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_2017学年高中数学第2章概率章末高效整合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 中至少有一个发生的事件为 A∪B; A、B 都发生的事件为 AB; A、B 都不发生的事件为 A B ; A、B 恰有一个发生的事件为 A B ∪ A B. AB 中至多有一个发生的事件为 A B ∪ A B∪ A B .
它们之间的概率关系如下表所示
A、B 互斥
A、B 相互独立
P(A∪B)
热点考点例析
条件概率的求法
主要方法:
(1)利用条件概率:P(B|A)=
PAB PA .
(2)针对古典概型,缩减基本事件总数
P(B|A)= nnAAB.
坛子里放着7个相同大小、相同 形状的鸭蛋,其中有4个是绿皮的,3个是白皮的.如果不放回 地依次拿出2个鸭蛋,求:
(1)第1次拿出绿皮鸭蛋的概率; (2)第1次和第2次都拿到绿皮鸭蛋的概率; (3)在第1次拿出绿皮鸭蛋的条件下,第2次拿出绿皮鸭蛋的 概率.
2.二项分布 在n次相互独立的试验中,每次试验“成功”的概率均为 p,“失败”的概率均为1-p.用X表示这n次试验中成功的次数 则P(X=k)=Cpk(1-p)n-k(k=0,1,2,…n). X服从二项分布. 3.超几何分布与二项分布是高考重点内容之一,要分清 两种分布模型,特别是超几何分布中要弄清N、M、n、k的取 值.
解析: 设“第 1 次拿出绿皮鸭蛋”为事件 A,“第 2 次
拿出绿皮鸭蛋”为事件 B,则“第 1 次和第 2 次都拿出绿皮鸭
蛋”为事件 AB.
(1)从 7 个鸭蛋中不放因地依次拿出 2 个的事件数为
n(Ω)=A27=42. 根据分步乘法计数原理,n(A)=A14×A16=24.
于是 P(A)= nnΩA= 2442= 47.
PAB PA .
(源自文库)借助古典概型公式 P(B|A)=
nAB nA .
4.概率问题常常与排列组合相结合,求事件概率的关键是
将事件分解成若干个子事件,然后利用概率加法(互斥事件求
和)、乘法(独立事件同时发生)、除法(条件概率)来求解.
三、超几何分布及二项分布 1.超几何分布 一般地,设有 N 件产品,其中有 M(M≤N)件次品,从中任 取 n(n≤N)件产品,用 X 表示取出 n 件产品中次品数的件数. 那么 P(X=k)= CkMCCnNnN--kM(k∈N),X 服从超几何分布.
P(B)=C12×0.6×0.4=0.48, ∴P(AB)=P(A)P(B)=0.48×0.48=0.2304. 即甲、乙两班参赛同学中各有 1 人成绩及格的概率为 0.2304.
(2)方法一:甲、乙两班 4 名参赛同学成绩都不及格的概率 为 0.44=0.0256.
故甲、乙两班参赛同学中至少有 1 名同学成绩及格的概率 为 1-0.0256=0.9744.
方法二:设“甲、乙两班 4 名参赛同学中有 i 名同学成绩 及格”为事件 Ci(i=1,2,3,4).
“甲、乙两班参赛同学中至少有 1 名同学成绩及格”为事 件 D,则 C1,C2,C3,C4 互斥,且 D=C1+C2+C3+C4.
∴P(D)=P(C1+C2+C3+C4)=P(C1)+P(C2)+P(C3)+P(C4) =C14×0.6×0.43+C24×0.62×0.42+C34×0.63×0.4+C44×0.64
(2)事件 D=“按比赛规则甲获胜”, 则 D=A+B+C, 又∵事件 A、B、C 彼此互斥, 故 P(D)=P(A+B+C)=P(A)+P(B)+P(C) =18+136+136=12, ∴按比赛规则甲获胜的概率为12.
2.甲、乙两班各派2名同学参加年级数学竞赛,参赛同学 成绩及格的概率都是0.6,且参赛同学的成绩相互之间没有影 响.求:
(2)对于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的考查常与期望、方差融合 在一起,对知识进行横向联系,纵向加深考查.
