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对比
文章结构
一、概述
二、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对比
(一)政治政策对比
1、概述
2、政策变化
(1)、1931-1937
(2)、1938-1943
(3)、1944-4945
3、总结
(二)军事斗争对比
1、概述
2、正面战场重大战役战报表
3、总结
(三)外交策略对比
1、概述
2、国民党外交政策
3、共产党外事政策
4、总结
(四)经济建设对比
1、国民党经济政策及作用
2、共产党经济政策
三、总结
四、参考文献
正文
一、概述
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使中国人民陷入了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在这生死存亡之际,英勇的中国人民毅然奋起,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在14年抗日战争里,我国军民总共伤亡3500万人,经济损失高达5600万美元,为赢得战争的胜利,中华民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面对强敌侵略,积贫积弱的中国能够赢得战争的最终胜利,其主要原因在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党、国民政府及其下辖武装力量,为抗击外敌侵略,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由于,其阶级局限性,使其不能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流砥柱,领导全国抗战,并犯下一系列不利于团结抗战的错误。
二、国共两党在抗战过程中的对比
(一)政治政策
1、概述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侵占东三省,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呼声,中国政治的主题转向抗日救亡。
从1931年开始,随着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共两党从对峙到合作,团结抗日,一致对外。
然而由于战争进入僵持阶段,国民党的政策发生转变,妥协投降倾向显露,采取了一系列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不利于抗战的行动。
与之相反,中国共产党适应民族矛盾的变化,坚持抗战,并努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政策变化
(1)1931-1937 对内到对外的转变
“九一八”事变前,国民政府以建立专制独裁统治为第一要务,事变后,随着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兴起,迫于舆论压力,国民政府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推行亲日政策,镇压群众性救亡运动,并开始着手准备对日战争。
此时的共产党受“左”倾错误思想影响,然把国内阶级斗争作为主要矛盾,同样背离了抗日救亡这一时代主题。
在国共两党对峙时期,1935年华北事变使抗日救亡运动再次兴起并达到高潮。
中共率先改变政治路线,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民主抗战。
而国民政府一方面与中共进行谈判,另一方面继续推行“剿共”政策。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中共及国民党左派从中斡旋,促使事变和平解决,并最终达到“逼蒋抗日”的目的,促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成为领导中国全民抗战的首脑,国民党政府军队也是此时抗日的主力军。
(2)、1938-1943年全面抗战与片面抗战、积极抗战与消极抗战。
1938年3月国民政府始实行总裁制,完成对党政军的控制,颁布《抗日建国纲领》,推行依靠政府抗战的片面路线,缺乏与各抗日党派合作、推行民主政治的诚意。
同时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将民主与抗日相结合,主张全面民族族抗战路线。
1938年底,武汉失守以后,战争进入僵持状态,国民党集团虽然继续抗战,但是表现出很大的动摇,随着日本政治诱降,国民政府反共投降倾向日益滋长。
1939年1月21日至1月30日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五届五中全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抗战和反共。
这次会议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
在此方针下,国民党连续发动三次反共高潮。
中共针对国民党的反动政策,以前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口号,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维持国共合作,并对三次反共高潮进行了有理、有节的斗争,巩固且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0年中共发动百团大战,这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对坚持抗战、遏制当时国民党妥协投降暗流、争取时局好转起了积极作用,进一步鼓舞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1943年下,由于国民党消极抗战,导致国军在豫湘桂战役大溃败。
