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题申报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
2014年校本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申报·评审书
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精神的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21世纪,正是创新的世纪,国家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的创新能力的竞争;民族要进步,国家要强大,企业要腾飞,个人要发展,关键还在于创造,美术课程正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的最好的功课之一,以前我们的美术教学大多是教学生如何“依样画葫芦”,教师本身对课程的作用认识不足,更无从谈起去自觉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了。
有则发人深思的故事,说的是日本、美国、中国孩子画苹果的事。
由于教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一样。
中国的孩子画苹果,则是由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标准苹果,规定出先画左后画右,这里涂红,那里涂绿;日本的孩子画苹果,由教师擎苹果,让孩子观赏后作画;美国的孩子画苹果,教师提一蓝苹果,任小朋友拿一个画。
结果中国孩子笔下的苹果画得最像。
这故事给我触动很大,其实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有一些时候了,但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依然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模仿能力很强,创造能力却很差呢?其实据资料显示,我们的孩子在小的时候,是很有想象和创造力的,但是为什么创新能力和年龄不成正比呢?我认为:我们应该在某些方面向日本、美国的教师学习,给学生们创造条件,让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和创造,更好的保护和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因此,我们有必要就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理念展开深入研究,以期
能从更深刻、更全面的层次上把握这一理念,进而更好地用以指导教学,实施好素质教育。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五)、促进学生的修改形成和全面发展。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新课标对美术教学的重视程度。
在上述五大价值中,第三和第四点只怕是的在传统美术教学中最得不到体现的了,故本课题组打算以此为切入点来进行深入研究。
三、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由于“创造力”的重要性,关于培养学生“创造力”或“创造精神”的文章,我们经常可以从报刊杂志上看到。
如《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等等都是与创造相关的话题。
“创造,是人类智慧高度的结晶”,从社会的发展史上,从我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当中,我们随处可见发明创造的事例。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创造并不神秘,处处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
”然而,有潜能不等于我们人人都会创造了,创造能力的高下是有天壤之别
一种像样的发明创造也拿不出,这又说明什么呢?说明创造能力很大程度上还得靠后天的培养的。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小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去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有关美术课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文章偶尔也见诸报端,但大多是从某一课、某一小角度切入来谈的,很少有人从全局、宏观的角度去谈的,缺乏系统性,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本课题将以理论为基础,结合美术课程的内容特点,以我的各年级段美术教学为切入点,尝试落实创造能力的培养方法,以求在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同时,切实保护好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新能力。
具体可从以下两大方面入手:
(一)、对已有成果的学习、分析、研究,即学习,调查,分析限制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包括:传统思维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以及教师自身创新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影响,以更好的掌握别人已经形成的研究成果,以便更好的应用;
(二)、将学习研究所得,具体的实践应用于小学低年级美术的教学中,从而分析、总结,得出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成功经验。
首先,保护好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维不僵化,缺乏了创造性的思维,创造力也就无从谈起了。
故,在美术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反思维、形象思维、
其次,在教学中训练和传授创造性技法。
教学中尽可能减少“依样画葫芦”的机械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构图、绘画、调色、品画等环节力求做到有创意,与众不同,画出自己的特色,评出自己的个性。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
1、发展性原则
社会是发展着的,学校是发展着的,教师是发展着的,学生也是发展着的,所以,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为指导,本着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看待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2、目标性原则