在一次购物抽奖活动中,假设某 10张奖券中有一等奖奖券1张,可获价值50元的奖品;有二等 奖奖券3张,每张可获价值10元的奖品;其余6张没有奖.某顾 客从这10张奖券中任抽2张,求:
(1)该顾客中奖的概率; (2)该顾客获得的奖品总价值X(元)的分布列.
2.正态分布密度函数满足以下性质:
(1)函数图像关于直线 x=μ 对称.
(2)σ(σ>0)的大小决定函数图像的“胖”、“瘦”.
(3)P(μ-σ<X<μ+σ)=0.683; P(μ-2σ<X<μ+2σ)=0.954; P(μ-3σ<X<μ+3σ)=0.997. 3.根据三个区间的概率值以及图像的对称性求某区间上的 概率是高考重点,要利用数形结合思想与转化与化归思想解决.
P(A)+P(B)
1-P( A )P( B )
P(AB) P( A B )
0 1-[P(A)+P(B)]
P(A)P(B) P( A )P( B )
P(A B ∪ A B) P(A)+P(B) P(A)P( B )+P( A )P(B)
P(A B ∪ A B 1
∪A B)
1-P(A)P(B)
实力相等的甲、乙两队参加乒乓 球团体比赛,规定5局3胜制(即5局内谁先赢3局就算胜出并停 止比赛).
某大学毕业生参加某单位的应聘考试,考核依次分 为笔方式、面试、实际操作三轮进行,规定只有通过前一轮考 核才能进入下一轮考核,否则被淘汰.三轮考核都通过才能被 正式录用.设该大学毕业生通过一、二、三轮考核的概率分别 为23、34、45,且各轮考核通过与否相互独立.
(1)求该大学毕业进入第三轮考核的概率; (2)设该大学毕业生在应聘考核中考核轮数为 X,求 X 的分 布列及期望和方差.
(2)因为 n(AB)=A24=12,
所以 P(AB)=
nAB= nΩ
1422=
2 7.
(3)方法一:由(1)(2)可得,在第 1 次拿出绿皮鸭蛋的条件下,
第 2 次拿出绿皮鸭蛋的概率为
P(B|A)= PPAAB=
2
74=
1 2.
7
方法二:因为 n(AB)=12,n(A)=24,
所以 P(B|A)= nnAAB= 1224= 12.
X 0 10 20
50
60
P
1 3
2 5
1 15
2 15
1 15
3.袋中有4个黑球,3个白球,2个红球,从中任取2个 球,每取到一个黑球得0分,每取到一个白球得1分,每取到一 个红球则得2分,用ξ表示得分数,求ξ的概率分布列.
解析: 由题意知,ξ 的可能取值是 0,1,2,3,4 则 P(ξ=0)=CC2429=49× ×38=16. P(ξ=1)=CC14·C92 13=13.
=0.1536+0.3456+0.3456+0.1296=0.9744.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在高中阶段主要学习两种:超几 何分布与二项分布,由于这两种分布列在生活中应用较为广 泛,故在高考中,对该知识点的综合性考查相对较灵活,考查 相对频繁.
(1)对于分布列的求法,其难点在于每个随机变量取值时相 关概率的求法,计算时可能会用到等可能事件、互斥事件、相 互独立事件的概率公式等.
①甲打完 3 局取胜,相当于进行 3 次独立重复试验,且每 局比赛甲均取胜,
∴甲打完 3 局取胜的概率为 P(A)=C33123=18.
②甲打完 4 局才能取胜,相当于进行 4 次独立重复试验, 且甲第 4 局比赛取胜,前 3 局为 2 胜 1 负,
∴甲打完 4 局才能取胜的概率为 P(B)=C23×122×12×12=136. ③甲打完 5 局才能取胜,相当于进行 5 次独立重复试验, 且甲第 5 局比赛取胜,前 4 局恰好 2 胜 2 负, ∴甲打完 5 局才能取胜的概率为 P(C)=C24×122×122×12=136.
四、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方差 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 EX=a1p1+a2p2+…+anpn; 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 DX=E(X-EX)2 3.均值与方差都是随机变量的重要的数学特征,方差是建 立在均值概念之上的,它表明了随机变量所取的值相对于平均 值的集中与离散程度.
4.一定要掌握求离散型随机变量 X 的均值与方差的步骤:
(1)理解 X 的意义,写出 X 可能取的全部值.
