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荨麻疹经验_周宝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第14卷 第6期 2012 年 6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4 No. 6 Jun .,2012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主要表现为边缘清楚的红色或苍白色的瘙痒性皮损——风团。
相当于中医的瘾疹。
《诸病源候论・风瘙身体瘾疹候》中曰:“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
”其特点是: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退后不留痕迹。
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瘙痒性皮肤病,有急慢性之分,急性易治,慢性难疗。
治疗荨麻疹有多种方法与方药。
笔者临床30年,接诊皮肤病患者20余万人次,其中荨麻疹1万余人。
本文就荨麻疹的辨证论治进行经验总结。
1 禀赋不足 风寒束表
案1 吴某,男,35岁。
2008年5月13日初诊。
病史:皮肤起瘙痒性风疙瘩伴恶寒3天。
3天前,先在面颈等暴露部位起风团,色淡,忽起忽落,瘙痒,继而前胸及四肢均出现散在风团,遇寒加重,怕冷,大
便通畅,未服用任何药物。
刻诊:前胸后背四肢均
散在风疹块,色淡,恶寒怕冷;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西医诊断:急性荨麻疹。
中医诊断:瘾疹。
辨证:风寒束表。
治法:疏风散寒止痒。
方药:自拟疏风散寒汤。
药用:桂枝10g,防风10g,荆芥10g,白芍10g,羌活10g,生姜5g,生甘草5g。
水煎服。
二诊:上方口服7剂,风团消散过半,已无新起风团。
上方继续口服7剂而愈。
按 本案属急性寒冷性荨麻疹。
风团忽起忽落,色淡,瘙痒,怕冷,遇寒加重,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病因多属禀赋不耐,风寒之邪外袭,客于肌表,营卫失调而发。
证属风寒束表,治宜疏风散寒止痒。
桂枝辛甘温,甘温通阳扶卫,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防风、荆芥辛,微温,均有发表散风止痒之功,防风功善疗风,散肌表风邪,可治风寒表证;荆芥长于发表散风,表寒表热皆可用之;生姜辛、温,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适于风寒轻证;羌
辨证论治荨麻疹经验
周宝宽,周探
(沈阳皇姑协和中医门诊部,辽宁 沈阳 110036)
摘 要:目的:总结周宝宽主任医师辨治荨麻疹经验。
方法:以医案形式阐述荨麻疹的病因病机、证型、治法、
方药。
结果: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复杂,主要为禀赋不耐,卫表不固,风寒束表,风热犯表;胃肠湿热,复感风邪;病程日久,血虚风燥;肝肾不足,冲任不调。
治疗原则为:疏风散寒,疏风清热,通腑利湿泻热,养血润燥,滋补肝肾。
自拟疏风散寒汤,疏风清热汤,疏风通腑汤,祛风养血汤等。
结论:辨证论治荨麻疹疗效显著。
关键词:周宝宽;辨证论治;荨麻疹;临床经验;医案
中图分类号:R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2) 06- 0014- 03
收稿日期:2012-01-13
作者简介:周宝宽(1955-),男,辽宁沈阳人,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经济学博士、中医内科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皮肤病。
通讯作者:周探(1982-),男,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皮肤病。
E-mail :zhoutan2001@。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Experience of Cnidosis ZHOU Bao-kuan,ZHOU Tan
(Shenyang Huanggu Xie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00036,Liaoning,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summariz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experience of cnidosis in clinic. Methods :Discuss etiopathogenisis,pathogenesis,pattern of syndrome,method of treatment,formulas and medicinals based on medical records. Results :Etiopathogenisis and pathogenesis were complicated,causes of cnidosis include natural endowment weakness,defense-exterior insecurity,wind-cold fettering the exterior,wind-heat invading the exterior,gastrointestinal dampness-heat,disease secondly induced by wind evil ;long course of disease,blood deficiency and wind dryness ;liver and kidney insufficient,disharmony of the thoroughfare and conception vessels. Treatment principles of cnidosis are expelling wind and cold,expelling wind and heat,clearing heat and drainning dampness and dredging Fu,moistening dryness by nourishing blood,nourishing liver and kidney. Formulas for cnidosis are modified decoction of expelling wind and cold,modified decoction of expelling wind and heat,modified decoction of clearing heat and drainning dampness and dredging Fu,modified decoction of moistening dryness by nourishing blood,modified decoction of nourishing liver and kidney. Conclusion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show a better therapeutic effect on cnidosis.
