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藏族服饰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巴藏族服饰文化
●
格桑益西
康巴汉子服饰服装服饰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必然产物和一种物质文化。
从人类告别动物以来,就伴随着人类不断进化的步履,经历了悠久而灿烂的发展历程,服装服饰从它的产生起,就具有两个基本要素,即实用、美观。
对于人类早期的服装服饰实用功能是第一位的,美观处于从属地位,服饰的产生,服饰民俗的形成和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各民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化,编织工艺的应用发展,服装服饰的式样、花纹、质地、色彩和附属饰品亦随着各地区、各时代地域环境、地理气候、劳动生产、宗教信仰、文化形态、审美观念诸多因素的
影响和实际应用而不断演变进化发展,成为
装点生活美,体现人类审美追求和展示精神
物质文化水准的重要标志。
藏族,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
里雪域高原上,这里雪峰林立,气候寒冷。
以号称地球第三极地闻名遐迩。
藏族人民
世世代代就在这世界屋脊上过着“逐水草而
居”的游牧和半牧半农的生活。
因而在服饰
上也形成了具有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独有
的地方风格特色。
由于所处地域和生活习
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有各
自特点,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
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
甘青地区的
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大统一中局部多变,
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
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飒爽。
康巴,包括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
康
巴服装俗称康装。
它以其夸张的形制、
明朗的色彩、
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
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别开生面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
的妇女服饰、
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
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92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珠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虽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口当闹;
我虽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虽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
一、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藏族服装服饰的起源和形成,往往是与生存功利目的和审美观念交织在一起的,但首先是功利目的。
服饰的形成,主要是先民们为了能在广阔的空间活动时,用来抵御严寒,遮隔日晒雨淋和风沙袭击的。
