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决策机制的演变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中国外交决策的特点:
• 第一, 民主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外交决策的制定权 和影响力从过去基本上集中于个人层面逐级转移 到参与外交决策过程中的各种组织机构中来。 • 第二, 制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为了加强对外事工 作的统一领导, 提高外交决策的整体性、有效性, 避免各涉外部门条块分割矛盾, 中国外交制度化建 设进一步加快。 • 第三,科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思想库、学术界 的作用明显提升, 在中国外交决策中扮演着日益重 要的角色。
quatre 影响因素
一
毛泽东时代:外交决策机制初创时期
• (一)建国初期 • 新中国建国前后,为了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打破西方国家的 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为国民经济恢复、社会 主义改造和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做出了“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战略决策,确定了 独立自主的新型外交方向。 • 进入20世纪60年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两极格局仍在 继续,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各自的内部矛盾逐渐显露,在 美苏关系缓和、中苏关系恶化、国内“左”的思想上升等因素的相互 作用下,中国逐渐走上了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同时对抗的道路。 •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国家事务的 领导基本延续了战争时期的“一元化”原则,并建立起集权化的政治 体制。
外交决策新特点
• 其一,邓小平是中国外交决策的核心,陈云、李先念等中 共中央顾问委员会成员的意见对他亦产生很大影响。重大 问题由邓小平直接决策推动, 外交部等相关部门贯彻执行。 • 其二, 中国外交决策的民主化趋势已有所显现。尽管邓小 平掌握最高决策权, 但决策形式、决策程序较之毛泽东时 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邓小平作风民主, 最高决策层 内可以讨论, 可以争辩, 可以发表不同观点。 • 其三, 中国外交决策加快了制度化建设的步伐。 • 其四,中国外交决策的科学化程度有所提高。外交队伍的 整体素质、专业化程度也不断提高,更多的理论与方法开 始运用到外交实践中,为外交决策从经验化向科学化的提 升提供了重要的智力保证。
第七组
王梦影、吴晨垚、李思雪、刘斌 Your company slogan in here 徐英娥、刘伟彬、郭丽艳 、夏切尔
un
呈现出高度集权 化的基本态势 核心权力集中 掌握在中央高 层, 毛泽东具有 “最后决定 权”。
deux
党内民主机制发 挥一定作用, 毛泽东个人意 见不能否定集 体决定
trois
“毛-刘-周”体 制 “毛-周”体制
本时期外交决策特点
二
• • •
邓小平时代:中国外交决策机制逐步改进
随着1976年“四人帮”垮台、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中国 实现了历史性转折,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一方面, 实现了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 另一方面, 逐步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危险迫近的看法, 把和平与发展作为时 代的主题, 进而做出了一系列外交战略决策。
• 第一, 外交决策的参与部门更加广泛, “大外交”决策机制基本建立。 • 横向: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决策又突破 了经济领域, 涉及能源、科技、文化、教育、农业、环境等广泛领域, 参与外交决策已不再是外交部、商务部、国防部等传统部门的专有权 限。 • 纵向: 地方政府的影响力也在逐步增加。这一时期, 中央政府将 更多的权力下放到地方, 这使得地方政府可以制定该地区的出口补助, 支配部分外汇收入。 • 第二, 决策咨询渠道更加完善,“官方- 学术界- 民间”格局基本形成。 这一时期, 一批隶属于党政系统的思想库相继建立, 在这一格局中发挥 主导作用, 其优势主要在于能够全面及时地掌握信息(特别是大量涉密 信息), 对重大问题能够做出准确或较为准确的判断, 其研究成果及决策 建议通过特殊渠道能够直达决策层。 • 例:“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提出
文革时期:曲折发展的中国外交决策机制
• 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正常秩序受到猛烈 冲击,中国高层决策机制随之发生巨大变化: • 一是毛泽东个人专断日益严重,导致中共中央决策层的民 主生活极不正常; • 二是由于毛泽东明确否定了刘少奇、邓小平等中央一线领 导人的工作,致使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的地位一落千 丈,形同虚设; • 三是“中央文革小组”由于受到毛泽东的信任,权限越来 越大。
• 第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及其核心中央书记处(1956年之后 是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掌握最高决策权。其运作方式 主要是通过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外决策战略、外 交方针以及突发事件等重大问题作出决定。 • 第二、党、政、军等涉外机构执行中央决定,并就一些重 大问题向中央做出建议,其主要领导作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参与外交决策。中共中央对外联系部、外交部等部门承担 的更多的是为中国外交决策服务的职责。 • 第三, 驻外使馆、新华社海外分社、军情机关等以“内参” 形式向最高决策层上报一手信息, 间接影响决策。这一时 期, 中国外交决策的信息渠道也逐步确立。
第七组
中国外交决策机制 的演变
Introduction
外交决策机制是以担负对外政策职能的国家政治 机构为核心,在政治系统其他重要因素的影响下, 按照相应组织结构运作从而将来自外部环境的要 求与支持转化为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组织体系, 它包括外交决策机构的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外交决策权限的划 分、外交决策的制度等。
中国外交决策机制新变化:
• 第一, 中国外交决策观念发生重大变化。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 共中央领导集体扭转了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对中国外交决策的强烈 影响, 确立了中国外交的核心目标是服务于、服从于国家的根本利益。 • 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实现了从“一条线”到 不结盟、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战略的巨大转变。 • 第二, 外交决策开始突破政治、军事、安全等传统领域, 外交部及对外 经济部门在决策中的地位日趋重要。观念的变化引起结构的变化。随 着改革开放的展开, 中国外交体制呈现出两种新的发展趋向: • 一是原有的体制结构重心发生位移,外交部在对外工作中居于核 心位置 • 二是体制结构逐步健全,对外经济部门异军突起 • 第三, 外交决策的信息渠道增多, 党、政、军系统的研究、咨询机制初 步形成。体制内一批研究部门、咨询部门的相继建立。
总结
• 中国外交决策机制初创
毛泽东时期
• 高度的封闭性、革命性,集权化色彩浓厚 • 逐步改进
邓小平时期
• 决策观念从“革命”向“务实”转变,经济部门、研究 部门日益重要 • 走向成熟 • 决策观念更加丰富,参与部门更加广泛
当今时期
参考文献: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7 年版。 • 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 献出版社,2003年版 • 赵晓春:《发达国家外交决策制度》时事出版社,2001年 • 冯玉军:《俄罗斯外交决策机制》,时事出版社,2002年 • 宫力、门洪华、孙东方:“中国外交决策机制变迁研究” (1949~2009年),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11 期。 • 张清敏:《隐喻、问题表征与毛泽东的对外政策》,《国 际政治研究》,2011年02期
科学分解外交决策职能,合理分工,集思广益,避免外交决策失误; 协调各种政治力量和利益团体的利益矛盾和政策选择上的冲突; 促进外交决策方式的变革、决策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尤其是在推动决策方式 从传统的个人决策向集体决策转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分析单元
un 决策主体
民主化
deux
决策机构
制度化
科学化
trois 决策过程
三
当今时代:中国外交决策机走向成熟
• 形势与“身份”的改变, 极大地促动着中国外交向纵深发 展 • 20世纪90 年代以来, 国际形势再次发生重大变化。冷 战结束, “一超多强”格局初现, 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步发展,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科技革命加速推进, 霸权主义和强权 政治依然存在, 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 中国经济以年均增长9.8% 的速度高速发展, 综合国力 迅速提升居诸大国之最, 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总量位 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成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是一个不争 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