(3)、1943-1945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1943年,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性日益突,英美等盟国开始积极支持中国抗战,国民党一改僵持阶段以来消极抗日的状态。
1944年,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及敌后战场同时发动战略反攻。
3、总结
在抗日战争中,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线政策,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国民党推行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同时不放弃不切实际的妥协谈判,并且始终没有投降。
1、概述
在十四年抗战中,中国战场共歼敌150多万。
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作战共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大小战斗38931次,伤亡官兵300余万,校尉级以上军官阵亡17000余名,其中包括152将军(团级以下追晋少将军衔者未统计在内)【1】。
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初期以下辖两个军(八路军、新四军)约2万人于敌后战场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与敌人斗争并不断发展壮大,抗战期间共歼灭日伪军共150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阵亡军官158名(其中八路军114名、1名被国民党杀害,新四军44名、9名被国民党杀害),其中包括时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及彭雪枫将军。
2.、正面战场重要战役战报表
3、总结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注释:
【1】国民政府军队牺牲将领名单
(团级以下追晋少将军衔者未统计在内,按牺牲时间) 佟麟阁赵登禹张本禹黄梅兴蔡炳炎尉迟凤岗
梁鉴唐姜玉贞杨杰庞太峰郝梦玲刘家麟
郑廷珍庞汉祯秦霖朱耀华宫惠民吴桐岗
刘启文吴克仁邓玉琢朱之荣李伯蛟吴继光
夏国璋吴国璋饶国华路景荣曾庆敏万全策
肖山令罗策群李兰池司徒非蓝运东姚中英
朱赤高致嵩易安华华品章黄继福刘国用
雷震赵锡章刘振东范廷兰王铭章赵渭滨
邹幕陶谢升标刘桂五陈钟书扈先梅周元
朱家麟李必蕃黄启东邓佐虞马骥德彭璋
杨炼煊马威龙方叔洪邱铁生陈德懿梅一平
范荩周卓然王桢祥雷忠钟芳峻张镜远
汪成均冯安邦朱炎晖范筑先徐积璋郁仁治
林英灿张諝行李国良王禹九龚选登陈安宝
唐聚五马秉忠马玉仁丁炳权郑作民袁聘之
钟毅张自忠张敬戴民权朱鸿勋陈师洛
蒋志英王竣梁希贤陈文杞梁淮源寸性奇
陈忠柱金崇印石作衡朱实夫赖传湘李翰卿
武士敏朱世勤郭子斌刘兴南杨振勋戴安澜
胡义宾王凤山张庆澍黄光炎周复张少舫
王立业高道先李竹林姜春炎陶绍唐陈飞龙
李忍涛许国璋彭士量孙明瑾柴意欣纪乃武
黄德兴吕公良黄永淮卢广伟李家钰周鼎铭
陈绍唐徐亚杰吕继周王剑岳余子午王本甲
胡厚基阚维雍陈继恒吕旃蒙史蔚馥洪行
齐学启张治平
【2】、笔者未查找到可靠数字
【3】、同上
【4】、同上
1、概述
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面对法西斯势力的疯狂扩张,英法美等大国采取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1】,苏联也在努力寻求自保,为维护自身利益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采取了姑息纵容态度,使得面临法西斯日本侵略的中国在抗争中举步维艰。
面对严峻的国际环境,国共两党并没有放弃外交上的努力,而是依据列强在中国的利益和矛盾,展开了积极的外交策略,为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而进行积极的外交努力。
2、国民党外交方针
国民党、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主要依赖国际势力调停中日战争,在战争白热化后,又主要谋求依赖国际势力援助来赢取战争胜利。
其在外交方面政策为如下几个方面:
(1)、与日方交涉寻求和平解决。
国民政府在对日抵抗的同时,并未放弃与日本交涉的企图,一直断断续续地与日本进行交涉,寻求和平解决。
(2)、求助英美列强调停中日战争。
力求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敦促列强出面讲话,请求英美调解,借列强之力迫使日本停止军事进攻,同时争取列强在物质上的支援。
(3)、中立德国是在对华问题保持中立。
抗日战争之前,魏玛共和国【2】治下的德国就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法西斯政党执政后,法西斯德国继承了魏玛共和国时期两国友好往来,建立了极为密切的关系。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作为日本盟友的德国并没有伙同日本共同侵略中国,而是在对华问题上保持了中立。
(4)、联合苏联争取军援。
抗战前期,国民政府推行着依靠英美解决中日问题的外交方针,但是并没有取得显著地成效。
国民政府开始实施了联苏抗日的政策,一方面接受苏联物资援助,另一方面争取苏联出兵中国对日作战。
3、共产党对外方针
与国民党依赖于外国势力相反,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坚力量。
在对外方面,中国共产党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
(1)、制定并落实了“以自力更生为主,同时不放弃一切可能争取的外援”,击败侵略者保卫中华民族和世界和平的方针。
(2)、在坚决抗日的同时,积极展开外事工作,争取世界人民的同情与支援。
(3)、以各种方式及时发表对重大外交事件的主张。