(2)求 X 取每个值时的概率.
(3)写出分布列.
(4)由定义求出 EX、DX.
5.当 X~B(n,P)时,EX=nP.当 X 服从参数为 N、M、n
的超几何分布时,EX=n
M N.
五、正态分布
1.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为 f(x)=
σ
12πe-
x-μ2 2σ2 .
知能整合提升
一、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1.随机现象中试验的每一个可能的结果都对应于一个 数,这种对应称为随机变量,随机变量的取值能够一一列出的 叫离散型随机变量.
2.离散型随机变量 X 的分布列
X=ai
a1
a2
…
P(X=ai)
p1
p2
…
其中 pi>0,p1+p2+…=1.
3.求分布列的关键是求随机变量取每个值的相应概率. 4.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的考查常与期望、方差融合 在一起.
(1)试分别求甲打完3局、4局、5局才能取胜的概率; (2)按比赛规则甲获胜的概率是多少.
解析: (1)甲、乙两队实力相等,所以每局比赛甲获胜的 概率为12,乙获胜的概率为12.
记事件 A=“甲打完 3 局才能取胜”,记事件 B=“甲打 完 4 局才能取胜”,记事件 C=“甲打完 5 局才能取胜”.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是概率统计知识的延伸,其 在实际问题特别是风险决策中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当前的高 考中是一个热点问题.求离散型随机变量X的期望与方差的步 骤:
(1)理解X的意义,写出X可能取的全部值; (2)求X取每个值的概率或求出函数P(X=k); (3)写出X的分布列; (4)由分布列和期望的定义求出EX; (5)由方差的定义,求DX,若X~B(n,p),则可直接利用 公式求:EX=np,DX=np(1-p).
P(ξ=2)=C14·CC12+29 C32=4×9×2+8 3=3116. 2
P(ξ=3)=CC13·C92 12=39× ×28=16. 2
P(ξ=4)=CC2229=316.
故 ξ 的概率分布列为
ξ0 1
2
3
4
P
1 6
1 3
11 36
1 6
1 36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
期望和方差都是随机变量的重要的数字特征,方差是建立 在期望基础之上,它表明了随机变量所取的值相对于它的期望 的集中与离散程度,二者的联系密切,在现实生产生活中应用 广泛.
(1)甲、乙两班参赛同学中各有1名同学成绩及格的概率; (2)甲、乙两班参赛同学中至少有1名同学成绩及格的概 率.
解析: (1)设“甲班参赛同学中有 1 名同学成绩及格”为 事件 A,“乙班参赛同学中有 1 名同学成绩及格”为事件 B, 则 A、B 相互独立,且 P(A)=C12×0.6×0.4=0.48,
解析:
(1)P=1-
CC04C21026=1-
13=
2 3.
即该顾客中奖的概率为
2 3.
(2)X 所有可能的取值为(单位:元):0,10,20,50,60, 且 P(X=0)= CC04C12026= 13;P(X=10)= CC13C12016= 25; P(X=20)= CC21230= 115;P(X=50)= CC11C12016= 125; P(X=60)= CC11C12013= 115. 故 X 的分布列为
1.5个乒乓球,其中3个新的2个旧的,每次取1个,不放 回地取两次.求:
(1)第一次取到新球的概率; (2)第二次取到新球的概率; (3)在第一次取到新球的条件下,第二次取到新球的概率.
解析: 设第一次取到新球记为事件 A,第二次取到新球 记为事件 B.
(1)P(A)=35× ×44=35; (2)P(B)=3×25+ ×24×3=1220=35; (3)P(AB)=35× ×24=130,
二、条件概率与独立事件
1.A 发生时 B 发生的条件概率为
P(B|A)=
PAB PA
2.对于两个事件 A、B,如果 P(AB)=P(A)·P(B),则称 A
与 B 相互独立,若 A 与 B 相互独立,则 A 与 B ,A 与 B,A 与 B
也相互独立.
3.求条件概率常用方法
(1)定义:即 P(B|A)=
3 ∴P(B|A)=PPAAB=130=12.
