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伤课件 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颅底骨折 男性,23岁,脑外伤 后CT平扫示枕大池积 气,蝶窦内可见液气 平面,部分蝶窦及筛 窦气房内有密度增高 影
24
三、鉴别诊断 线性骨折有时需要与颅缝鉴别 颅缝位于中线或双侧对称分布,而线性骨折在外伤处。 骨缝自然、光整、圆顿,沿颅骨同心圆的半径分布,而骨
折线斜行、锐利、不规则分布 正常成人骨缝应小于1.5mm,而骨折线宽窄不一,最多可
12
(三)骨膜下血肿 颅骨外膜薄而致密与颅骨借少量结缔组织相连,故容易剥
脱。但在骨缝处骨膜与颅骨连接紧密,故骨膜下血肿仅限 于一块颅骨的骨膜下,不向四周扩散。 CT表现:骨膜下血肿少见,形态与帽状腱膜下血肿相似, 也呈新月形,但范围较小,近骨缝处变细、变尖,从不跨 越骨缝,这是与帽状腱膜下血肿鉴别的重要依据。
达1cm以上或龛插镶嵌。
25
第三节 硬膜外血肿
26
27
28
硬膜外血肿是指外伤后集聚在硬模外腔的血肿。由于颅骨内膜和硬脑 膜融为一体,所以硬膜外血肿就是颅板下骨内膜外血肿。 (一)病理 硬膜外血肿是由于直接外力引起骨折或颅骨骨质暂时变形,伤及血管
出血聚集在硬模外腔所致的血肿。 大约85%的患者伴发颅骨骨折。 70-80%的病人因颞骨外伤引起脑膜中动脉及其分支破裂出血,因此血
第七章 颅脑外伤
2
CT被公认是诊断颅脑外伤的首选方法,CT较MRI具有如下优点: ① 检查时间短 ② 对急性或超急性的出血,显示较MRI清晰 ③ 许多检查急救设施可以接近,便于危重病人的随时观察抢救 ④ 可对MR检查具有幽闭恐惧的患者,顺利实施检查 ⑤ 检查费用较MR低 ⑥ 可以在CT引导下进行介入治疗,如血肿定位抽吸,动静脉漏
10
CT表现:头皮新月形异常增厚,范围大而弥漫,可以累及整个颅外帽 状腱膜下,跨越骨缝到颅顶部近似环形,CT值高于灰质(80-120Hu), 边缘光滑锐利,如是开放性损伤,有帽状腱膜的断裂则可由于减压, 血肿范围相对变小,但可合并帽状腱膜下积气,CT值低于皮下脂肪。
11
帽状腱膜下血肿 右侧额叶区为主之新月形异 常增厚,范围大而弥漫且跨 越中缝,为帽状腱膜下血肿, 额叶及基底节区有脑挫裂伤 及血肿。
17
二、间接征象: 气窦充液:气窦内形成液气平面或充满液体。常可根据积
液部位推断骨折部位。额窦、筛窦积液常见于前颅窝骨折, 蝶窦积液则可能为中颅窝骨折,乳突气房积液则多考虑后 颅窝骨折。根据CT值判断积液是脑脊液还是血液。 颅内积气:CT可以较平片更早发现颅内微量气体,并准确 判定气体的量和所在部位。
肿多见于颞区,也可以见于顶区,血肿将颅骨与硬脑膜分开。
29
由于颅骨内膜与硬脑膜融为一体,且与颅骨紧密连接,故血肿范围局限,且 形成双凸透镜形。
下水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损伤(脑内血肿、脑室内出 血、脑挫裂伤、脑水肿、脑肿胀、脑疝) ④ 血管神经损伤: ⑤ 多发性复合损伤:混合性血肿、多发性血肿、复合性脑损伤。
5
第一节 头皮损伤
6
7
第一节 头皮损伤
