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质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概述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的,以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我国现阶段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实践基础,这两种教育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受教育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的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从教育对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的角度来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性,
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欲望需求、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铸造了个性迥异的学生。因此,教育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作为国力竞争基础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区别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之所在
二、素质教育的政策
素质教育主要是为了适应我国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行的教育改革,是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特别是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概念。它的形成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一)素质教育思想和政策的初步形成(20世纪80年代—1994年)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巨大变化,亟须具有现代化建设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向基础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1985年5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并决定在全国“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199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1994年6月,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岚清副总理指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是国家领导人首次在正式会议上明确提到“素质教育”概念。同年8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这是第一次在国家层面的正式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概念,标志着素质教育开始成为我国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的明确的指导思想。
(二)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1994—1999年)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首次对“素质教育”“素质”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素质教育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四个方面。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首次用法规政策文件的方式肯定了素质教育的政策方向。1998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务院于1999年1月正式批准实施。该行动计划提出要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使素质教育从典型示范为主转向整体推进与制度创新为主,并且要通过课程改革,评价制度改革,督导制度的完善,以及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改革。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该决定标志着素质教育经过10多年的
实践已成为国家的教育政策,成为制定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三)素质教育政策的不断改进和完善(1999~2005年)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规定:“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这是为了更好地整体推进素质教育而进行的重大教育管理制度的变革。2001年6月,教育部决定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3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表明国家素质教育政策更加关注农村,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其中突出了两个转变:一是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向农村教育工作是重中之重转变;二是由“两基”目标向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两全”目标转变。2004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再次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继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005年5月,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在新形势条件下素质教育的又一有力措施。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