Key words :
ZHOU Bao-kua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cnidosis ;clinical experience ;medical record
14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活辛、温,气雄而散,发表力强,有散寒祛风、胜湿止痛之功;白芍酸苦而凉,益阴敛营与桂枝相须为用,调和营卫;甘草甘温而益气和中,兼调和诸药。
荨麻疹急性易治,慢性难疗。
初发荨麻疹要彻底治愈,防迁延。
笔者经常用桂枝、防风二药治疗风寒束表性寒冷性荨麻疹及类似皮肤病,疗效明显。
有些轻型寒冷性荨麻疹,只用3剂就可治愈。
2 禀赋不足 风热犯表
案2夏某,男,45岁。
2008年2月16日初诊。
病史:全身起风疙瘩伴发热5天。
患者5天前起红色风团,先在腰部,后发展至前胸及后背,忽起忽落,剧痒。
刻诊:全身均可见鲜红色风团,腰部尤重,灼热剧痒,遇热加重,得冷减轻,咽喉肿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西医诊断:急性荨麻疹。
中医诊断:瘾疹。
辨证:风热犯表。
治法:疏风清热止痒。
方药:自拟疏风清热汤。
药用:牛蒡子10g,荆芥10g,蝉蜕10g,浮萍10g,金银花10g,连翘10g,桑白皮10g,苦参10g,当归10g,胡麻仁10g,甘草5g。
水煎服。
二诊:上方用7剂,诸症减轻已无皮疹,二便通畅,有轻度口干,上方去苦参,加生地黄10g,麦冬10g,继续口服14剂愈。
按本案属于风热型荨麻疹,急慢性均可见到,急性多见,多由风热外袭,表虚不固,客于肌表。
风疹色红,成片,灼热瘙痒,汗出受热易出。
急性的忽起忽落,伴有热象,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数。
证属风热犯表,治宜疏风清热止痒。
牛蒡子辛散苦泻,寒能清热,有疏散风热、宣肺利咽之效;荆芥长于发表散风,表寒表热皆可用之;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长于疏散肺经风热,又宣散透发止痒;浮萍辛寒,质轻上浮,有宣肺发汗、疏散风热之动,可用于风热表证而止痒;桑白皮性寒入肺经,能泻肺火兼泻肺中水气;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善散肺经热邪,清心胃热毒,与连翘、牛蒡子、荆芥、浮萍同用增加疏散风热之功;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苦寒主入心经,“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本品善解心火,解疮毒;苦参苦寒,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导湿热外出;当归和营活血;胡麻仁润燥养血;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
全方有“痒自风来,止痒必先疏风”、“治风先治血”之意。
共奏疏风清热祛湿、养血止痒之效。
笔者体验:牛蒡子、蝉蜕、连翘三味药治疗风热型荨麻疹就产生良效。
曾将60例风热型荨麻疹随机分为两组。
试验组用牛蒡子10g,蝉蜕10g,连翘10g,水煎服,日2次;对照组用盐酸西替利嗪片,每日10mg口服。
观察10天,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此疗效多次经临床验证。
3 胃肠湿热 复感风邪
案3关某,男,27岁。
2008年6月9日初诊。
病史:全身起疙瘩伴腹痛2天。
2天前先觉腹痛、恶心,自认为是胃肠炎,后全身起大片风团,色红,剧痒。
刻诊:全身均可见风团,有的成片,色红,自觉腹痛,恶心,大便秘结,便常规无异常;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西医诊断:急性荨麻疹(胃肠型)。
中医诊断:瘾疹。
辨证:胃肠湿热。
治法:疏风解表,通腑泄热。
方药:自拟疏风通腑汤。
药用:防风10g,荆芥10g,蝉蜕10g,浮萍10g,栀子10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生大黄10g,芒硝5g,炙甘草10g。
水煎服。
二诊:上方服7剂后风团消,大便通,仍有轻微腹痛。
上方去芒硝,加香附10g口服。
三诊:上方服7剂,诸症消失,上方再去大黄,继续口服7剂,巩固疗效。