(一)浅筋膜血肿(皮下血肿) 浅筋膜由脂肪和粗大而垂直的纤维构成,纤维束把脂肪
分隔成无数小格。除脂肪外还有神经、血管、纤维束, 紧密连接皮肤和帽状腱膜。因此浅筋膜内血肿闭合损伤 很局限,不易扩散。 CT表现:头皮局限性丘状外凸,中心部位为新鲜血液密 度,CT值60-80Hu,外缘光滑,此层血运丰富,血肿吸收 较快,一般不需要外科处理。
8
9
(二)帽状腱膜下血肿 帽状腱膜位于浅筋膜深层,前连接额肌,后连接枕肌,两侧变薄与颞
肌筋膜的浅层相续 整个帽状腱膜很厚实、坚韧,帽状腱膜与浅筋膜皮肤连接紧密,而与
颅骨借腱膜下薄层疏松结缔组织连接,这种连接很不紧密,因此帽状 腱膜下血肿导致这一层严重的弥漫血肿,可以蔓延至整个颅部。 这层内还有导血管将头皮和板障的静脉血引流至颅内的硬脑膜静脉窦, 如合并感染则可继发颅骨骨髓炎或颅内感染,所以CT发现此层需要报 告临床妥善处理。
13
14
第二节 颅骨损伤
颅骨损伤包括:颅骨骨折、骨缝分离。 颅骨骨折 CT较平片有如下优势: ① 可以更加精确地测量出凹陷性骨折的深度,帮助外科确定是否手术。 ② 准确发现粉碎性骨折,描述碎骨片范围、数目、大小和位置情况。 ③ 发现并发颅骨内外血肿 ④ 更容易发现颅底骨折 ⑤ 还可以发现一些平片不一定能看到的骨折间接征象。
15
骨缝分离:较少见,常发生于儿童及青年,且多于线性骨 折合并发生。
CT表现: 颅骨损伤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 直接征象:骨折线、骨缝分离 间接征象:颅内积气、窦腔积液。
16
一、直接征象 颅骨骨折:CT对骨折中较深的凹陷性骨折、粉碎性骨折及穿通性骨折
都能清楚显示,还可以较有把握地测量骨碎片的深度,即碎骨片的最 深点到颅骨内板的最小直线距离;了解碎骨片的数量、位置以及有无 异物,还可以帮助外科准确定位。半数以上的线性骨折在调解良好的 骨窗的情况下均可以显示。 骨缝分离:注意双侧对比,一般标准为颅缝双侧相差1mm以上,单侧 缝隙间距大于1-2mm。成人单侧缝隙大于1.5mm即可诊断;儿童的颅骨 骨缝较宽,但不应超过2mm。
18
颅骨骨折 双侧额骨粉碎性骨折, 可按比例尺测量出碎骨 片的深度
19
枕骨凹陷性骨折 右侧枕Hale Waihona Puke Baidu凹陷性骨折, 临近可见低密度影为伪 影,可以帮助诊断,正 常一般无此伪影。
20
成人单侧缝隙大于1.5mm即可诊断;儿童的颅骨骨缝较宽,但不应超过2mm。
21
颅骨凹陷性骨折
22
岩骨骨折 左侧岩骨骨折,部 分乳突气房密度增 高,并可见液气平 面。
栓塞等
3
颅脑损伤分类方法 1、根据发病时间分类: 原发性损伤:即损伤当时就出现,包括骨折、颅缝分离、脑挫
裂伤等 继发性损伤:是损伤后逐渐发生,如脑积水、脑肿胀、颅内血
肿、脑疝等 2、根据病期分类:急性损伤、亚急性损伤、慢性损伤 3、根据受累范围分类:单纯脑损伤、复合性脑损伤
4
4、根据部位分类: ① 头皮损伤:包括浅筋膜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骨膜下血肿 ② 颅骨损伤:骨折、颅骨缝隙分离 ③ 颅内损伤:包括脑膜损伤(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硬膜