5
利用互斥(对立)事件、相互独立事件求概率
在解题过程中,要明确事件中的“至少有一个发生”、“至 多有一个发生”、“恰有一个发生”、“都发生”、“都不发 生”、“不都发生”等词语的意义,已知两个事件 A、B,它们 的概率分别为 P(A)、P(B),那么:
它们之间的概率关系如下表所示
A、B 互斥
A、B 相互独立
P(A∪B)
热点考点例析
条件概率的求法
主要方法:
(1)利用条件概率:P(B|A)=
PAB PA .
(2)针对古典概型,缩减基本事件总数
P(B|A)= nnAAB.
坛子里放着7个相同大小、相同 形状的鸭蛋,其中有4个是绿皮的,3个是白皮的.如果不放回 地依次拿出2个鸭蛋,求:
(1)第1次拿出绿皮鸭蛋的概率; (2)第1次和第2次都拿到绿皮鸭蛋的概率; (3)在第1次拿出绿皮鸭蛋的条件下,第2次拿出绿皮鸭蛋的 概率.
2.二项分布 在n次相互独立的试验中,每次试验“成功”的概率均为 p,“失败”的概率均为1-p.用X表示这n次试验中成功的次数 则P(X=k)=Cpk(1-p)n-k(k=0,1,2,…n). X服从二项分布. 3.超几何分布与二项分布是高考重点内容之一,要分清 两种分布模型,特别是超几何分布中要弄清N、M、n、k的取 值.
解析: 设“第 1 次拿出绿皮鸭蛋”为事件 A,“第 2 次
拿出绿皮鸭蛋”为事件 B,则“第 1 次和第 2 次都拿出绿皮鸭
蛋”为事件 AB.
(1)从 7 个鸭蛋中不放因地依次拿出 2 个的事件数为
n(Ω)=A27=42. 根据分步乘法计数原理,n(A)=A14×A16=24.
于是 P(A)= nnΩA= 2442= 47.
PAB PA .
(源自文库)借助古典概型公式 P(B|A)=
nAB nA .
4.概率问题常常与排列组合相结合,求事件概率的关键是
将事件分解成若干个子事件,然后利用概率加法(互斥事件求
和)、乘法(独立事件同时发生)、除法(条件概率)来求解.
三、超几何分布及二项分布 1.超几何分布 一般地,设有 N 件产品,其中有 M(M≤N)件次品,从中任 取 n(n≤N)件产品,用 X 表示取出 n 件产品中次品数的件数. 那么 P(X=k)= CkMCCnNnN--kM(k∈N),X 服从超几何分布.
P(B)=C12×0.6×0.4=0.48, ∴P(AB)=P(A)P(B)=0.48×0.48=0.2304. 即甲、乙两班参赛同学中各有 1 人成绩及格的概率为 0.2304.
(2)方法一:甲、乙两班 4 名参赛同学成绩都不及格的概率 为 0.44=0.0256.
故甲、乙两班参赛同学中至少有 1 名同学成绩及格的概率 为 1-0.0256=0.9744.
方法二:设“甲、乙两班 4 名参赛同学中有 i 名同学成绩 及格”为事件 Ci(i=1,2,3,4).
“甲、乙两班参赛同学中至少有 1 名同学成绩及格”为事 件 D,则 C1,C2,C3,C4 互斥,且 D=C1+C2+C3+C4.
∴P(D)=P(C1+C2+C3+C4)=P(C1)+P(C2)+P(C3)+P(C4) =C14×0.6×0.43+C24×0.62×0.42+C34×0.63×0.4+C44×0.64
(2)事件 D=“按比赛规则甲获胜”, 则 D=A+B+C, 又∵事件 A、B、C 彼此互斥, 故 P(D)=P(A+B+C)=P(A)+P(B)+P(C) =18+136+136=12, ∴按比赛规则甲获胜的概率为12.
2.甲、乙两班各派2名同学参加年级数学竞赛,参赛同学 成绩及格的概率都是0.6,且参赛同学的成绩相互之间没有影 响.求:
(2)对于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的考查常与期望、方差融合 在一起,对知识进行横向联系,纵向加深考查.
在一次购物抽奖活动中,假设某 10张奖券中有一等奖奖券1张,可获价值50元的奖品;有二等 奖奖券3张,每张可获价值10元的奖品;其余6张没有奖.某顾 客从这10张奖券中任抽2张,求:
(1)该顾客中奖的概率; (2)该顾客获得的奖品总价值X(元)的分布列.
