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立德树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学的立德树人
作者:姜玲
单位:阜新市第二十六中学
2015年10月25日
目录
摘要 (1)
一关于立德树人 (1)
二关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 (2)
三语文教学中如何立德树人 (2)
四结语 (4)
参考文献 (4)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立德树人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教师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语文教师在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中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语文教师应主动担当,并发挥重大作用,将立德树人贯穿课堂始终。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同时,为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立德树人人文性语文教学
一、关于立德树人
在十七大的报告中,党对教育的要求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①”。十八大的报告中对于教育的要求有如下表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②。”。
我们可以看出两次大会关于教育的具体要求的表述上,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从“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调整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方针要求被明确提出。这样的调整进一步明确了的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有助于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观察党的教育方针;那么什么是立德树人?我想就是关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德与道德。
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心驱使所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③。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与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④。一个人的品德要通过与道德有关的态度、言行等反映出来,而道德的形成是品德的综合呈现。道德的本质是使得人能够实现和生成人的本质,使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人,实现人之为人。道德的根本功能是发展人和解放人,而不是限制人和束缚人。人与其他动物不同,人
①百度文库
②百度文库
③《心理学与教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57页
④《心理学与教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58页
不是被创造的,而是自己“做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能干什么呢?教育的原点是“育人”,教育的指归是“成人”。教育的过程实质是一个“人化”的过程,是引导人不断地实现和创造人所特有的本质和生存方式的过程。而立德树人不是诉诸孤立的、静态的人性改造,而是具体落实为生活的建构和改变。立德树人不能等同于“思想的改造”或“行为的养成”,而是促使人在整体生命投入中去建构实现人之为人。
二、关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⑤。有学者认为:现行教育忽视人文性教育,导致了“人”的异化。在工具性教育价值观的引导下,中小学课堂教学看重学生成绩和考试分数,凸显了急功近利的动机,从根本上失却对学生发展的整体关怀。然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因此立德树人应贯穿语文课堂的始终。语文教师应借助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重视语文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立德树人,语文教学责无旁贷。
三、语文教学中如何立德树人
(一)深入教材,挖掘立德树人教育资源
语文教材篇目中包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热爱,对生命的理解,对理想的追求,展现着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我与地坛》《陈太丘与友期》《背影》······这些都是让学生感受到思想道德熏陶的丰富资源。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其中内涵,引导学生思考道德品质的养成,洞察人情世态,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培养个性。
1、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教育是亘古不变的主题,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学生的远大抱负,是每个教师的职责。如在教授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可以让学生自由、反复地朗读,去理解诗人深挚而强烈的爱国激情,引导学生把在日常的生活琐碎中忽视和淡忘了的爱国之情拾起来。“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三万平方的总和”,强调了“我”和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从品味诗歌中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精神;
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版,第2页
再如教授《挖荠菜》一文时,先让自己产生情,也让学生产生情,让学生感受旧社会的历史悲情,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去体会作品中“我”对荠菜的感受,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只有让学生从小培养责任感,树立责任意识,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勇于担当,不逃避责任。如在讲授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让学生体会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情怀;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怀天下的广阔胸襟。让学生从中得到熏陶,从小树立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历史责任感。
(2)随着祖国的发展和强大,在培养学生历史责任感的同时,也要重视与时代息息相关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如在学习完《安塞腰鼓》一课后,可让学生思考这一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请他们利用节假日或查阅书刊,或上网查询资料,然后整理成一篇文章与同学们交流。这样不仅使学生走进生活,教会了学生要善于观察和思考,还培养了他们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美德,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在教学中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
“生命诚可贵”,生命赋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是值得珍惜的。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告诉我们如何面对困难与挫折;这告诉我们:“生命是神奇而宝贵的,只有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才能让生命光芒四射”。余秋雨先生也曾经说过,“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和沟通的训练”。在写作中,也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用他们最鲜活、最富于激情和个性的生命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观念。
4、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爱与被爱
面对当前独生子女较多的社会现状,在充分认识独生子女所展现的优点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独生子女所常见的一些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爱与被爱的能力,使学生妥善处理与亲人朋友间的关系。如学习《我与地坛》一课时,可让学生自由谈谈自己的母亲是如何爱自己的,自己对母爱有何感受。学生在课上交流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和爱意,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懂得了孝敬父母是应该的。同时在学生在交流完自己的感受后可以进行作文训练,强化了他们对母爱的感激之情。
(二)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在一个人的修养、素质的培养方面也应该是学生的榜样。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为人师表,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