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征战诗总结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2:)这(2_)首_刻_诗_画_刻_了_画一__了个_怎_饱_样_受_的_戍_边边__将之__形苦_象_、_?_思_寄_乡_寓之__了愁_诗_的_人_边_怎_将_样形__的象__感。_情_表?现请了简对要战分争析。 ___给__边__塞__将__士_带__来__的__苦__难__的_同__情__和__对__从_古__至__今__延__绵_不__断__的__战_ 争的厌倦, ______寄____寓____了____诗____人__渴____望____和____平____的____美__好____愿____望____。____(意____思____对____即__可____)________________
· 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 盛唐
•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 ;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 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第二,要立足于整体,有侧重地分析其技法。 边塞征战诗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征战场面 的描写,日常生活的撷取。其侧重点又有不同, 有的侧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的着力于意境 的营造,有的立足于情感的抒发。
(1)侧重于表现人物形象的,常用侧面烘托、 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2)着力于意境营造的,常用景物烘托、虚 实结合等手法。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 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
(4)征人思乡的情愁。描写征人思乡,或表现边塞将士久戍
思乡的精神痛苦,揭示爱国与思乡的矛盾;或极写边地环境的
恶劣与从军生活的艰苦,表现将士无法排遣的思乡深情;或写
戍边生活的单调无聊,表达渴望归家的期望等等。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答案】这首诗表现了将士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 这首律诗直接落笔在边塞前线,通过描写边塞的景色, 将士们的生活,表现了边塞苦寒的环境,后两句表现 将士高昂的激情杀敌报国的决心,也表现了作者对戍 边战士的赞扬。
•
塞下曲 王昌龄
•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上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①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②,皆向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③好。 注:①萧关:古关塞名。②幽并客: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 ③紫骝:骏马名。 诗中作者写了两种人,分别表示“褒”与“贬”的不同态 度。从诗中找出这种人,并简要分析诗人对他们的态度。
宋代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 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 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题材特征]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边塞征 战诗到唐代进入黄金时代,并形成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 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另外王维、李白、杜甫等也写过大量的 边塞诗。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析】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 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 “一夜”和 “尽望”则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 (5)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或 表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呼吁朝廷停止 穷兵黩武的政策;或极写战事之惨烈,控诉边将的 无能、朝廷的用人不当;或揭示军中的不公与腐败 ,谴责边将的骄奢、朝廷的昏聩;或讽刺帝王的好 大喜功,引发对战争的思考。如
[注] 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答:____(_1_)特__点__:__自_然__环__境__险__恶_;__军__情__紧__急__。_________ ____作_用__:__营__造__了_肃__杀__的__氛__围__,_渲__染__了__边__塞_紧__张__的__战__争_气__氛__,为边将的出场勾勒 ____背_景__。__(_答_“_是__为__边__将__出_场__作__铺__垫__”_也_可__)______________
[内容情感] 边塞征战诗表达的主要思想情感: (1)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或表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 书生”的从军热情;或抒写将军出塞,驰骋疆场的丰功伟绩;或讴歌功业 理想,不惜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这类思想情感主要表现在初唐时期。 (2)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或描写战争的激烈,表现将士 勇敢顽强的英雄气魄;或描写豪迈从征,表现将士视死如归的勇气与大 无畏的精神;或描写边塞环境的恶劣,表现将士不畏艰险的牺牲精神。
• 范仲淹 《 渔家傲 秋思》
•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 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
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6)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 喜悦和赞颂之情。
[常用技法]第一,要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如修辞方 面的,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答案】诗中写了“幽并客”和“游侠儿”两种人 。诗人对前者的慷慨豪迈、保卫祖国的精神持赞扬 态度;而对后者只是停留在向人夸耀骏马。而并没 有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特批评态度。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分析这首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问:①景物烘托,这首诗通过对塞外恶劣环境和昔日战争 遗迹的描绘,渲染了凄冷、荒凉的气氛,表达诗人对征人的 同情。 ②对比,通过昔日“长城战”高昂的士气与眼前白骨 遍野的残象形成的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 下 曲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 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 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 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 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保家卫国一种建功立业的理想。
(3)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如大漠戈壁、玉塞萧关、 冰川雪峰、火山热海等,这些边塞风景,常常充满一种昂扬 雄壮的情感基调。
(1)夸张。例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环 境的艰苦、天气的恶劣,从而反衬出将士的不畏艰难和高昂的 爱国热情。
(2)对比。例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 人帐下犹歌舞。”将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进行对比,隐约 地么表达效果?