美术教学的总体目标有很多,为了集中精力,本研究打算选取其中“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一点作深入的挖掘和探究,研究过程要牢牢把握住目标性,以期在这一个小方面的教学中有所建树。
3、代表性原则
由于实行研究的过程中不可能针对所有小学的学生,故本研究只能从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具体班级的学生实际出发,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研究,然后加以综合。
4、实用性原则
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加以运用,所
教学实践,不搞假大空的形式主义。
5、系统性原则
利用美术教学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要注意避免一班一课的探讨,研究要有系统性,要从整个小学美术课教学的高度着眼,要在全校整个年级学生中进行,要从每堂课的教学中入手,尽可能避免以偏概全的情况。
研究方法:
第一阶段对已有成果的研究,用学习研究的方法;
第二阶段实施实践应用法,分析总结法,这个阶段,我将把重点放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上。
初步设想,在教学中少用讲授法,减少我们对学生思维的限制,多采用实践,合作,探究,发现,欣赏等方法拓宽学生思维,用多种媒体,结合多学科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创新欲望。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为创新能力插上翅膀。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4年2月)
申请立项,并撰写实施方案,为下一步研究的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实施阶段(2014年3月一一2014年9月)
第一阶段:2014年2月中旬—5月中旬
理论准备阶段,运用文献学习法,对相关的文献和以往该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分析,得出系统的初步结论;
实验研究阶段,这步是研究的重点,主要是把文献学习得出的结论运用在教学的实践中,进行系统的应用研究,运用案例研究法加上经验总结法找出解决办法,并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研究美术课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总结阶段:(2014年10月一一2014年12月)对实验进行分析,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科研报告、成果论文等。
七、预期研究成果:
1、学生优秀绘画作品集;
2、专题活动成果集;
3、综合性的研究论文。
林琳
2014年2月
2014年玉皇庙镇中心小学校本课题研究
——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精神绘画展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要求:
1、自愿参加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快乐。
2、对绘画作品有创新精神,敢于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3、尝试用多种方法表现绘画内容,采取形式多样的绘画方法。
活动组织要点:
1、注重儿童艺术思维能力的培养。
老师作用在于激发学生感受美、表现美。
2、注重学生自身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思维去发现。
3、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体现自我创造的能力。
4、运用绘画语言来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创意新颖独特。
活动形式:
简笔画、水彩画、水粉画、国画、素描、速写等形式均可。
画展时间:2014年6月25日—27日
活动地点:操场
活动负责人:林琳
作品来源:玉皇庙镇中心小学全校师生
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精神绘画展
评委会名单
组长:熊斌
组员:刘忠伟、柴福江、徐婷、陈昱伶、李成艳、胡祥林、林琳
2014年6月24日
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精神绘画展
获奖名单
一等奖
低段组:王运运
中段组:梁奕筱
高段组:汪莉雅
二等奖:
何馨雨、黎雪露、王子怡、唐方垚、陈红福
三等奖:
李思雨、陈思颖、黎泽豪、冯万祥、郑远檬、梁思旭、
最佳创意奖:
王鹏飞
2014年6月25日
校本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精神
暨学生绘画展活动总结
为展示学生书画风采,传承传统文化,营造校园文化建设氛围,为我校书画爱好者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展示我校学生的优秀书画作品,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水平,我校学生书画展活动,在全校师生的大力支持下于6月25日下午隆重举行,现场共有42幅优秀的绘画作品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前还特制订了《学生绘画展活动方案》,把学生分为低段组、中段组和高段组,分别进行绘画作品的展示。
并对各年级参加展示的学生作品提出了规格和要求。
绘画展在有条不紊的环境下进行:展览前学生们都满怀激情,认真斟酌每一个细小景点。
参展的作品必须由学生独立创作完成,有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别看着他们年纪小小,却画出了一幅幅好画,很多绘画作品都融入了他们生活的点滴。
他们的作品吸引了全校师生的关注,都纷纷前来参观学习,也受到了他们的好评!展览后由评委组再讨论打分,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
通过这次学生绘画展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了学生的绘画兴趣和爱好,同时也提高了大家的审美意识。
对于发现和培养有特长的学生,并指导其更好地发挥特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本次评出优秀绘画作品15幅。
学校统一保存本次比赛活动的作品、图片等资料。