按本案属于胃肠型荨麻疹。
起风团同时伴有腹痛。
其因为胃肠积热,复感风邪,既要疏风解表又要通腑泻热。
防风、荆芥、蝉蜕、浮萍均有疏风解表、清热止痒之功;生大黄苦寒,有较强的泻下通便、荡涤胃肠积滞的作用,适于热结便秘;芒硝咸苦寒,其性降泄,有较强的泻热通便、润下软坚、荡涤胃肠作用,与大黄相须为用;栀子苦寒清降,清泻三焦火邪并有利湿作用;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与甘草配合有缓和疼痛之功;白术益气补脾,固表,燥湿利水。
全方有疏风解表、通腑泄热利湿之功。
笔者另有一方为行气止痛消瘀汤,由木香、枳壳、川芎、香附、大黄、防风、蝉蜕组成,专治胃肠型荨麻疹,疗效仍显著。
有腹泻者去大黄,加秦皮与车前子;呕吐者加半夏、竹茹;心烦加生龙骨、酸枣仁。
4 病程日久 血虚风燥
案4徐某,男,31岁。
2008年11月26日初诊。
病史:反复发作性风疙瘩伴瘙痒2年。
2年来全身皮肤反复起风疙瘩,时轻时重。
口服中西药多种,未能痊愈。
刻诊:前胸后背可见淡红色丘疹,隆起于皮肤,粗糙,皮肤划痕征阳性,剧痒,失眠,心烦易怒,口干,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沉细。
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
中医诊断:瘾疹。
辨证:血虚风燥。
治法:祛风养血,润燥止痒。
方药:自拟祛风养血汤。
药用:荆芥10g,蝉蜕10g,浮萍10g,当归10g,胡麻仁10g,麦冬10g,天冬10g,白芍10g,生地黄10g,炒枣仁10g,夜交藤10g,生甘草10g。
水煎服。
二诊:上方口服14剂,皮损面积减少,症状有所缓解,瘙痒,睡眠差,皮肤划痕征阳性。
上方加生龙骨30g,继续口服。
三诊:上方又服14剂,丘疹消退,痒减轻。
皮肤划痕征不明显,睡眠好,二便通调,无咽干及手足热。
上方继续口服21剂,巩固疗效。
按本案属慢性荨麻疹,皮肤划痕征阳性,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由急性荨麻疹迁延而来。
证属血虚生燥,治宜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方中荆芥、蝉蜕、浮萍祛风止痒;麦冬养阴,清热,润燥,益胃生津还能清心除烦;天冬能滋肾阴,润肺燥又能补脾阴益脾气;当归甘温质润,养血活血;生地黄甘寒质润,苦寒清热,入营分、血分,为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胡麻仁润燥养血;当归、生地黄、胡麻仁,三药有“治风先治血”之意;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祛风止痒、养血润燥、滋阴生津之功。
对此型荨麻疹用祛风养血润燥方药而不用止痒消疹中药,仍然可治愈,但需时要长些,治疗过程中瘙痒难止。
皮损粗糙、肥厚而无出血倾向者可加三棱、莪术。
也可用搜风通络之品,如全蝎、蜈蚣之类。
5 肝肾不足 冲任不调
案5宋某,女,36岁。
2008年9月9日初诊。
病史:起扁平疙瘩伴月经不调3年。
3年来反复起扁
15
16
第14卷 第6期 2012 年 6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4 No. 6 Jun .,2012
平丘疹,色淡红,瘙痒,腰骶及腹部明显,经前加重,月经量少色淡,曾用过多种药物,均不理想。
刻诊:腰部及腹部均可见隆起风团,色淡红,瘙痒,经前加重,经后减轻,月经不准,皮肤划痕征阳性;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
中医诊断:瘾疹。
辨证:冲任不调。
治法:疏风止痒,调摄冲任。
方药:四物汤合消风散。
药用:防风10g,荆芥10g,蝉蜕10g,川芎10g,当归10g,熟地黄10g,白芍10g,益母草10g,女贞子10g,丹参10g,炙甘草5g。
水煎服。
二诊:上方服14剂后,瘙痒减轻,还有少许风团出现,皮肤划痕征阳性。
上方继续口服。
三诊:上方又服14剂,已无新风团出现,偶有瘙痒,月经量接近正常,皮肤划痕征阳性,二便通畅。
上方去熟地黄、防风,继续口服。
四诊:上方又用14剂,除轻度皮肤
划痕征外,诸症消失。
上方继续口服21剂,巩固疗效。
按 本案属慢性荨麻疹冲任不调证。
多由肝肾阴虚外合风邪所致,治宜祛风止痒,调摄冲任。