颅底骨折 男性,23岁,脑外伤 后CT平扫示枕大池积 气,蝶窦内可见液气 平面,部分蝶窦及筛 窦气房内有密度增高 影
24
三、鉴别诊断 线性骨折有时需要与颅缝鉴别 颅缝位于中线或双侧对称分布,而线性骨折在外伤处。 骨缝自然、光整、圆顿,沿颅骨同心圆的半径分布,而骨
折线斜行、锐利、不规则分布 正常成人骨缝应小于1.5mm,而骨折线宽窄不一,最多可
12
(三)骨膜下血肿 颅骨外膜薄而致密与颅骨借少量结缔组织相连,故容易剥
脱。但在骨缝处骨膜与颅骨连接紧密,故骨膜下血肿仅限 于一块颅骨的骨膜下,不向四周扩散。 CT表现:骨膜下血肿少见,形态与帽状腱膜下血肿相似, 也呈新月形,但范围较小,近骨缝处变细、变尖,从不跨 越骨缝,这是与帽状腱膜下血肿鉴别的重要依据。
达1cm以上或龛插镶嵌。
25
第三节 硬膜外血肿
26
27
28
硬膜外血肿是指外伤后集聚在硬模外腔的血肿。由于颅骨内膜和硬脑 膜融为一体,所以硬膜外血肿就是颅板下骨内膜外血肿。 (一)病理 硬膜外血肿是由于直接外力引起骨折或颅骨骨质暂时变形,伤及血管
出血聚集在硬模外腔所致的血肿。 大约85%的患者伴发颅骨骨折。 70-80%的病人因颞骨外伤引起脑膜中动脉及其分支破裂出血,因此血
第七章 颅脑外伤
2
CT被公认是诊断颅脑外伤的首选方法,CT较MRI具有如下优点: ① 检查时间短 ② 对急性或超急性的出血,显示较MRI清晰 ③ 许多检查急救设施可以接近,便于危重病人的随时观察抢救 ④ 可对MR检查具有幽闭恐惧的患者,顺利实施检查 ⑤ 检查费用较MR低 ⑥ 可以在CT引导下进行介入治疗,如血肿定位抽吸,动静脉漏
10
CT表现:头皮新月形异常增厚,范围大而弥漫,可以累及整个颅外帽 状腱膜下,跨越骨缝到颅顶部近似环形,CT值高于灰质(80-120Hu), 边缘光滑锐利,如是开放性损伤,有帽状腱膜的断裂则可由于减压, 血肿范围相对变小,但可合并帽状腱膜下积气,CT值低于皮下脂肪。
11
帽状腱膜下血肿 右侧额叶区为主之新月形异 常增厚,范围大而弥漫且跨 越中缝,为帽状腱膜下血肿, 额叶及基底节区有脑挫裂伤 及血肿。
17
二、间接征象: 气窦充液:气窦内形成液气平面或充满液体。常可根据积
液部位推断骨折部位。额窦、筛窦积液常见于前颅窝骨折, 蝶窦积液则可能为中颅窝骨折,乳突气房积液则多考虑后 颅窝骨折。根据CT值判断积液是脑脊液还是血液。 颅内积气:CT可以较平片更早发现颅内微量气体,并准确 判定气体的量和所在部位。
肿多见于颞区,也可以见于顶区,血肿将颅骨与硬脑膜分开。
29
由于颅骨内膜与硬脑膜融为一体,且与颅骨紧密连接,故血肿范围局限,且 形成双凸透镜形。
下水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损伤(脑内血肿、脑室内出 血、脑挫裂伤、脑水肿、脑肿胀、脑疝) ④ 血管神经损伤: ⑤ 多发性复合损伤:混合性血肿、多发性血肿、复合性脑损伤。
5
第一节 头皮损伤
6
7
第一节 头皮损伤
(一)浅筋膜血肿(皮下血肿) 浅筋膜由脂肪和粗大而垂直的纤维构成,纤维束把脂肪