这就是藏族服饰缘起的实用功利。
功利目的先于审美意识,而人类最初的审美对象往往又是实用对象,或者是生产中的工具,或者是所猎获的动物。
如磨制石器、骨角器、衣物等。
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
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
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
笄有5件,均为骨质,等身细长,通体磨光,剖面呈圆形,上端雕成重叠的蘑菇状。
磺有6件,分石磺和骨磺两类。
环有5件,均系大理石制成,其剖面不甚固定,有扁平椭圆形、圆形、三棱形之分,均仅残存一段。
珠有10颗,质料有大理石、硬玉、粘土岩、骨等。
形状多样,有圆形、扁圆形、管形、葡萄形等,但其上均有一穿孔。
分为圆珠、管珠和葡萄珠三类。
项饰有两串,每串出土时均集中在一处,有长方形珠和管状珠两种。
长方形珠系粘土岩制成,管状珠系鸟类腿骨片制成。
镯一件,由两个半圆骨筒组成,一个半圆形骨筒上有六孔,另一个骨筒上残存二孔。
贝饰10件,均系贝,上有穿孔。
牌饰10件,系用大小不同、形状不一的骨片制成。
其上有穿孔,或刻有横槽,或刻有花纹。
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卡若新石器文化遗址还出土了陶纺轮和骨针。
在一件陶罐的底部发现了织物的印痕,每平方厘米面积内就有经、纬线各8根,在青海乐都柳弯的半山文化遗址中,也有同类的遗物出土。
可见在石器时代,藏族远古先民已能编织纺织物并
03
已穿上了缝制的衣服。
川、甘、青、
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
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
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
干尸,距今有3千年左右的历史。
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有十
分相似之处,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
往往头戴毡帽。
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
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
毛织带裹腿。
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
辫子
松散披肩(今藏族地区仍有此发型),有的在
胸际佩戴着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
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
裹腿。
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
毛织物的色泽鲜艳。
大多以红、绿、褐、黑等
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
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欢、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应是当地民族的服饰习俗,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
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了。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辫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形象都穿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康巴汉子服饰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一件彩陶靴,通高1116厘米,底长141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