• 2、这是一首边塞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首诗中诗 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
1、“黯黯”首先指天色的黯淡,描绘了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 “黯黯”也指征人心情的黯淡,表达了厌战的情绪。
2、第一问: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 中蕴含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及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3)互文。例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 里长征人未还。”“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 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
(4)用典。如李益的《塞下曲》:“伏波唯愿 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 留一箭定天山。”其中,第一句用马援屡立战功, 被封为伏波将军的故事;第二句用班超投笔从戎, 封定远侯的故事;第三句引用古代晋人与姜戎败 秦的故事;第四句引用唐初薛仁贵西征突厥的故 事。全诗用典,讴歌了将士们激昂慷慨、视死如 归、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 精神。
其主要标志有: (1)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2)诗中意象多反映边地风貌与军旅生活。 自然景观类:黄沙、白云、冰川、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 关、黄河、雨雪、风沙等。 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漠北、玉门关、黄河、沙碛、阴山、 楼兰、蓟北、西山、受降城等。 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刁斗、羌笛、胡笳、琵琶、战 马、戈矛剑戟、斧钺弓箭等。 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阳关三 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等。
· 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 盛唐
•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 ;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 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第二,要立足于整体,有侧重地分析其技法。 边塞征战诗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征战场面 的描写,日常生活的撷取。其侧重点又有不同, 有的侧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的着力于意境 的营造,有的立足于情感的抒发。
(1)侧重于表现人物形象的,常用侧面烘托、 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2)着力于意境营造的,常用景物烘托、虚 实结合等手法。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 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
(4)征人思乡的情愁。描写征人思乡,或表现边塞将士久戍
思乡的精神痛苦,揭示爱国与思乡的矛盾;或极写边地环境的
恶劣与从军生活的艰苦,表现将士无法排遣的思乡深情;或写
戍边生活的单调无聊,表达渴望归家的期望等等。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答案】这首诗表现了将士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 这首律诗直接落笔在边塞前线,通过描写边塞的景色, 将士们的生活,表现了边塞苦寒的环境,后两句表现 将士高昂的激情杀敌报国的决心,也表现了作者对戍 边战士的赞扬。
•
塞下曲 王昌龄
•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上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①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②,皆向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③好。 注:①萧关:古关塞名。②幽并客: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 ③紫骝:骏马名。 诗中作者写了两种人,分别表示“褒”与“贬”的不同态 度。从诗中找出这种人,并简要分析诗人对他们的态度。
宋代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 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 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题材特征]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边塞征 战诗到唐代进入黄金时代,并形成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 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另外王维、李白、杜甫等也写过大量的 边塞诗。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析】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 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 “一夜”和 “尽望”则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 (5)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或 表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呼吁朝廷停止 穷兵黩武的政策;或极写战事之惨烈,控诉边将的 无能、朝廷的用人不当;或揭示军中的不公与腐败 ,谴责边将的骄奢、朝廷的昏聩;或讽刺帝王的好 大喜功,引发对战争的思考。如
[注] 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答:____(_1_)特__点__:__自_然__环__境__险__恶_;__军__情__紧__急__。_________ ____作_用__:__营__造__了_肃__杀__的__氛__围__,_渲__染__了__边__塞_紧__张__的__战__争_气__氛__,为边将的出场勾勒 ____背_景__。__(_答_“_是__为__边__将__出_场__作__铺__垫__”_也_可__)______________
[内容情感] 边塞征战诗表达的主要思想情感: (1)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或表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 书生”的从军热情;或抒写将军出塞,驰骋疆场的丰功伟绩;或讴歌功业 理想,不惜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这类思想情感主要表现在初唐时期。 (2)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或描写战争的激烈,表现将士 勇敢顽强的英雄气魄;或描写豪迈从征,表现将士视死如归的勇气与大 无畏的精神;或描写边塞环境的恶劣,表现将士不畏艰险的牺牲精神。
• 范仲淹 《 渔家傲 秋思》
•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 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
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6)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 喜悦和赞颂之情。
[常用技法]第一,要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如修辞方 面的,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答案】诗中写了“幽并客”和“游侠儿”两种人 。诗人对前者的慷慨豪迈、保卫祖国的精神持赞扬 态度;而对后者只是停留在向人夸耀骏马。而并没 有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特批评态度。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分析这首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问:①景物烘托,这首诗通过对塞外恶劣环境和昔日战争 遗迹的描绘,渲染了凄冷、荒凉的气氛,表达诗人对征人的 同情。 ②对比,通过昔日“长城战”高昂的士气与眼前白骨 遍野的残象形成的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 下 曲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 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 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 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 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保家卫国一种建功立业的理想。
(3)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如大漠戈壁、玉塞萧关、 冰川雪峰、火山热海等,这些边塞风景,常常充满一种昂扬 雄壮的情感基调。
(1)夸张。例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环 境的艰苦、天气的恶劣,从而反衬出将士的不畏艰难和高昂的 爱国热情。
(2)对比。例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 人帐下犹歌舞。”将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进行对比,隐约 地么表达效果?
• 2、这是一首边塞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首诗中诗 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
1、“黯黯”首先指天色的黯淡,描绘了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 “黯黯”也指征人心情的黯淡,表达了厌战的情绪。
2、第一问: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 中蕴含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及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3)互文。例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 里长征人未还。”“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 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
(4)用典。如李益的《塞下曲》:“伏波唯愿 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 留一箭定天山。”其中,第一句用马援屡立战功, 被封为伏波将军的故事;第二句用班超投笔从戎, 封定远侯的故事;第三句引用古代晋人与姜戎败 秦的故事;第四句引用唐初薛仁贵西征突厥的故 事。全诗用典,讴歌了将士们激昂慷慨、视死如 归、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 精神。
其主要标志有: (1)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2)诗中意象多反映边地风貌与军旅生活。 自然景观类:黄沙、白云、冰川、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 关、黄河、雨雪、风沙等。 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漠北、玉门关、黄河、沙碛、阴山、 楼兰、蓟北、西山、受降城等。 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刁斗、羌笛、胡笳、琵琶、战 马、戈矛剑戟、斧钺弓箭等。 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阳关三 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