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史》评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元一体”中的黄河文化
来源:中华读书报
由李学勤先生、徐吉军先生主编的大型学术著作《黄河文化史》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学术界的一件盛事,笔者有幸先睹为快,故略述体会,以荐同仁。
如所周知,现代考古学证明,华夏文明的起源是多源的历史过程,北起大兴安岭,南到珠江上下,无论是黄河两岸,还是长江南北,都留下了众多的我们先民生活、生产的足迹,正是这些密若繁星的文明之火汇成了中华文明的滔滔巨流,也就是目前学术界所普遍认同的中华文化“多源一体”的发展过程。但是,这“多源一体”的发展过程究竟怎样?人们在认识到中华文化发展是个“多源一体”的历史过程之后,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或多或少地对“黄河―――中华文化的摇篮”这个传统认识或持怀疑态度,或避而不谈。显然,这是与黄河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地位不相称的,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与对黄河文化缺少系统的梳理、研究与论述。1994年,华艺出版社出版了侯仁之先生主编的《黄河文化》,这是国内学术界第一部系统论述黄河文化的著作,其突出特点是重视地理环境与文明发展的关系,以点带面,在简明扼要地叙述上古三代的黄河文明之后,提纲挈领地以城市作为文化发展变迁的主线,读来颇令人耳目一新。但该书限于篇幅,内容显得简略,而此书问世以来考古学、历史学、文化学研究的新成果,又为我们进一步认识黄河文化提供了新的基础。因此,撰写一部新的大型的黄河文化史著作不仅必要,而且条件也更为成熟,《黄河文化史》的出版,正适应了这一需要。
《黄河文化史》工程浩大,总计170余万字,全书36位作者,包括了考古学、文化学、历史学界的老一辈学者和中青年学者。其学术水平,有的早已卓然成家,有的是各自领域的学术中坚。因此,这既是一部集中了当前最新研究成果的学术著作,也是一部迄今为止在这一学术领域中最高水平的学术著作。
首先,本书学术体系完整,逻辑结构严谨。本书采用大文化的概念,从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各个层面,上起远古、下迄近代,以时代为序,对黄河流域这一大区域文化进行了系统论述,全方位、多层次探索了黄河文化的孕育、发生、发展、繁荣、鼎盛及转移的历史过程。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们对“黄河是中华文明摇篮”这一传统看法提出质疑,除了上面已经指出的现代考古学发展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到长江流域―――主要是长江中下游以后,黄河流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下降,而且水患不断,人们难免用较晚近时期的“黄河百害”现象来看待历史上的黄河文化。本书表明,这种看法是不能成立的。经济重心的南移,并不等于文化主体随之改变。而在经济重心南移之前,黄河文化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本书以丰富的事实和科学的分析说明,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后来迥然有别,是文明孕育和发展的沃土,在史前时代,黄河流域的原始文明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三代就确立了其主体地位,从汉代到唐代是黄河文化的繁荣和鼎盛阶段,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唐朝以后,因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其经济地位虽然下降,但在政治、学术、意识形态层面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并在中外文化传播和吸收的过程中起着中坚的作用。本书不仅揭示了这一历史过程,更主要的还在于分析其演变原因,全面展示了黄河文化的历史画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
其次,揭示黄河文化自身的发展也是一个“多源一体”的历史过程,是本书的另一个特点。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其上游、中游、下游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各不相同,其文明的起源同样是分散的星星之火,后来才逐步发展为带有区域特征的文化。夏、商、周三代文化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是一个漫长的、呈加速式的历史过程,充满了文明的转移、融合与冲突。本书对此作了充分展示。
其三,本书系统展示了黄河文化的开放性,突出了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发展个性。黄河文化的兴盛发达,一方面决定于其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底蕴,另一方面也因为它对周边地区
及外国文化积极的大规模的传播和吸收。在这两个方面,本书都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第四,本书展现了黄河文化对长江文化的影响过程,体现了黄河文化的强大活力。上已指出,长江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发现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和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同期,均是独立的新石器文化单元。但是,毋庸讳言,从三代到东汉,长江流域的发展远远落后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系统开发是从东汉末年开始的,历经魏晋南北朝,到唐朝后期才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若从文化的层面看,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呈南北对峙状态,但当时的长江文化尚不足以和黄河文化相抗衡,而仅处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此后,长江文化在中华文化总体结构中一直处于渐重状态,其社会经济则后来居上。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长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黄河文化的南移,这共有三次南移高潮,江南文化的每一次飞速发展都伴随着黄河文化的大规模南移。这既体现了黄河文化生命力的旺盛,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黄河文化在中华文化这个“多源一体”中的主体地位。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化热兴起以来,各种文化史著作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区域文化史研究丛书也有过多种:有的注重于理论分析,有的偏重于现象组合。本书则寓论于史,以史明理,文献和考古资料相互印证,注意图像资料和文字资料的结合,以增强其可读性,对于高水平的研究著作来说,这是一个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