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三千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
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并普遍穿用的长统靴子,并有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至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
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
“赭面”就是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的一种以矿质赭石色(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以
起防晒、
防冻、防风雪、护肤、美饰面容,并兼1
3
具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
吐蕃人以此俗为美。
妇女的头发梳很高且尖凸,称为“堆髻”,后世妇女发型中的“卜殊”同此发型也有渊源关系。
康巴乡城服饰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又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许多国家、民族的服饰文化优势,这就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东女部,今昌都地区,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发展阶段,一般男子技发,妇女编辫,男女都用彩色赭面。
党项,是一个纯游牧民族,服饰习俗中
头戴乌突骑帽,身穿长袍,下着小口裤,足穿皮靴,与今藏东康巴牧区藏族服饰类似。
此外青海地区的吐谷浑,贵妇人披锦花,戴金花冠,女发型为辫发披后,饰有珠贝、珊瑚,这一类服饰与今康巴藏族妇女服饰大致相同。
以上这些远古服装服饰表现特征应是今天藏族,尤其是东部康巴地区藏
族服饰的最初母型。
二、康巴服饰的类型
康巴服饰是藏民族服饰文化中的灿烂
花朵。
康巴服饰既具有藏民族的共性特征,
又别具地方个性特色。
其主要服装藏袍的
基本特征是大襟、宽腰、长袖、超长、无扣。
其腰带举足轻重,式样不拘一格,也是藏装
最显著的特征。
而宽大超长,日当衣服夜当
被,既可遮风避雨保暖,又可装物当坐垫的
一衣多用性,又与康巴游牧民族生存环境、
高寒的气候和质朴的生活相适应。
色彩是
康巴藏族服饰点缀美的灵魂,他们在色彩运
用上十分着重色块与整体的相衬与和谐,其
运用最多的红、黄、蓝、绿、白、黑,往往包含
了宗教的象征意蕴,又归纳了雪域大自然所
呈现的直观表征:他们认为蓝、白、绿、红、黄
五彩是菩萨的服装,蓝色代表蓝天,白色表示白云,绿色表示河流,红色表示空间护法神,黄色表示大地。
广泛运用金银珠宝装饰也是康巴藏族服饰的一大艺术特色,体现了鲜明的民族个性和务实的审美价值观念。
另外,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原生动物材质自
然美所形成的质朴、天然之趣,更使康巴服饰充赢着一种与大自然博大胸怀相依相衬的雄浑气魄和钟灵神韵。
康巴服饰中男装服饰差异不大,女装服饰差异尤为明显,并形成了不同的地方、地域风格。
康巴服饰大致可细分为康北农区服饰、康南农区服饰、木雅服饰、嘉绒服饰、23
牧区服饰、康巴特有着装等类型。
康北农牧区盛装,以羔皮藏袍挂金丝缎或毛呢藏片等为面料,下摆、襟、袖等处镶宽大的水獭、豹、虎等珍贵兽皮。
彩绸衬衣、锦缎袄褂。
康南农区女盛装,以五颜六色的花氆氇制成的百折连衣裙,左右胸襟处镶以红、黄、绿、藏青、金丝绒三角形,双袖肘处镶红布,袖边镶绿布,背部镶绣有吉祥图案“公热”,裙边镶红色羊毛条,色彩艳丽、装饰性极强。
