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004─2015年)

前言

我市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约40~60人,直接经济损失约3~4亿元,占全市自然灾害总损失的20%以上,已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重庆市矿产资源管理办公室于1998年组织编制的《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不适应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的需要,不能指导当前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因此,及时编制我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面系统地防治地质灾害,保护地质环境,对保障人民生产、生活安全,提高生活质量,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48号)、《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115号);各区县所提供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基础资料(资料截至时间为2003年底)。

规划范围:全市范围内8.24万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基期2003年,规划期2004~2015年。

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

(一)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西连四川,南接贵州,东邻湖北,北部与陕西接壤,是我国4个直辖市之一,是正在建设中的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辖15个区、4个县级市、21个县,人口3107万。地理位置: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东西长470公里,南北宽450公里,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

市域内江河纵横,水系发达,长江自西南向东北贯通全市。地势从南北向河谷方向倾斜,形成南北高、中间低、地形起伏较大的地貌景观。最高处位于城口县大巴山的川鄂岭(海拔2796.80米),最低处位于巫山县培石乡长江水面(海拔139米)。

我市直辖以来,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现代工业、农业、交通通信、商贸、旅游等取得长足发展。2003年市内生产总值(GDP)完成2250亿元,比上年增长11.4%,是直辖以来的最高增速。我市城镇体系发展的基本方针及目标:以市域产业布局为依据,都市圈为中心,主要交通干线为发展轴,逐步形成以重庆都市圈为中心,万州、涪陵、黔江、江津、合川、永川等城市为地区中心的“一中心、多组团、城镇群集合”的网络式城镇体系。2020年市域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将形成1个特大城市─5个大城市─26个中小城市─500个左右的小城镇这样一个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持续协调发展的结构体系。

我市是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最大的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长江黄金水道贯穿全境,嘉陵江、乌江可常年通航。成渝、渝黔、襄渝、达万4条铁路及210、212、318、319、326国道及成渝、渝涪、渝黔、渝合、渝万高速公路等构成了陆上交通网络。江北机场、万州五桥机场开辟了近70条通行国内外50多个城市的航线,形成了空中交通网络。正在兴建的黔江舟

白机场、渝怀铁路、遂渝铁路及渝邻高速公路将于2005年前建成。此外,兰渝、万宜沿江铁路及垫忠、忠石、遂渝高速公路正在规划建设中。

(二)地质灾害发育现状

我市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不断增加的人类工程活动,决定了市域内地质灾害发生较为频繁。截至2003年底,全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8301处,其中库区内(三峡水库回水影响范围和移民安置及专业设施复建区域内)2480处,库区外5821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等,其中滑坡6954处,崩塌1073处,泥石流110处,地面塌陷120处,地裂缝44处,见重庆市地质灾害分布图(附图1)及重庆市地质灾害类型统计表(附表1)。

我市地质灾害具有如下分布规律及主要特征:

1.分布规律

我市地质灾害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空间分布规律主要表现为条带性、垂直分带性、相对集中性等;时间分布规律主要表现为同发性、滞后性、随机性等。

(1)空间分布规律:

地质灾害主要沿地质构造线,公路、铁路沿线及江河岸坡地段呈条带性分布。

在相对高差大且上陡下缓的斜坡地带,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斜坡上部常发生危岩崩塌,下部易形成滑坡或泥石流,具有典型的上崩下滑的分布特点。

在城镇及人口密集区,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切坡、加载等人类工程活动增强,加大了对斜坡的改造力度,从而造成边坡失稳或诱发地质灾害,使地质灾害具有相对集中性的特点。

(2)时间分布规律:

汛期,当降雨时间较长或大暴雨时,易发生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具有随降雨同步或滞后发生的特征。

非汛期,因岩体差异风化和人类不良工程活动形成的危岩(崩塌)具有随机性。

2.主要特征

(1)点多面广,类型多,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危害大。

(2)顺层斜坡产生的地质灾害数量较多。在坡角大于25°顺层斜坡的局部地段,地质灾害较为集中分布。

(3)旱季地质灾害基本稳定,雨季欠稳定至不稳定,长时间降雨及特大暴雨易诱发地质灾害。

(4)随着我市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对自然地质环境的影响日趋加大,由不良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也日益增加。

(5)危岩崩塌突发性强,危害性大。

(三)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依据现有地质灾害调查资料,结合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及人类经济活动等因素,对重庆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行四级划分:不易发区、低易发区、中易发区和高易发区,详见重庆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附图2)及重庆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表(附表2)。

1.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主要包括3个片区:潼南县太安镇─塘坝镇至铜梁县平滩镇片区、沙坪坝区陈家桥镇至九龙坡区走马镇片区以及秀山县城至宋农镇片区。不易发区面积约735.42 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0.89%。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少,规模小,危害程度低,主要以小型滑坡、崩塌为主。

2.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主要分布于14个片区:渝西地质灾害低易发区、铜梁县石鱼至永川市三教片区、永川市石竹—朱沱至江津市羊石盘片区、璧山县八塘至丁家片区、北碚区静观至渝北区人和片区、长寿区洪湖镇至渝北区龙兴片区、梁平机场至长寿湖片区、城口县高观镇至巫溪县鱼鳞镇北部片区、云阳县路阳镇至奉节县金凤镇片区、云阳县养鹿至洞麓片区、奉节县梅魁至巫山县红椿片区、南岸区迎龙镇至巴南区跳石片区、酉阳县新田至桑拓片区、酉阳县东部片区。低易发区面积约1.90万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23.07%。区内共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680个,主要以中小型滑坡、崩塌、危岩为主。

3.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主要分布于13个片区:潼南南至大足西片区、大足东至荣昌南片区、华蓥山帚状背斜构造片区、渝北区黄印至统景片区、梁平西至渝北东片区、丰都县董家至涪陵致韩片区、忠县大岭至丰都县十直片区、云阳县红狮至万州区大观片区、渝东北片区、巫山县抱龙至奉节县吐祥片区、渝东南片区、渝南片区、秀山涌洞至梅江片区。中易发区面积约5.74万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69.60%。区内共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5182个,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危岩为主。

4.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主要分布于6个片区:长江干流巫山至江津白沙沿岸地带、乌江流域涪陵至彭水段沿岸地带、合川市三汇镇川渝铁路内侧至北碚区皮家山一带、万盛区南桐至南天片区、城口县新枞至葛城镇片区、巫溪县白鹿─西宁至城厢镇片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为5301.13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6.43%。区内共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2430处,各种类型均较发育,尤以滑坡、危岩与崩塌、泥石流为主。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

1.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艰巨

重庆市正处在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时期,资源消耗处于增长阶段,大规模建设方兴未艾,矿山环境安全和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库区移民后靠安置,人与自然矛盾加剧,地质环境压力不断增加,人为诱发地质灾害日趋严重,人为和自然发生的地质灾害将处于高发期。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繁重。

2.地质灾害防治法制建设和管理有了明显进展

1999年初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4号);2001年重庆市颁布实施了《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115号);2003年国务院发布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地质灾害防治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