方中防风、荆芥、蝉蜕祛风止痒;熟地黄为滋阴补血之要药;当归甘温质润,补血养肝,和血调经;白芍养血敛阴,与地、归相协则滋阴养血之功益著,并可缓挛急而止腹痛;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活血行气;益母草活血调经;丹参活血调经,凉血散瘀;女贞子补养肝肾之阴;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祛风止痒、调摄冲任之功。
消风散为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常用方,在此基础上加减可治疗多种皮肤病证。
笔者临床加减曾治疗30余种皮肤病。
对湿疹类、荨麻疹类最为理想。
◆
壮医经筋手法是指在古典十二经筋理论的指
导下,结合壮族民间“捉筋”方法,以“松筋解结”为原则的一种防病治病方法。
该法是壮医的特色疗法之一,具有理论新、方法特、疗法佳、费用低等特色与优势。
经筋与经脉同源共渊,始载于《灵枢・经筋》,但经筋与经脉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隋・杨上善所著的《黄帝内经太素》已把经筋与经脉分立卷宗,并指出:“经筋与经脉各有其解剖实体与规律,它们有着质的区别”。
而明・张介宾更直接指出:“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
” 虽然《灵枢・经筋》记载了“十二经筋”的循行部位与走向,描述了十二经筋的生理病理变化的证候特征,提出“以痛为腧,以知为数”的诊疗
原则和“燔针劫刺”及膏熨、敷贴、导引、食疗等治疗方法。
但没有经筋手法的记载。
本文拟结合壮医“捉筋”方法探讨经筋推拿的理论指导及其临床应用。
1 经脉与经筋循行方向不同与临床推拿意义
十二经脉的走向是以脏腑阴阳相合规律定向。
始于肺,终于肝,逐经相传,如环无端,周而复始。
即手三阴经脉从胸走手,手三阳经脉从手走头足,足三阳经脉从头走足,足三阴经脉从足走腹。
而十二经筋的走向,则遵循起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的原则。
十二经筋均呈向心性循行,即手三阳经筋从手走头,手三阴经筋从手走胸,足三阳经筋从足走头面,足三阴经筋从足走胸腹。
其中,有六条经筋走向与经脉壮医经筋手法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
韦英才
(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01)
摘 要:文章就壮医经筋手法的十二经筋理论进行探讨,提出“松筋解结”手法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为手法
治疗筋病痛证开辟一种新途径。
关键词:壮医经筋手法;理论探讨;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2) 06- 0016- 02
收稿日期:2011-12-20
基金项目:广西医疗卫生重点科研课题(重2010116)作者简介:韦英才(1966-),男,广西南宁人,主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壮医经筋疗法。
Theoretical Stud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uscle Meridian of Zhuang Medicine
WEI Ying-cai
(Guangxi Institute of National Medicine,Nanning 530001,Guangxi,China)
Abstract :
In this paper,muscle meridian theory of Zhuang medicine was discussed to propose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method of the tendon-loosing practice,and it has opened a new way for the manual therapy and muscle pain disorders.
Key words :muscle meridian of Zhuang medicine ;theoretical discussion ;clinical app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