除了华贵的服装,还以金、银、红珊瑚、绿松石、黄琥珀(密腊)等作头饰、胸饰、腰饰、手饰,把全身装扮得珠光宝气,雍容华贵。
木雅地区服饰,妇女以顶戴袋状帽,将帽沿一侧内叠扣于头上,上沿额伸出头额前,宽至两鬓,长约30公分的袋状帽箭垂于脑后,然后用大红头绳或五彩头绳编发辫缠盘于帽上。
男着原生白皮板羊皮袍,头戴整条狐狸帽为特点。
嘉绒地区服饰,则以女头顶披绣花头帕,是以长方形黑金丝绒底绣花头帕对折,戴于头上,额前伸出约数公分,脑后下披至后颈,宽至两鬓,然后用大红头绳或五彩头绳辫发盘于帕上,辫子套各式辫饰。
外披披风,内穿锦缎上衣,下着五彩白褶裙,腰系丝织或绸质彩色花腰带,男戴金丝帽,足穿彩靴为凤彩。
嘉绒地区服饰还受羌族习俗的影响,生活俗装普遍穿长衫,以蓝黑色为主,下身系围腰,腰扎宽大彩带,冬天穿羊皮褂或羊毛织成的无领服等。
康巴牧区服饰,男女老少秋冬季均以厚重的原生皮板老羊皮、羔羊皮为袍,上饰粗犷的五色布、呢料条纹或“雍宗”、日月等图案纹装饰,夏装则常以轻、薄的各色面料或自织牛羊毛呢制成的单或夹的长袍。
上镶彩虹氆氇尼花边,康北一些农区还时兴针织栽羊毛的袍、裤、衣等。
男戴宽沿白毡帽,女梳百辫,戴羊皮帽,耳、项、胸、腰、背、腕、手佩各种用金、银、珠玉、宝石制作镶嵌的饰品。
礼仪节日盛装选料更为华贵、精美。
闻名遐迩的康巴汉子的服饰,则以昌都、德格一带男装为典型,其服饰品主要有象牙发箍,金银镶边的红珊瑚大耳环,珊瑚、玛瑙、琥珀等珠宝项链,用金、银、铜精制的佛盒“嘎乌”、大镰盒等,腰际横插或斜佩长藏刀、短吊刀,手指上戴有金银并镶嵌有珊瑚等珠宝的戒指。
外套藏袍以绸缎、布、毛织氆氇品等制成,边上以水獭、虎、豹等皮镶边,脚蹬藏皮靴或红黑相间的毛质氆氇尼靴,头扎一根又黑又亮的长发辫,夹以红、黑、蓝等大股丝、绒线,盘头而绕,尾端呈散状,垂落于头侧,显得扬扬洒洒,威武剽悍;着帽的或戴金毡帽,或戴狐皮帽,愈显雄姿英发,潇洒自如。
着装上康巴汉子一般将藏袍下摆提升至膝盖以上,脱两袖扎于腰际,腰间除火镰等佩物外,一把横插的长刀十分耀眼,加之头上飘洒的“英雄结”,倍显剽悍、粗犷英武。
康巴女装:以昌都、德格一带为典型;其显著标志是前额顶佩戴由银和青铜铸造并镀以金,中间镶嵌红珊瑚的“梅朵”头饰,即花朵纹样装饰。
相传此佩饰为格萨尔王妃珠牡所佩戴。
头发编成若干粗细不同的小辫(康巴地区一般有扎108根的习惯,而那曲的扎到120—150根,安多的则可少至70—80根),上面饰以松耳石和珊瑚;鬓角
33
两边的头发上穿有松耳石或猫眼珠,辫子末端也穿以两股松耳石或银饰,藏袍和男子服装大体相似,显得华贵大方,婀娜多姿。
总体上讲,昌都、德格服饰代表了半农半牧区的康北型,由于历史上德格土司的辖地和势力影响较广,故而这类服饰也使之流传于整个康区,尤以男子的“英雄结”和女子的“梅朵”头饰成为其典型的显著标志。
康南稻城姑娘服饰
康巴特有着装,此类着装是康巴地区特有的以实用为主的服装样式,其材料多为原生兽皮板或手工家织毛织品。
质地厚实,色彩简洁,款式新韵独特,具有自然、质朴、厚重的视觉效果而别具一格。
褂,有多质地和款式,皮褂,劳动护身兼防风寒用。
以整张兽皮制成,男女均穿。
各地型制略有区别。
大致有长皮褂:前开襟、圆领、塔肩、无袖、宽腰、摆齐膝、肩摆沿成自然毛边。
男性多以熊、岩驴等厚型皮板作料,妇女多以羚羊、山羊等软皮板作料。
长毪毡褂:基本形制同皮褂,不同之处是长袖。
质地以综黑色毪子或薄毡为料,领袖襟摆均滚红边。
亦有盛装用褂,款式不同之处是高领、无袖、统腰,以上等彩花氆氇细毪子、藏片等为料,色彩绚丽,多见于康南农区。
披风,防风寒雨雪用,质地有毡披、毪披之别。
毡披:前开襟、平领。
无袖敞腰。
展开后呈半圆形。
摆齐膝以下,领口有系带,沿肩饰黑色云纹布制花边。
原白羊毛毡为底料,常见于牧区。
毪披:以四方形毪子为基本形体,无领无袖,上角近领处嵌以领花、系带,下边近摆处垂有长穗,以染色细毪子为料,常见于农区。
裙,主要有两种型制。
百折裙:折皱平整有序、折皱约有五十至六十不等,多则达108道之吉祥数,长齐脚背,以各色彩花氆氇或锦缎拼缝,亦有黑色绵布、平绒等为面料的,为康南农区特有盛装。
围裙:多见于嘉绒生活女装,形制为四方形裙面、前后腰各一幅,后幅大于前幅,长齐脚踝,配织花腰带,裙角有丝线绣纹,质料多为卡其、平绒等软薄型,以黑色为多,庄重大方。
三、康巴服装佩饰
服装佩饰是服饰文化中的华彩部份。
如同大海中的浪涛,草原上的格桑花朵,更像天空中的片片彩霞。
藏族的服装佩饰工艺品中绝大部分是以金银珠宝为主。