2.正态分布密度函数满足以下性质:
(1)函数图像关于直线 x=μ 对称.
(2)σ(σ>0)的大小决定函数图像的“胖”、“瘦”.
(3)P(μ-σ<X<μ+σ)=0.683; P(μ-2σ<X<μ+2σ)=0.954; P(μ-3σ<X<μ+3σ)=0.997. 3.根据三个区间的概率值以及图像的对称性求某区间上的 概率是高考重点,要利用数形结合思想与转化与化归思想解决.
P(A)+P(B)
1-P( A )P( B )
P(AB) P( A B )
0 1-[P(A)+P(B)]
P(A)P(B) P( A )P( B )
P(A B ∪ A B) P(A)+P(B) P(A)P( B )+P( A )P(B)
P(A B ∪ A B 1
∪A B)
1-P(A)P(B)
实力相等的甲、乙两队参加乒乓 球团体比赛,规定5局3胜制(即5局内谁先赢3局就算胜出并停 止比赛).
某大学毕业生参加某单位的应聘考试,考核依次分 为笔方式、面试、实际操作三轮进行,规定只有通过前一轮考 核才能进入下一轮考核,否则被淘汰.三轮考核都通过才能被 正式录用.设该大学毕业生通过一、二、三轮考核的概率分别 为23、34、45,且各轮考核通过与否相互独立.
(1)求该大学毕业进入第三轮考核的概率; (2)设该大学毕业生在应聘考核中考核轮数为 X,求 X 的分 布列及期望和方差.
(2)因为 n(AB)=A24=12,
所以 P(AB)=
nAB= nΩ
1422=
2 7.
(3)方法一:由(1)(2)可得,在第 1 次拿出绿皮鸭蛋的条件下,
第 2 次拿出绿皮鸭蛋的概率为
P(B|A)= PPAAB=
2
74=
1 2.
7
方法二:因为 n(AB)=12,n(A)=24,
所以 P(B|A)= nnAAB= 1224= 12.
X 0 10 20
50
60
P
1 3
2 5
1 15
2 15
1 15
3.袋中有4个黑球,3个白球,2个红球,从中任取2个 球,每取到一个黑球得0分,每取到一个白球得1分,每取到一 个红球则得2分,用ξ表示得分数,求ξ的概率分布列.
解析: 由题意知,ξ 的可能取值是 0,1,2,3,4 则 P(ξ=0)=CC2429=49× ×38=16. P(ξ=1)=CC14·C92 13=13.
=0.1536+0.3456+0.3456+0.1296=0.9744.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在高中阶段主要学习两种:超几 何分布与二项分布,由于这两种分布列在生活中应用较为广 泛,故在高考中,对该知识点的综合性考查相对较灵活,考查 相对频繁.
(1)对于分布列的求法,其难点在于每个随机变量取值时相 关概率的求法,计算时可能会用到等可能事件、互斥事件、相 互独立事件的概率公式等.
①甲打完 3 局取胜,相当于进行 3 次独立重复试验,且每 局比赛甲均取胜,
∴甲打完 3 局取胜的概率为 P(A)=C33123=18.
②甲打完 4 局才能取胜,相当于进行 4 次独立重复试验, 且甲第 4 局比赛取胜,前 3 局为 2 胜 1 负,
∴甲打完 4 局才能取胜的概率为 P(B)=C23×122×12×12=136. ③甲打完 5 局才能取胜,相当于进行 5 次独立重复试验, 且甲第 5 局比赛取胜,前 4 局恰好 2 胜 2 负, ∴甲打完 5 局才能取胜的概率为 P(C)=C24×122×122×12=136.
四、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方差 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 EX=a1p1+a2p2+…+anpn; 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 DX=E(X-EX)2 3.均值与方差都是随机变量的重要的数学特征,方差是建 立在均值概念之上的,它表明了随机变量所取的值相对于平均 值的集中与离散程度.
4.一定要掌握求离散型随机变量 X 的均值与方差的步骤:
(1)理解 X 的意义,写出 X 可能取的全部值.
(2)求 X 取每个值时的概率.
(3)写出分布列.
(4)由定义求出 EX、DX.
