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对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对比

文章结构

一、概述

二、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对比

(一)政治政策对比

1、概述

2、政策变化

(1)、1931-1937

(2)、1938-1943

(3)、1944-4945

3、总结

(二)军事斗争对比

1、概述

2、正面战场重大战役战报表

3、总结

(三)外交策略对比

1、概述

2、国民党外交政策

3、共产党外事政策

4、总结

(四)经济建设对比

1、国民党经济政策及作用

2、共产党经济政策

三、总结

四、参考文献

正文

一、概述

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使中国人民陷入了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在这生死存亡之际,英勇的中国人民毅然奋起,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在14年抗日战争里,我国军民总共伤亡3500万人,经济损失高达5600万美元,为赢得战争的胜利,中华民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面对强敌侵略,积贫积弱的中国能够赢得战争的最终胜利,其主要原因在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党、国民政府及其下辖武装力量,为抗击外敌侵略,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其阶级局限性,使其不能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流砥柱,领导全国抗战,并犯下一系列不利于团结抗战的错误。

二、国共两党在抗战过程中的对比

(一)政治政策

1、概述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侵占东三省,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呼声,中国政治的主题转向抗日救亡。从1931年开始,随着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共两党从对峙到合作,团结抗日,一致对外。然而由于战争进入僵持阶段,国民党的政策发生转变,妥协投降倾向显露,采取了一系列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不利于抗战的行动。与之相反,中国共产党适应民族矛盾的变化,坚持抗战,并努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政策变化

(1)1931-1937 对内到对外的转变

“九一八”事变前,国民政府以建立专制独裁统治为第一要务,事变后,随着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兴起,迫于舆论压力,国民政府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推行亲日政策,镇压群众性救亡运动,并开始着手准备对日战争。此时的共产党受“左”倾错误思想影响,然把国内阶级斗争作为主要矛盾,同样背离了抗日救亡这一时代主题。

在国共两党对峙时期,1935年华北事变使抗日救亡运动再次兴起并达到高潮。中共率先改变政治路线,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民主抗战。而国民政府一方面与中共进行谈判,另一方面继续推行“剿共”政策。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中共及国民党左派从中斡旋,促使事变和平解决,并最终达到“逼蒋抗日”的目的,促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成为领导中国全民抗战的首脑,国民党政府军队也是此时抗日的主力军。

(2)、1938-1943年全面抗战与片面抗战、积极抗战与消极抗战。

1938年3月国民政府始实行总裁制,完成对党政军的控制,颁布《抗日建国纲领》,推行依靠政府抗战的片面路线,缺乏与各抗日党派合作、推行民主政治的诚意。同时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将民主与抗日相结合,主张全面民族族抗战路线。

1938年底,武汉失守以后,战争进入僵持状态,国民党集团虽然继续抗战,但是表现出很大的动摇,随着日本政治诱降,国民政府反共投降倾向日益滋长。

1939年1月21日至1月30日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五届五中全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抗战和反共。这次会议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在此方针下,国民党连续发动三次反共高潮。中共针对国民党的反动政策,以前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口号,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维持国共合作,并对三次反共高潮进行了有理、有节的斗争,巩固且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0年中共发动百团大战,这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对坚持抗战、遏制当时国民党妥协投降暗流、争取时局好转起了积极作用,进一步鼓舞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1943年下,由于国民党消极抗战,导致国军在豫湘桂战役大溃败。

(3)、1943-1945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1943年,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性日益突,英美等盟国开始积极支持中国抗战,国民党一改僵持阶段以来消极抗日的状态。1944年,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及敌后战场同时发动战略反攻。

3、总结

在抗日战争中,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线政策,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国民党推行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同时不放弃不切实际的妥协谈判,并且始终没有投降。

1、概述

在十四年抗战中,中国战场共歼敌150多万。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作战共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大小战斗38931次,伤亡官兵300余万,校尉级以上军官阵亡17000余名,其中包括152将军(团级以下追晋少将军衔者未统计在内)【1】。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初期以下辖两个军(八路军、新四军)约2万人于敌后战场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与敌人斗争并不断发展壮大,抗战期间共歼灭日伪军共150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阵亡军官158名(其中八路军114名、1名被国民党杀害,新四军44名、9名被国民党杀害),其中包括时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及彭雪枫将军。

2.、正面战场重要战役战报表

3、总结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注释:

【1】国民政府军队牺牲将领名单

(团级以下追晋少将军衔者未统计在内,按牺牲时间) 佟麟阁赵登禹张本禹黄梅兴蔡炳炎尉迟凤岗

梁鉴唐姜玉贞杨杰庞太峰郝梦玲刘家麟

郑廷珍庞汉祯秦霖朱耀华宫惠民吴桐岗

刘启文吴克仁邓玉琢朱之荣李伯蛟吴继光

夏国璋吴国璋饶国华路景荣曾庆敏万全策

肖山令罗策群李兰池司徒非蓝运东姚中英

朱赤高致嵩易安华华品章黄继福刘国用

雷震赵锡章刘振东范廷兰王铭章赵渭滨

邹幕陶谢升标刘桂五陈钟书扈先梅周元

朱家麟李必蕃黄启东邓佐虞马骥德彭璋

杨炼煊马威龙方叔洪邱铁生陈德懿梅一平

范荩周卓然王桢祥雷忠钟芳峻张镜远

汪成均冯安邦朱炎晖范筑先徐积璋郁仁治

林英灿张諝行李国良王禹九龚选登陈安宝

唐聚五马秉忠马玉仁丁炳权郑作民袁聘之

钟毅张自忠张敬戴民权朱鸿勋陈师洛

蒋志英王竣梁希贤陈文杞梁淮源寸性奇

陈忠柱金崇印石作衡朱实夫赖传湘李翰卿

武士敏朱世勤郭子斌刘兴南杨振勋戴安澜

胡义宾王凤山张庆澍黄光炎周复张少舫

王立业高道先李竹林姜春炎陶绍唐陈飞龙

李忍涛许国璋彭士量孙明瑾柴意欣纪乃武

黄德兴吕公良黄永淮卢广伟李家钰周鼎铭

陈绍唐徐亚杰吕继周王剑岳余子午王本甲

胡厚基阚维雍陈继恒吕旃蒙史蔚馥洪行

齐学启张治平

【2】、笔者未查找到可靠数字

【3】、同上

【4】、同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