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环境下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数据环境下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研究
―、研究背景与文献回顾
(一)研究背景
1、商业银行经营发展面临新形势,对价值创造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使得商业银行经营不得不更多地关注经营成本。价格的竞争,最终体现为成本承受能力的竞争,而要有效管理成本,就必须借助于管理会计实现精细化管理。二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债务风险的加速裂变、国内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和资本监管约束的强化,需要借助管理会计创新价值创造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商业银行内部管理面临新挑战,对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商业银行集团化管理、综合化经营、国际化发展,需要借助于管理会计实现机制体制的创新,全面提升全行上下管理响应能力、战略传导效率、协调联动能力。银行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要加强总行战略意图及决策部署的层层传导,消除“中梗塞”,形成公开、透明、高效的经营传导体系,实现经营任务在各级行的细化落实。二是商业银行事业部制及利润中心改革,需要借助管理会计实现各部门责任中心业绩的科学计量与精准展示,完善条块结合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确保银行经营任务的顺利完成。三是商业银行客户团队营销、产品组
合创新的业务发展趋势,需要借助于管理会计技术手段的支持,尽快解决产品、客户、员工维度业绩准确计量、系统自动生成等,并实现产品竞争力提升、客户合理定价、员工有效激励。
对此,《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全球管理会计原则》相继发布,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尽快建立与商业银行发展相适应、与业务增长相匹配、与体制机制创新相同步的管理会计体系,是迎接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应对全球经济环境变化所必须进行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
3、大数据时代为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发展带来新机遇。以数据体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和数据处理速度快(简称4V,指Volume、Variety、Value、Velocity)为特征的大数据,作为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也将管理会计带人了一个新的时代。一是大数据为全局数据、过程数据、明细数据挖掘与分析提供了便利,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传统的整体性结果类数据分析向全局、过程、明细数据精细化分析转变。二是借助非结构化大数据的可视化管理,实现从传统的结构化数据分析向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分析相结合转变,促进业务创新和利润增长。三是在目前银行业面临信贷风险不断增大、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资本市场瞬息万变的经济新常态下,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采集、存储、分析、报送及时和有效的信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需求,实现从定期报告制度
向实时监测报告制度转变。四是大数据时代为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推广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有助于管理会计部门突破传统局限,转变角色定位。从做好管理工作的角度看,管理会计部门与人员更深人地理解银行前中后台各业务流程、各经营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实现从营销、核算、到考核,再到营销的全流程闭环管理,进而在精细化管理中实现价值创造。
(二)文献回顾
1、追求效率的管理会计萌
芽阶段。管理会计萌芽于20世纪初,1911年,泰罗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随后,“预算控制'“标准成本”、“差异分析”“责任会计”等技术方法被引人到会计体系中来。1922年奎因坦斯(H.W.Quaintance)在其《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人门》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管理会计”一词。1929年学者海斯的《供经理控制用的会计》,进一步论述了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上述著作的出版,标志着管理会计初步具备了统一的理论及成本习性分析、责任会计等基本方法。这一时期管理会计是在企业战略等基本确定前提下协助解决执行过程中如何提高生产效率的问题,故该阶段管理会计也被称为追求效率的管理会计时代。
2、追求效益的管理会计阶
段。20世纪50年代,世界经济进人战后迅速发展时期。泰罗重局部、轻整体的科学管理理论受到了经济环境的挑战。1952年,伦敦的世界会计学会年会上正式通过“管理会计”这一术语,该时期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管理会计》(ManagerialAccounting,穆尔(Moore)和杰德凯(Jaedlike)合著)、《现代管理会计》(ModernManagerialAccounting,纳尔逊(Nelson)和米勒(Miller)合著),形成了以预测决策会计为主、以规划控制会计和责任会计为辅的现代管理会计体系。该时期管理会计追求的是效益,即首先把事情做对,然后把事情做好,故该阶段管理会计也被称为追求效益的管理会计时代。
3、以作业成本法为代表方法的管理会计反思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不确定条件下经济学研究成果和统计决策理论,促使管理会计学研究者对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管理会计进行反思,进而逐步将行为科学、代理人学说和信息统计学引人管理会计的研究,使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进一步得到拓宽。1987年卡普兰与约翰逊出版了专著《相关性消失:管理会计的兴衰》,认为应改变管理会计从属于财务报告而与规划和控制不再相关的现状,提出应有一个全新的思路来研究成本,即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ABC)。该套新型成本核算方法认为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资源指的
是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所有间接制造费用,想正确分配间接费用给各产品,就要根据作业库的不同性质找到不同类型的成本动因(CostDrivers)。
ABC作业成本法并没有试图减少企业总的间接费用,其初始目的是为了尽可能使间接费用的分配精准化,因此它更多地强调了间接费用发生的各种动因,即哪些作业在消耗资源(间接费用)。作业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分析作业的构成及合理性就决定了资源的耗费是否存在着不经济的现象。因此检查作业库中的每道工序,如何减少资源的无效利用成为企业降低成本的一种新的管理手段。这使得作业成本计算超越了成本计算本身,从而上升为以价值链分析为基础的、服务于企业战略需要的作业管理(Activity-BasedManagement,ABM)。从ABM管理理念来说,尽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增值的作业就意味着消除浪费,意味着成本的降低和供应链时间的缩短,而以最短的时间来响应客户的要求是当今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法宝之一。从这点来讲,ABM 已经远远超越了将成本计算的更加精准的范畴。
4、以平衡计分法为代表方法的管理会计主题转变过渡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三个领域:管理会计在组织变化中的地位与作用、管理会计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共生互动性、管理会计在决策支持系统的作用(Atkinson,etc,1997)c1992年,卡普兰在《哈佛商业评论》与戴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