这与藏族人的生活环境有关,艰苦的物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对精神文化,理想美的向往和宗教信仰的强烈追求。
藏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游牧生活为主的民族,到了近现代,
43
这种生活方式仍占很大的比例。
正因为如此,牧民们十分重视着装的佩饰,把自己的主要财富转换为金银珠宝佩戴在身上,以便保存、迁徒。
一个比较富有的牧女,着装佩饰的价值往往超过万元,以至十多万元,个别富裕者甚至达到百余万元,这是一家数代人经过艰辛积累的全部财富。
每逢佳节或喜庆的日子,牧民们都喜欢争先恐后地把自己家传所有的装饰品佩戴出来。
这既是对财富的炫耀,又是一种精神美的展示。
由于藏族人笃信佛教,因而装饰品的造型和图案也具有强烈的宗教象征意味。
名
贵而玄秘的九眼宝石、象牙佛珠、珊瑚项链、
象牙圈、密蜡宝石、金护身盒,右旋海螺等,
从中无不寄托着他们对神灵的祈祷、对现实
生活的珍惜和对未来美好理想的渴望追求。
这种把理想、信仰、财富、文化、审美熔为一
体的服饰艺术,是藏族服装佩饰工艺的一大
显著特色。
康巴地区的藏族服装佩饰工艺具有独
特的地方性。
如昌都的金银佩器、甘孜白玉
河坡、新龙等民间所产的各类藏刀、佩饰等。
从金银制品的造型变化,单元图案组织的巧
妙,到制作工艺的精湛,无不显示出康巴地
区能工巧匠们的娴熟技艺和极其丰富的实
践经验,同时体现出了康巴服装佩饰工艺的
璀灿。
由于康巴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藏汉往
来的枢纽地带,藏汉文化的频繁交流,使康巴服装佩饰工艺品既有着浓郁的藏族本土风格特色,又兼收并蓄了汉族工艺品的长处,风采独具。
这些金银制品不仅制作巧妙,装饰精致,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特别是金银制品上所表现的富有朝气和民族特色的装饰纹样,如日月造型、“朗久旺
丹”
图案、“雍宗”图符、“吉祥八宝”图案(吉祥结、
妙莲、宝伞、右旋海螺、法轮、胜利幢、宝瓶、
金鱼)等。
这类具有深刻象征内涵的宗教图案,经过民间艺人们的匠心处理,使单纯的图案,不仅纹样构成变化丰富,装饰性浓厚,而且注入了世俗化的意味。
逐渐成为藏民族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喜闻乐见的服装佩饰纹样。
康巴服饰的佩饰丰富多彩,门类齐全,款式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康巴嘉绒姑娘服饰
发式:男子发饰有披肩式长发、自然式
卷发、
普通式短发等。
其中犹以英雄结式盘发为康巴男子独有发型。
此为以黑色丝线或牛毛与发合编发辫,辫端加编红色丝线,左向缠盘于头,使红丝穗垂于额侧。
盛大节
日跳锅庄时,男子辫发中还加红、
黄、绿等绸53
布,再将粗长的彩辫盘于头上,形成硕大的盘头。
辫股上套象牙圈、戒形银质嵌珠发;而妇女发式,有细密多辫披于肩后,在腰身后用红色或彩色丝线束为一把扎在腰带内的多辫式。
有用红丝线、毛线或五彩丝线、毛线编独辫或双辫,然后盘于头上或头帕上等。
头饰:男女皆喜用象牙圈、戒指形银质嵌珠和银质圆形式饰件为辫饰。
妇女则用绿松石、琥珀、银泡等作头饰。
尤以妇女头饰最为典型。
牧区妇女头饰。
材质名贵,质地华丽,色彩斑澜,形式多样,有在额上或头顶处佩戴大枚琥珀或镶珠银盘,呈一点式样式。
有头顶及两鬓对称佩戴嵌珠银盘,呈三角式样式。
有头顶、后脑两鬓各佩戴一枚黄色琥珀或嵌珠银盘,呈梅花式样式。
头饰中还有专门的以皮革或红呢制成宽长的垫带,上面缀满银泡、银盘花或黄色琥珀、红珊瑚的头饰带。
这种头饰带有仅从前额经头顶、后脑及腰后戴一根头饰带的。
也有再从额际两侧经双鬓、双肩于腰际戴二根头饰带,呈三根头饰带的,还有以红珊瑚珠,绿松石编串成环状帽饰的。
也有以象牙、红珊瑚珠、珊瑚树、琥珀、绿松石编串成盔状帽饰的。
在佩戴头饰带的同时,双鬓还悬挂红珊瑚、绿松石串珠。
康北农区妇女头饰较简略。
仅用小型银盘花和少量红珊瑚、琥珀装饰。
多用绿松石珠装饰双鬓细辫子。
康南农区妇女若不戴头帕或不盘发辫的,则多以细密多辫垂于身后,发辫右边编90根,左边辫140根,然后用獐皮条将发辫分别串编成左右两片,左片先朝头顶用右片覆盖成方形,称“扎得”,再将双鬓散发各编三根细辫。
