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培训材料:议题式教学与实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题式教学与实例分析
一、议题式教学的定义与理论分析
在“新课标”中,首次提到“议题”,是在“基本理念”部分。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部分的说明中,“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要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的要求。
议题是以活动形式呈现的、承载学科内容的问题。“议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具有开放性、引领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议题应该有充分的可讨论的空间,但这种讨论应该是建立在基本观点正确、引领方向明确的基础上。
议题式教学要围绕话题展开讨论,但不能就事论事地泛泛而谈,而是要明确这种讨论背后的学科支撑和讨论所期待实现的育人价值。我们对于议题的讨论,不是泛泛地问“元芳你怎么看”,而是要问“元芳你为什么(或者凭什么)这么看”。
议题式教学作为落实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手段,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是体现思想政治学科的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重要抓手。按照这种理解,议题式教学的基础表现是“以议为形式,以育为内容”的,其理想状态则应该是在议题讨论的过程中实现“教育合一”的课堂推进状态。在议题式教学的实现形式方面,“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围绕议题展开的活动设计,包括提示学生思考问题的情境、运用资料的方法、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表达和解释的机会”。这里从具体方法、理念指向与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规定为议题式教学的实现提供了重要指导。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展开议题式教学的设计,就可以让议题式教学在教学中充分“落地”,这对于议题式教学的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议题式教学是要学生去“议”的,而“议”的具体形式,就是通过情境创设、方法指引、策略探究和发现陈述等方式展示学生通过活动实现的学科内容的学习与落实。这是实现议题式教学的关键环节和基础形式。
议题式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议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教学方式,应贯穿于思想政治教学的全过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议题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理
论和实践系统。
一、学科性原则
好的议题,应包含丰富的、可发掘的、既基于学科知识又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课程内容,具有鲜明的学科性特点,蕴含着学科教学的价值,既有助于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又有助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培育。
议题的设计不能简单地把提高学生的思辨力、培养批判精神作为核心目标,而是要“用支撑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基本观点统整、统筹学科知识”,牢牢抓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让学生亲历自主辨识、分析的过程,在比较与鉴别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二、综合性原则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四个要素之间是“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整体理解与把握学科内容,需要培育“完整的生命个体”的整合思维。设计思想政治学科议题,应与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培育相策应,坚持综合性原则。
议题不是教学设计中的唯一问题,也不是一般问题,而是教学中所有问题聚焦的中心,也是所有活动聚焦的中心,是可以多维度观察、多角度探究、多层面剖析的,是综合而非单一、开放而非封闭、复杂而非简单的。好的议题是根植于课程知识和现实情境,引申出多个有意义的、指向素养的问题,驱动学生个体或群体调动学科内的多个知识和技能、多种学科思想和方法来完成任务,并在此过程中整合书本知识,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三、思辨性原则
议题教学不是纯学科理论的研究,更多地是关注与学科相关的实践问题的探究,它既有课内的思辨活动,又有围绕议题的课外综合探究活动,其实质和核心是思辨和质疑。议题给了学生一个“会思维”的框架,让学生通过参与议题讨论,理性面对不同观点,强化自主辨析,走出“被框架”的思维,跳出“真理—谬误”的简单思维,实现在质疑中建构知识,在思辨中明白事理,在矛盾中澄清价值,在冲突中明晰立场,在取舍中形成智慧。
一个好的议题要有足够的思辨性,能够激发参与者思维的火花,围绕寻求解决议题的策略,引发质疑、批判、辨析、联想、发散等思辨过程,并通
过问题讨论、观点碰撞、思维交流、理性表达,将学生的思维外化为一种社会性的交流行为,促进参与者在多种合理性观点冲撞的基础上拓宽思路、深入探究,用系统思考来解决问题。在系统透析的基础上透过现象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或规律性,在论争理性和行为理性的基础之上重新建构自己的观点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此过程中完善自身的思维方式,优化自己的价值标准,形成新观点、新思维、新的行为方式,发现新的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从而带动学生新的自主学习、深度学习。
四、生本性原则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能仅仅归结为学科逻辑的演绎,更要关注学习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议题的设计要贯彻生本性原则,坚持走群众路线,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设计议题时,要考虑学生间的主体差异,兼顾学生的不同需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学习、交流、展示的机会。议题的设置应贴近高中学生的真实生活。时代性、参与性、实践性、开放性、问题性、过程性是思想政治课的突出特点。设计议题时,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基于学生的生活逻辑和知识逻辑,将学科知识同生活、社会和现实情境有机联系起来,在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学科生活与日常生活、个体生活与集体生活、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分歧点、交汇点上选择并创设情境,设计问题链,形成议题。
五、情境性原则
议题或由师生在课堂教学前进行规划、设计、假设、安排,或根据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形成生长和建构。但无论怎么设计,都离不开议题情境的创设。
情境要有助于学科素养形成。教师应把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要求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以学科素养培育为导向,将学科知识的教学和学科素养的培育放置在相应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在参与议题探究的过程中,在“描述与分类、预测与选择、解释与论证、辨析与评价”的思维实践中,获得学科学习体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习知识的应用和迁移,获得积极的价值引领,最终内化形成相应的学科素养。
在选用议题情境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从“学生的已知、学生的未知、学生的能知、学生的想知、学生怎么知”等方面综合考虑,合理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