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文学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文学研究》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女性文学研究

2、课程类别:专题课

3、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字、人文教育

4、课程地位:专业任选课程

5、总学时:33学时

6、总学分:2

7、先修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概论》

二、课程目标

立足于本土的根基,考察和论析性别关系模式在文学领域尤其是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中的话语实践,研究两性存在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总结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规律及得失,研究开发高师女大学生多元智能的新举措,拓展高等教育社会性别研究的新领域,提高“四自”精神,实现高素质、宽基础、勇实践、善合作、有技能的与基础教育接轨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分为12讲,共计33课时。将持开放的、发展的学术观念,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妇女问题的理论为指导,以文学、美学、女性主义理论为支撑点,把中国现当代女性写作置于整个人类发展史和文化发展史的背景中,以开阔的视野关注其从失语——言说——独白——对话的发展轨迹。从文化与性别维度入手,对两性的存在进行多层面的透视,质疑男性/女性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对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既有历时性的梳理,也有共时性的考察,并由单纯的文学研究转向跨学科的文化批评。将女性问题纳入更为开放的历史/现实视野之中,在主体身份多样性——诸如阶级、民族、时代等之间寻找适度的结合点,并以男性文本为参照进行比较与诠释,力争更丰富、多元地理解世界、理解作家与文本,聆听各种“不同的声音”。倡导双性和谐、互动互补,构建和谐社会。

第一讲导论:由失语到言说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从中西创世神话切入,论述两性关系与社会模式,将女性问题纳入更为开放的历史/现实视野之中,在主体身份多样性——诸如阶级、民族、时代等之间寻找适度的结合点,以开阔的视野关注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话语实践。

第二讲社会性别与话语实践

[教学目的与要求]

运用社会性别的理论,着重探讨性别与文化生产的关系,考察在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形成中、在历史的书写中、在知识的生产中、在社会结构的组成中、在个体的成长中性别的意义,对性别差异的讨论不再限制于“sex”,即生理、心理等自然层面,而是进入“gender”,即性别角色、性别制度等“文化分析”层面。

一、艺术发生与“性别图式”

二、角色意识与“文化雕塑”

三、刻板印象与“天然屏障”

第三讲“缺席”与“浮出”

[教学目的与要求]

对正宗的中国文学史中女性缺席的状况进行回顾与思考,考察女性文学的发生、起步与出发,了解女性作家作为一个群体呈现出的某种“集团性”特点,梳理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发展的轨迹,归纳总结其主要特征。

一、文学史编纂中的女性缺席

二、女性文学的崛起及其发展轨迹

三、女性文学的主要特征

第四讲审美场域与想像定势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从创作心理学与性别理论相结合的角度,评析莫言、余华、苏童与王安忆、铁凝、林白、陈染等人的童年记忆、体验类型与文化选择。

一、童年记忆与审美经验

二、生命体验与创作取向

三、性别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性别

第五讲主流话语与边缘之声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从创作主体不同的性别认同、叙事视角出发,比较男女作家不同的话语运作方式,凸现其中不同的性别内涵,但又不把性别分析简单化和绝对化。

一、文化认同与身份焦虑

二、性别视角与两个“声部”

三、“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

第六讲性别泯灭与重现风采

[教学目的与要求]

历史回望与现实追踪同步进行,从实际出发,从文本出发,从文化心理结构出发,既梳理“性别之声”的流变,也探讨女性写作的生成与构建,对女作家创作的特殊情绪与女性写作的审美规律进行探索、总结与提升。

一、从“假小子”到真女人

二、从“被讲述”到讲述者

三、从“画地为牢”到“性别置换”

第七讲建构与解构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以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无字》、池莉《不谈爱情》、《绿水长流》、徐坤《遭遇爱情》等为例,论述女性文本对爱情模式的重构与颠覆,并与男性作家刘心武《爱情的位置》、张弦《爱情的位置》、刁斗《爱情是怎样制造出来的》等加以比较,把男性文本作为女性文本的互文性进行社会的、历史的、心理的、审美的解读或重读。

一、爱神的重塑与颠覆

二、情感时空与心象透视

三、精神支点与自我救赎

第八讲盲区与误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以三个梯队(王安忆铁凝、林白陈染、卫慧棉棉)为例,兼顾西方女作家杜拉斯、耶利内克、海外女作家李昂、虹影、严歌苓等人并与男性作家王小波、张贤亮、贾平凹、陈忠实、莫言、毕飞宇等文本中性/政治的描写相比较,论述其深层内涵。

一、欲望场景和象征符码

二、“蝴蝶的尖叫”与躯体修辞

三、“黑暗大陆”和与“狼”共舞

第九讲守望与突围

[教学目的与要求]

比较男女作家的不同观念与家族叙事,如:巴金、老舍、张爱玲等现代作家的家庭小说;当代女作家徐小斌《双鱼星座》、徐坤《厨房》中对家的逃离和欲归,西方女作家寻找“母亲的花园”、海外女作家的漂泊与对精神家园的寻找等。

一、象征秩序的倾斜

二、逃离与回归

三、永远在路上

第十讲“想像女性”与“打造美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比较不同作家笔下的女性美和对女性形象的模式化想像,并对物欲横流下的商业包装和“美的标准”进行质疑。

一、外在美与内在美

二、“白领丽人”与精致生活

三、“美女经济”与“被看”陷阱

第十一讲文化寻父与颠覆男权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着重考察女性写作中的文化现象,审视父亲,消解光圈。

一、仰视·俯视·平视

二、别父·寻父·弑父

三、光晕的淡化和消失

第十二讲母性神话的营造与拆解

[教学目的与要求]

解构母性神话,对男女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加以比较,试析其深层内蕴。

一、颂母·恋母·审母

二、被塑·自塑·重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