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外交方针贯彻了坚持抗日的政策,体现了共产党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与信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国民党内妥协、投降的倾向。
但是,由于国民政府是当时国际承认的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并且国民党领导层坚持推行妥协投降和依赖英美的外交,鉴于中共当时所处的地位,致使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政策在很多情况下未能贯彻。
注释:
【1】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权益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推行这一政策的主要是英法等国
中立政策,指一些国家为维护自身利益,在对外关系中采取不参加处于对立状态的任一国家或国家集团(军事集团),不与任何国家为敌,也不与任何国家结盟的外交政策。
它相当于绥靖政策,推行这一政策的主要是美国。
【2】魏玛共和国,1919-1933年统治德国的共和制政体,因其宪法(一般称《魏玛宪法》)在魏玛通过而得名。
(四)、经济政策
1、国民党经济政策及作用
(1)、“抗战与建国并重”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提出“抗战与建国并重”,在抵御侵略的同时,将经济中心转系到内地,调整整个经济布局,不仅开发了内陆地区,更奠定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最终赢得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2)、经济建设
面对抗战后国内物资贫乏、物价上涨的局面,国民政府实行一系列经济政策来支持战争。
实行低息贷款政策,大量投资国家建设,使生产持续发展。
对农业进行积极贷款,兴办水利、灌溉、开垦等工程,扩大耕地面积,维持了抗战的基础。
在金融方面,集中法币发行权于中央银行,解决了币制改革以来的悬案。
(3)政策作用
这些从抗战角度看,重庆政府的经济政策是成功的。
但国家财富的积累建立在对社会财富的掠夺基础之上,如发行公债、通货膨胀等。
再加上国民政府政治上日益腐化,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
国民政府政府在抗战期间尽管成功地确立了持久抗战的经济体制,却造成了民众政策的失败,削弱了自己的社会基础。
3、中国共产党经济政策
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处于敌人的包围之中,面对严重困难时期,中共中央制定了各项政策和措施,进行根据地建设,主要是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减租减息、精兵简政和三三制政权建设。
这一系列措施使中共思想组织上、经济发展上、政权建设上不断进步发展上为保证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总结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于中华民族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努力下,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从1840年开始,中共人民经过上百年的艰苦斗争,实现了民族独立,在新的和平年代里,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崛起,离不开中华儿女应该努力为民族发展史续写新的光辉篇章。
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国共两党能够合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最终力挽狂澜、保卫民族独立于国家完整,这对于解决现时中华民族面对的各种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上个世纪中,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我们都应该明白和平的可贵。
在新的和平年代里,世界各国在谋求自身的发展的同时,应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和平与发展成为了当今时代的主题。
四、参考文献
1、《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
2、温贤美《抗战时期的国共关系》,北京出版社,1997年。
3、柳建伟《红太阳,白太阳:第二次国共合作启示录》,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5。
4、唐培吉《两次国共合作史稿》,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5、孙继业、孙志华《正面战场大会战——国民党军队抗战实录》,团结出版社。
6、胡锦涛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
7、章百家《中国为抗日寻求外国军事援助与合作的经历》
8、顾维钧回忆录第三分册
9、《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一版。
10、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社会经济出版社,1991年。
08税务王鹏皓2008311161 李亚峰2008311177 范博2008311163 郭一龙2008311154
2010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