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七会议旧址
八七会议的历史意义
• 八七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是一个转折 点。它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 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 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由大革命失败 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三湾改编
•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独立掌握 军队和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于是组 织了全国范围的百余次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标志 着人民军队的诞生,也标志着党对军队领导的开 始。党指挥枪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 原则的形象表述。党指挥枪的原则,是人民军队 建设的根本原则,是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 产党人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确立和逐步完善起来 的。1927年9月,秋收起义部队在三湾改编时, 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对实 现党对军队的领导,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基础,开 创了党指挥枪的历史性探索
从1930年底到1931年9月,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工农红 军粉碎了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二、三次反 革命“围剿”。在此期间,其他革命根据地也取得了反 “围剿”的胜利。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央 工农民主政府。同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 义侵占中国东北,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武装抗日, 并领导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游击战争。 而蒋介石却坚持对日本侵略者采取不抵抗的卖国政 策,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口号,继续进行反人 民的内战,并于1932年6月和1933年10月,发动了对革 命根据地的第四、五次“围剿”。
第一次反“围剿”
蒋介石调集兵力实施"围剿“
红军提出诱敌深入方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红军主动退却, 国民党军一再扑空。 红军适时反攻, 打破"围剿
第二次反“围剿”
蒋介石以20万人的兵力, 采取稳打稳扎、步步为营 中共集中兵力实行运动战 红军抓住战机,首战富 田告捷,接着向东横扫 共歼国民党军3万余人 挫败了第二次“围剿”
第三次反“围剿”
蒋介石在二剿”失败后 , 调集约三十万人的兵力 发动第三次“围剿 。 中共诱敌深入 集中兵力各个歼敌, 打破敌人的“围剿”
第四次反“围剿”
这次“围剿”,敌人采取 的战略是逐次转移重点 实行各个击破 。 本次共歼敌近三个师 基本上打破了敌人 的第四次“围剿”。
第五次反“围剿”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
剿”
由于中共中央实行错误 军事战略和作战原则, 使这次反“围剿”作战 始终
处于被动,以致红军遭到 严重削弱、中央苏区大部 丧失的情况下,被迫进行
伟大的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 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 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同年 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 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 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 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同 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 利会合,结束了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 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 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
土地革命战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the Second Chinese Revolutionary Civil War) 又称“十年内战”或“土地革命战 争”, 是指1927至1937年中国 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国内 革命战争。
战争背景
• “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建 立了国民政府。 • 不久,国民政府举行“北伐”,占领北京,奉系 军阀张作霖退到关外。张学良“东北易帜”,服 从国民政府。这样,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但国民党新军阀间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灾难。 在国民政府统治下,四大家族凭借国家政权,迅 速聚敛巨额财富,成为中国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 代表。
红军的长征
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
陕北革命根据地 胜利会师 (甘肃会宁) (1936.10) (吴起镇)
(1935.10)
爬雪山、 过草地 飞夺 强渡 大渡河 巧渡
泸定桥
四渡
赤水 强渡
遵义会议
(1935.1) 中央革命根据地 放弃去湘西 渡过 ( 瑞金) (1934.10)
金沙江
乌江
改道贵州
湘江
遵义会议——长征长征史上的丰碑
长征会师,是各地红军从
分 散的各个根据地出发,边走、边打、 边做群众工作,为着共同的目标, 向着一个方向,像很多支流流入江 河那样汇合在一起。这样的会师, 是战略力量的聚合和集中。战略的 奥妙在于集中,集中了战略力量就 有实施战略作战的主动权。 中国的革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 时期
尾声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民族危机日益严 重,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 共同抗日。 12月,党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2月9日爆发了北平(今北京) 学生爱国运动,迅速得到全国人民的响应,形成 了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1936年12月 发生了西安事变,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 共抗日的条件。1937年7月芦沟桥事变爆发后,全 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国共两党重新合作, 开始了伟大的抗日战争。
长征的意义
• 一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 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 二 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克服雪 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最后 到达陕北不足三万人。但这是经过千锤百炼保存 下来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它们构成了以 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 • 三 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 主张,广泛的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结束了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 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 的领导地位。在党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 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 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它 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 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 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 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把党的路线转变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因 而在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革 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伟大转折点。
南昌起义
•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的第一枪, 是中国共产党首次独立地领导 战争和创立军队,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反对 国民政府的开始。
各地起义
1
八七会议
• 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 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 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 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 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 口召开的紧急会议。 • 为了总结大革命失败 的经验教训,纠正陈独秀 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 定共产党在新时期的斗争 方针和任务
井冈山会师和新四军成立
• 井冈山会师和红四军的成立,“两支铁流汇合到了一起, 从此形成红军主力,使我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大旗举得更 高更牢”(栗裕:《激流归大海》),它不仅是中国工农 红军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 的一件大事。它不仅大大增强了井冈山的武装力量和有力 地推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而且对推动红军队伍 的建设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对以后建立和扩大农村 革命根据地,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推动全国 革命事业的发展”(栗裕:《激流归大海》),都具有十 分重大的意义。井冈山会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史上 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井冈山会师的重要意义
• 井冈山会师极大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 的嚣张气焰,保存了一大批坚定的红军政 治干部和军事干部,聚集了湘赣边界武装 力量的精华,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 武装力量,坚定了边界党和群众建立和发 展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信心和决心,在中 国革命史上具有极其深远的伟大意义。
历次“反围剿”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