分隔成无数小格。除脂肪外还有神经、血管、纤维束, 紧密连接皮肤和帽状腱膜。因此浅筋膜内血肿闭合损伤 很局限,不易扩散。 CT表现:头皮局限性丘状外凸,中心部位为新鲜血液密 度,CT值60-80Hu,外缘光滑,此层血运丰富,血肿吸收 较快,一般不需要外科处理。
8
9
(二)帽状腱膜下血肿 帽状腱膜位于浅筋膜深层,前连接额肌,后连接枕肌,两侧变薄与颞
肌筋膜的浅层相续 整个帽状腱膜很厚实、坚韧,帽状腱膜与浅筋膜皮肤连接紧密,而与
颅骨借腱膜下薄层疏松结缔组织连接,这种连接很不紧密,因此帽状 腱膜下血肿导致这一层严重的弥漫血肿,可以蔓延至整个颅部。 这层内还有导血管将头皮和板障的静脉血引流至颅内的硬脑膜静脉窦, 如合并感染则可继发颅骨骨髓炎或颅内感染,所以CT发现此层需要报 告临床妥善处理。
13
14
第二节 颅骨损伤
颅骨损伤包括:颅骨骨折、骨缝分离。 颅骨骨折 CT较平片有如下优势: ① 可以更加精确地测量出凹陷性骨折的深度,帮助外科确定是否手术。 ② 准确发现粉碎性骨折,描述碎骨片范围、数目、大小和位置情况。 ③ 发现并发颅骨内外血肿 ④ 更容易发现颅底骨折 ⑤ 还可以发现一些平片不一定能看到的骨折间接征象。
15
骨缝分离:较少见,常发生于儿童及青年,且多于线性骨 折合并发生。
CT表现: 颅骨损伤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 直接征象:骨折线、骨缝分离 间接征象:颅内积气、窦腔积液。
16
一、直接征象 颅骨骨折:CT对骨折中较深的凹陷性骨折、粉碎性骨折及穿通性骨折
都能清楚显示,还可以较有把握地测量骨碎片的深度,即碎骨片的最 深点到颅骨内板的最小直线距离;了解碎骨片的数量、位置以及有无 异物,还可以帮助外科准确定位。半数以上的线性骨折在调解良好的 骨窗的情况下均可以显示。 骨缝分离:注意双侧对比,一般标准为颅缝双侧相差1mm以上,单侧 缝隙间距大于1-2mm。成人单侧缝隙大于1.5mm即可诊断;儿童的颅骨 骨缝较宽,但不应超过2mm。
18
颅骨骨折 双侧额骨粉碎性骨折, 可按比例尺测量出碎骨 片的深度
19
枕骨凹陷性骨折 右侧枕Hale Waihona Puke Baidu凹陷性骨折, 临近可见低密度影为伪 影,可以帮助诊断,正 常一般无此伪影。
20
成人单侧缝隙大于1.5mm即可诊断;儿童的颅骨骨缝较宽,但不应超过2mm。
21
颅骨凹陷性骨折
22
岩骨骨折 左侧岩骨骨折,部 分乳突气房密度增 高,并可见液气平 面。
栓塞等
3
颅脑损伤分类方法 1、根据发病时间分类: 原发性损伤:即损伤当时就出现,包括骨折、颅缝分离、脑挫
裂伤等 继发性损伤:是损伤后逐渐发生,如脑积水、脑肿胀、颅内血
肿、脑疝等 2、根据病期分类:急性损伤、亚急性损伤、慢性损伤 3、根据受累范围分类:单纯脑损伤、复合性脑损伤
4
4、根据部位分类: ① 头皮损伤:包括浅筋膜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骨膜下血肿 ② 颅骨损伤:骨折、颅骨缝隙分离 ③ 颅内损伤:包括脑膜损伤(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硬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