泡”的提案,为四合院提供一些小尺度的加建空间,作为书房、卧室、卫生间等等。这是一种“微观乌托邦”式的理想,他希望这些“泡泡”像新生的细胞一样具有生命力,赋予老建筑一种活力,并通过改变局部而达到整体社区的复苏。几年后,马岩松在北京的老城区实现了第一个泡泡。这是一个加建的卫生间和通向屋顶平台的楼梯,它看上去仿佛是一个小生命体,光滑的金属曲面反射着院子里古老的建筑、树木和天空,进而融合在环境之中。这些反光的生命体让历史、自然以及未来并存于一个梦幻的世界里。

胡同泡泡真正的城市理想是把北京的古城与每个人的梦想连接在一起。在大刀阔斧的城市巨变中,有必要去思考北京长远的目标和想象力在哪里。也许人们可以把目光的焦点从那些大型纪念碑式的建筑上移开,而开始真正关注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善和社区生活的重建。延续北京的基本格局,不是要去重建四合院,而是要思考高密度是未來城市的必然趋势,必须思考如何共享,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共享,这都是与人最基本的情感有关系,决定了人是否对一座城市有归属感。这也是实现山水城市的必要落脚点。

参考文献:

[1]顾孟潮,历史进程中的山水城市[J].重庆建筑,2015.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