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数学课堂亲近学生,回归童年
童年是一本美好而令人向往无字之书。打开她,你将走进一个充满无限魅力的广博天地:那神奇的想象空间、另类的思维视角、忘我的游戏精神、独特的精神哲学……无不向我们昭示着她的独特性与自立性。都说,能和孩子打交道是美好和纯洁的。然而当我读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论》和《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后,作为教师的我深感一种责任、一份期待。因为我需要思考:作为童年的见证者和引路人,身为数学教育工作的我,究竟能为孩子们当下的童年生活留下些什么?
儿童不只是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他还诗意地鱼游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儿童的游戏、儿童的梦想、儿童的艺术、儿童的思想、儿童的全部生活,都是史诗,都是描绘生命历史、精神历史的诗篇。”儿童文化是诗性的、游戏的、童话的、梦想的,是好奇的,探索的,是从本能的无意识的逐步迈向意识的,是历史沉积的因而是复苏的,是转变的生长的。然而我们今天的小学数学教育,是否已经开始为孩子们打造一个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数学童年”?难道,我们的孩子们就不能拥有一片属于他们自己的数学天空。我们的数学教育,如何才能让亲近学生、回归童年!
一、选择孩子喜欢的材料作为情境,激发孩子的思维。
数学从其源头看,本应是生动活泼、富有生机的。任何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背后,总是凝结并积淀着人类漫长的数学探索进程中一个又一个坚韧的步伐、一次又一次前进的脚步。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作为儿童,他们本身又是如此生机勃勃,充满思考与想象的激情。我们的数学教育,尤其是儿童数学教育,不能只是“数学”(科学意义上的)与“教育”的简单结合,从某种意义上,它应该和童话、童谣一样,善于点燃孩子想象的火花、善于激活孩子思维的萌芽。真正适合儿童的数学,应该是一种“活的数学”,一种能从内心深处唤醒儿童沉睡的想象力和激情的数学。比如:“5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我们能不能就从人的手指入手,简单直白,但让孩子喜欢。片段:我出一只手,一共有几根手指?5*1=5,这里的5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我有两只手,一共有几根手指?5*2=10,你能解释一下算式吗?我问某某小朋友借一只手,我们现在一共有几根手指?……
二、尊重学生的“前数学经验”,有效纳入新的知识建构。
儿童都是一个独特、完整的生命个体。他们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生活阅历、文化背景,尤其是在日常生活、游戏等活动中所积淀下的“前数学经验”,使得他们每个人的数学背景都是如此丰富而独特,但它们的存在至少对我们的数学教育提出一种崭新的要求与表达方式,那就是:唯有走进儿童的数学世界,才能真正和孩子们一起并肩看风景!
走进儿童,首先就意味着一种宽容、一种理解和欣赏。当孩子与众不同的想法、思想以及思考问题的视角展现在你面前时,你是否首先能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多从孩子们的角度去换位思考,是否能排除自我经验的干扰和成人的“文化优越感”,而以一种“平等中的首席”之身份介入对问题的思考,进而与他们一起交流、沟通、协商?其次,作为教师,我们是否具有自我批判的勇气与气度。一个不善于进行自我批判和深刻反思的教师是很难真正看清孩子眼中那片美丽的风景的。当孩子们的想法与你发生冲突时,你首先考虑的是什么?是否一定改造他们的想法,还是更愿意相信他们思维的合理性,更愿意从肯定、理解、揣摩的角度去对待?事实上,这当中面对的恰恰是一种教育的抉择,而抉择的背后映射的正是为师者思想和人格的魅力。
生活本身就是开放的,我们无法预设儿童的生活,也就势必无法看透和把握每个儿童的前数学世界。比如一次在辅导优秀学生时,出现了这样一道题——有两只公鸡,母鸡的数量比公鸡多4只,1只鸡每周生3个蛋,问这些鸡每周一共能生几个蛋?其他3个孩子都做好了,就陈思哲一直在那里苦思冥想,他在想什么呢?陈思哲说:只有两只公鸡就只能有两只母鸡能够生蛋。。。。接着顾思敏大叫:鸡是卵生动物,不需要交配。孩子常常会有些怪诞的想法,它又将从何而来?是生活、是课外书籍丰富了儿童的世界,而儿童世界的丰富又拓展了我们的数学和教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的数学教育必将走向一个更为开阔的高原,数学课堂亦将走向一个更加开放、更加流动不居、更富理智挑战的崭新历程。
三、少一些打断,多一些包容,让儿童的数学在发展中成长。
童年的数学可以是直觉的、模糊的,它强调准确性和科学性,但同时也能包容错误与偏颇。它用一个宽阔的胸怀包涵着孩子们并不完整、科学、精确的数学思考,唯独怕自己的苛求磨灭了孩子们探索的激情与冲动。
不管是听课还是自己上课,我们都能听到有孩子说,五角星上共有五个角,
而且这五个角大小都一样。”记得在上城区的一次教研听课中可是很多老师为了捍卫数学学科准确和科学,总会情不自禁地去打断或者纠正。“是共有五个角吗?”其实不止有五个角,科学地讲,五角星上共有无数个角。因为,在它里面还有许多大于180度或360度的角。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他自然会知道,并不用特意去指正。
数学对于儿童来讲,它已不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的集合和化身,相反,它更像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进化、不断更新着的运动体。既是如此,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求那些刚刚接触数学的儿童,能一步到位地完成对于数学知识的精确建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拒绝数学的模糊性和直觉性?
“五角星共有五个角”,这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孩子而言,它究竟何错之有?换言之,就算是这一表述不够科学,但那只是我们从成人数学的视角所作出的判断,对于二年级的孩子,尚没有对钝角、周角等有更多的了解,作出这一判断恰恰反映了他的认识水平。对他们而言,或许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准确”。如果说这是一种对孩子的迁就,那千万别以为这样的迁就会误了我们的孩子。恰恰相反,孩子的数学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螺旋上升的渐进过程。从模糊走向清晰、从混沌走向有序理应成为儿童数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上述案例中孩子对于角的认识恰恰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其实,又何止“认识角”如此,数学教育中这样的现象无处不在。只有当我们能真正从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数学、看待数学教育、看待孩子们的数学成长,我们的数学教育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健康、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