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主义相关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可以被划分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大类。
女性主义宏观理论包括一些对世界和历史加以阐释的宏大叙事,如:
世界体系理论。这一理论原本只是将世界区分为中心地域、半边缘地域和边缘地域,分析这些地域之间的权力关系,完全忽略了女性主义的因素。但是经过女性主义的改造,增加了一些新的理论要点,其中包括不再把女性仅仅作为男性家长家庭的一个成员;不再认为家庭成员的利益总是一致的;分析女性独立的经济贡献,女性在全球经济中作为非正式劳动力、家庭工人、食品生产者的角色。
马克思主义的妇女理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妇女社会地位的演变、妇女的社会作用、妇女的社会权利和妇女争取解放的途径等基本问题作出科学分析和概括。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主要内容包括:(1)妇女压迫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现象。
(2)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妇女压迫是阶级压迫的特殊形式,妇女解放必须伴随全体被压迫阶级的解放而实现。(3)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归根结底是由其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4)妇女解放长期的历史过程,不仅受生产关系制约,也受生产力水平制约;不仅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影响,也受精神文明程度的影响。(5)妇女在推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中有伟大作用;在人类自身生产中,妇女更具有特殊的价值,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因此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女性主义的微观理论,主要有:
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社会性别(Gender)这一概念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中,是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社会性别常常在社会制度(如文化、资源方面、经济体制等)以及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得以传递、巩固。社会性别理论是女权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对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它标志着西方女性主义学者的理论自觉。社会性别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传入中国。
社会性别理论的主要内容:(1)社会文化因素是性别不平等产生的根源。性别可以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社会性别理论指出,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言的一个范畴。生理性别是由人的生物特征所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
性别是由特定的社会文化所建构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是通过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影响所形成的男女两性在性别角色和行为等方面的差别,它是后天习得的,是社会文化影响的结果。社会文化因素是性别不平等产生的根源。社会性别理论强调两性的社会文化差异,强调社会与文化赋予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不同意义,女性所扮演的性别角色并非由生理因素决定,而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女性的弱势地位不是由生理差异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建构出来的。社会和文化对有关男女的角色分工和行为方式都有着不同期待和规范,赋予男性和女性不同的气质特征。两性的社会角色及所处的社会地位都是由社会文化所造就的。(2)社会性别的差异可以改变。所谓性别角色,是指社会所赋予某一性别的一套稳定的心理行为模式。性别角色是社会赋予女人或男人的不同的行为期望与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与作为女性或男性相关联的社会角色。无论什么社会中的性别角色,即社会文化意义上的“女人”或“男人”,都是在社会文化中被塑造而成的,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可以在社会文化的变化中加以改变。它强调女性的主体地位,主张通过人的主体性的活动,改变传统观念,实现性别平等和发展。它主张关注和尊重女性群体的主体意识和价值,把女性作为发展的主体,赋权于女性,女性的利益和需求应当得到重视和满足。(3))社会性别是一种权力关系。社会性别所指的不是孤立的男性或女性,而是男子和女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男子和女子之间权力关系的反映。而这种权力关系直接体现为男子的统治与支配地位,妇女的被统治与被支配地位;男子的主体地位,妇女的客体地位。因此,社会性别也是一种社会分层机制,与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一致,男子和“属于”男子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被划到二元对立模式中具有较高价值的一方;妇女和“属于”妇女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则被划到二元对立模式中具有较小价值的一方,后者受前者的统治和支配。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男女两性的地位被建构为不平等的———时而表现为有形的性别不平等,时而表现为无形的性别不平等。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男子对女子的统治与支配。
女性主义公民资格理论:女性主义第三次浪潮期间,关于公民资格理论的讨论成为焦点。相关作品有:鲁思·利斯特的《公民资格:女性主义的观点》,瑞恩·沃特的《女性主义与公民资格》,吉塞拉·博克与苏珊·詹姆士主编的《超越平等和差异:公民资格,女性政治和女性的主体性》等。西方女性主义对公民
资格的理论建构起于差异与平等问题以及身份和主体性的讨论。这一讨论源于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对女性主义的挑战。在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那里,人的主体性(或身份)消解了,它们质疑普遍的、统一的“妇女”的存在。由此引出的问题是:如果妇女不再具有普遍意义,如何能提出妇女的政治主张因此,如何找到一个跨文化差异存在的身份,成为女性主义争论的焦点,建立一种变动的、多元的身份成为女性主义的目标。在一定意义上,公民资格的理论建构可以看作是身份争论的进一步展开。今天的女性主义试图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公民资格。公民资格指“国家与个体公民之间以及公民之间的政治关系,还有由此关系而产生的权利、义务、行动、价值和观念”;女性主义公民理论在六个方面强调女性的地位和需求:自由,权利,社会平等,政治自主性,政治表现,政治判断。简而言之,公民资格理论包含两层含义:首先,它是一种身份,它承载了一系列的权利,包括社会和再生产的权利;其次,它是一种实践,包括广泛的政治(包括女性更倾向于参加的非正式的政治)参与。
女性主义公民理论认为,“对女性以及她们利益多元性友好的政策必须建立在女性经验以及公民资格的观念和实践的转变上,以适应女性经验的多样性,而不是仅仅让女性去适应被传统否认的公民资格的实践。”它的目标是建立一种兼顾“差异的普遍主义”的制度,以赋予两性平等的多样的地位。换句话说,女性主义公民理论所强调的是在对传统公民资格(女性缺席)的批判当中,建立一个中立的没有任何歧视(包括性别歧视)的多元意义的公民以及公民资格概念,在此基础上建构一种包容不同身份差异(包括性别差异)的公民制度。
存在主义女权理论:该理论采用存在主义的本体论和伦理学语言,认为男性将自身命名为“自我”,将女性定义为“他者”。这样,女星就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成为了男性支配的附属品。而实际上,按照存在主义的观点,人的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是一样的。男性没有权利将女性变成“他者”,女性也不应该放弃自己自由选择的权利。女性要争取自身解放,就要彻底铲除男性支配女性的欲望,该理论提出女性可以通过以下几种策略摆脱男性的控制:一是参与工作,二是追求知识的精神活动,三是拒绝女性被他者化,四是拒绝用占统治地位群体的眼光来认同自己。人是自己自由选择的结果。女人要把自己造就成什么样的人完全取决于自己。女人不能出让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