两耳角上各挂四根珊瑚枝。
额前梳齐眉流海。
还有将一对大枚琥珀或银盘花左右对称佩戴于头部呈双角状或头顶仅佩戴一枚琥珀或银花呈独角状。
还有用银丝缠发辫,盘头时正好把银辫置于头前。
耳饰:男子有环形银质大耳环。
灯笼形银质嵌珊瑚大耳环。
妇女耳环有金、银质环形、灯笼形嵌珠、龙头形嵌珠耳环等。
项饰:妇女有金、银质、嵌珠宝的各种型制、花色的领花。
胸饰:男子用猫眼石、红珊瑚等珠宝串起的项链。
铜、银质錾花镀金“呷乌”(护身盒)。
妇女有各色珠宝项链;银质项盒、银项链。
此外,还喜佩戴各种护身饰物,如:道行高深的高僧大德的像章、装有祈愿文或咒语、魔符图案的方形缎制护身包;红色或黄色的丝、绸、毛线编织的吉祥结;被民间称为
“天降铁”或“雷铁”的玄密佩饰物,经高僧活
佛加持被视为具神秘咒力的念珠等。
手饰:男子皆有金银质双龙头、单龙头、
麻花形手镯。
有象牙手镯。
妇女还有各种
玉石手镯。
男女皆有金银质嵌珠宝戒指。
男子还有象牙板指环,各种玉石板指环。
腰饰:男子腰饰主要有火镰袋、皮包、腰
盒、吊刀、长腰刀、腰带式钱包等。
妇女腰饰
主要有雕花银包腰带、皮包、腰盒。
各式针
线盒、奶桶钩、小吊刀、银链等。
背饰:妇女们的专用品,常与头饰相连,
多为条形红色皮底、缎底或黑金丝绒底上从
头至腰依次排列琥珀、珊瑚、银泡饰、银元、
藏洋等作为装饰。
在黑色的发辫上特别突63
出,更加强了女性柔美娟丽、婀娜多姿的线条美。
尾饰:男女服饰中最具风采的部份,多以宽大绚丽的红、黄、绿、兰绸布呢绒扎腰间后从腰后垂悬至脚下,妇女一般为单色,男子则多色,形成如同鸟尾状的装饰,在手舞足蹈之时,或微风吹拂下,女则大有轻盈飘飞如仙女升空之态,男者则如五彩缤纷的彩虹绕身,眼花缭乱,又如草原雄鹰展翅翱翔苍穹,令人心驰神往。
康巴藏族从男人到女人通身的佩饰,真可谓五彩缤纷、琳琅满目,这些斑驳陆离的服饰工艺品,观之无不使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
由此也可窥见康巴藏人对美的多方面、多层次、高水准的精神追求和习俗贯制。
四、康巴各地服饰文化风采
乡城服饰:在康南的乡城、稻城、得荣一带,由于临近云南纳西族地区,其服饰也受纳西族服饰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乡城女子连衣裙被其他藏区称为风装,形成于文成公主进藏时期,由纳西族妇女穿的齐膝围裙演变而成。
风装左右胸襟分别镶有红、黄、绿、藏青、黑金丝绒五块三角形布料,分别代表:福寿、土地、先知、牲畜、财产。
背部嵌一块绣有吉祥图案的“公热”,一般为绿色;下连后部有无数褶皱的十字花氆氇呢彩裙。
风装用料讲究,以手织氆氇为上品,妇女头饰亦别具一格,将头发辫成上百根小辫后,横向编织成网状,再披戴在头上,两耳角上分挂四根红珊瑚枝,更加显得光彩照人,在藏区实属少见。
乡城男子服饰与整个藏区男式服饰融为一体,也用水獭、虎豹皮等包装得华贵大方,配上刀枪更显威风凛凛,刚毅雄强。
稻城服饰:有自身地方的特点,女子背部从头上低垂腰肩的发辫多达百根,且投入精工制作的十字花氆氇尼裙袍,裙袍腰间皱褶达四五十条,发辫间挂上珊瑚珠,琥珀、玉石,以及金银饰品,姑娘们前额上留有一份齐眉留海短发,古色古香。
男装服饰多为原生白氆氇料作成,给人一种简洁、坦荡、清爽之感。
但最具特色的当属整张狐皮栓挤而成的狐皮帽,其栓挤形式的造型十分考究,整体给人以自然、质朴之美的精神享受。
昌都德格服饰:德格人极重服饰。
男装以华贵庄重为特点,头盘发,且戴红丝宽帽,耳饰金银大耳环,其上镶挂九眼石或珊瑚,身着水獭、豹皮为饰的长袖袍,手带象牙圈或金银手镯,指套缕花白金戒指,胸佩银制
“嘎乌”,腰系长彩带,佩长刀,背猎枪,足蹬藏靴,更显粗犷剽悍的英姿。
女子服饰重华丽,以各色红丝线加粗长大辫,头戴象牙、蜜蜡、珊瑚,颈部佩宝石串珠,头背札佩银制的饼铃,腰挂精巧小藏刀,加佩玲珑精致的针线盒、奶钩等吊饰,加之领袖镶饰极具民族色彩的花边图案,更具女性飘逸、秀美、潇洒的风采。
白玉服饰:妇女特别重头饰,额着一颗黄色琥珀,中嵌一粒红珊瑚,具有鲜明的个性,显示姑娘柔美多姿、落落大方的美貌神态和康巴姑娘健美、灵秀的英姿。
白玉男子服饰则集农区、牧区服饰之精华于一身,表现了康巴汉子挺拔粗犷、阳刚豪放的特点。
石渠服饰:在康巴首屈一指,男儿穿着似雄鹰展翅般宽大矮健的镶虎豹皮宽边长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