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分析
林琳【摘要】美术作品中美的艺术形象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产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调动学生表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良好愿望。
关键词:创新精神;美术教学;美的教育
在小学美术教材中,有许多我国各时期的名画佳作,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因此我在教学中结合作品欣赏,向学生介绍有关画家的生平事迹、艺苑轶事。
如徐悲鸿先生是我国近代负有盛名的爱国主义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的许多作品,倾注了爱国主义的崇高思想,他笔下的奔马,扬鬃奋蹄、奔腾飞跃,洋溢着一种不屈不挠、昂扬奋进的民族精神。
一、教师利用练习导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课练习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教师就应根据教学的需要,注意学生的思维导向,把“游戏式”或“悬念式”的练习放在导人课题时进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结合《家乡的果树》一课,引导学生画一画“家乡的水果”。
学生有的画“家乡的甘蔗”,有的画“家乡的蜜桔”,还有的画“农场大西瓜”……画出了家乡的特色,画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更多的领域里尝试、感受,在他们的观念里形成美术课不只是拿着画笔去画,还可以用一把剪刀、几张彩色纸,撕剪粘贴,便成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粘
贴画。
二、用艺术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审美教育,是培养和树立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点,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形成完美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艺术作品“美”的观点,让学生探视艺术美的真谛,从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美蕴藏在人类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更是人类美育的摇篮。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现实生活的美,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与理解艺术美。
美术教材中中国画部分是以欣赏和临摹为主,我在指导欣赏中由浅入深地揭示中国画美之所在,在指导临摹中让学生品味中国画美的表现。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在表现形式、创造意境和工艺技法等方面凝聚了几千年的文化精华,反映出博大精深的文化背景,它注重写意传神,讲究线的表现,融诗、画、书、印为一体,以独特的艺术情趣成为东方艺术之瑰宝。
针对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更要注重让学生在戏墨弄笔中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感受中国画的美,使之更加热爱祖国文化。
无数山水画、风景画都是自然和艺术美的精妙结合,从小学低年级的风景添画到高年级的临摹和独立写生都可以指导学生联系教材内容抒发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挚爱感情。
在教学中深入发掘教材本身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克服纯知识性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我在教《临摹彩陶文样》一课时,就向学生介绍彩陶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告诉学生,彩陶为我国图案工艺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它反映了原始社会人类的审美和物质生产水平,五千
年前世界上只有我们的祖先能够创造和烧制出如此精美的彩陶。
这样一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改变了他们以前认为是“破瓦罐”的说法,从而由衷地感到中华民族之伟大。
这样,同学们都怀着崇敬的心情较好地完成了临摹作业。
几年来的美术教学实践,反复证明了在美术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用艺术美陶冶学生的情操,才能较好地完成美术教学任务。
三、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让他们尽情挥动画笔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儿童的绘画是认识的反映,情感的抒发,生活的再现。
”这种反映与再现绝对不是原原本本的事物本身,而是经过孩子心灵的创造,在创造中获得乐趣。
看到小鸟时,他们会梦想翱翔于天际;看到小鱼时,他们会渴望与水亲昵;看到蝴蝶时,他们又会希望和它们翩翩起舞……因此,就让我们多给孩子一些空间,让他们的创造想象长上翅膀,在格林童话中奔跑,在节日焰火中放飞,让他们创造出一个个更好更动听的故事,创造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来。
四、利用美术作品对学生进行追求美的教育
美术作品中美的艺术形象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产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调动学生表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良好愿望。
在陶艺课上,我让学生欣赏精美的陶艺作品图片,那些即实用又美观的陶制器皿和工艺品,有的运用了对比与和谐;有的运用了对称与均衡;有的运用了节奏与韵律;还有的运用了多样与统一的形式法则。
使学
生受到了感染、启迪,从而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的作品,如造型奇特的笔插、美丽的瓶花、可爱的小动物以及生动的人物形象等,显示出了他们的才能与力量,也获得了自信。
学生用美术语言表达了自己对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