5.当 X~B(n,P)时,EX=nP.当 X 服从参数为 N、M、n
的超几何分布时,EX=n
M N.
五、正态分布
1.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为 f(x)=
σ
12πe-
x-μ2 2σ2 .
知能整合提升
一、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1.随机现象中试验的每一个可能的结果都对应于一个 数,这种对应称为随机变量,随机变量的取值能够一一列出的 叫离散型随机变量.
2.离散型随机变量 X 的分布列
X=ai
a1
a2
…
P(X=ai)
p1
p2
…
其中 pi>0,p1+p2+…=1.
3.求分布列的关键是求随机变量取每个值的相应概率. 4.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的考查常与期望、方差融合 在一起.
(1)试分别求甲打完3局、4局、5局才能取胜的概率; (2)按比赛规则甲获胜的概率是多少.
解析: (1)甲、乙两队实力相等,所以每局比赛甲获胜的 概率为12,乙获胜的概率为12.
记事件 A=“甲打完 3 局才能取胜”,记事件 B=“甲打 完 4 局才能取胜”,记事件 C=“甲打完 5 局才能取胜”.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是概率统计知识的延伸,其 在实际问题特别是风险决策中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当前的高 考中是一个热点问题.求离散型随机变量X的期望与方差的步 骤:
(1)理解X的意义,写出X可能取的全部值; (2)求X取每个值的概率或求出函数P(X=k); (3)写出X的分布列; (4)由分布列和期望的定义求出EX; (5)由方差的定义,求DX,若X~B(n,p),则可直接利用 公式求:EX=np,DX=np(1-p).
P(ξ=2)=C14·CC12+29 C32=4×9×2+8 3=3116. 2
P(ξ=3)=CC13·C92 12=39× ×28=16. 2
P(ξ=4)=CC2229=316.
故 ξ 的概率分布列为
ξ0 1
2
3
4
P
1 6
1 3
11 36
1 6
1 36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
期望和方差都是随机变量的重要的数字特征,方差是建立 在期望基础之上,它表明了随机变量所取的值相对于它的期望 的集中与离散程度,二者的联系密切,在现实生产生活中应用 广泛.
(1)甲、乙两班参赛同学中各有1名同学成绩及格的概率; (2)甲、乙两班参赛同学中至少有1名同学成绩及格的概 率.
解析: (1)设“甲班参赛同学中有 1 名同学成绩及格”为 事件 A,“乙班参赛同学中有 1 名同学成绩及格”为事件 B, 则 A、B 相互独立,且 P(A)=C12×0.6×0.4=0.48,
解析:
(1)P=1-
CC04C21026=1-
13=
2 3.
即该顾客中奖的概率为
2 3.
(2)X 所有可能的取值为(单位:元):0,10,20,50,60, 且 P(X=0)= CC04C12026= 13;P(X=10)= CC13C12016= 25; P(X=20)= CC21230= 115;P(X=50)= CC11C12016= 125; P(X=60)= CC11C12013= 115. 故 X 的分布列为
1.5个乒乓球,其中3个新的2个旧的,每次取1个,不放 回地取两次.求:
(1)第一次取到新球的概率; (2)第二次取到新球的概率; (3)在第一次取到新球的条件下,第二次取到新球的概率.
解析: 设第一次取到新球记为事件 A,第二次取到新球 记为事件 B.
(1)P(A)=35× ×44=35; (2)P(B)=3×25+ ×24×3=1220=35; (3)P(AB)=35× ×24=130,
二、条件概率与独立事件
1.A 发生时 B 发生的条件概率为
P(B|A)=
PAB PA
2.对于两个事件 A、B,如果 P(AB)=P(A)·P(B),则称 A
与 B 相互独立,若 A 与 B 相互独立,则 A 与 B ,A 与 B,A 与 B
也相互独立.
3.求条件概率常用方法
(1)定义:即 P(B|A)=
3 ∴P(B|A)=PPAAB=130=12.
5
利用互斥(对立)事件、相互独立事件求概率
在解题过程中,要明确事件中的“至少有一个发生”、“至 多有一个发生”、“恰有一个发生”、“都发生”、“都不发 生”、“不都发生”等词语的意义,已知两个事件 A、B,它们 的概率分别为 P(A)、P(B),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