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八课第二框题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______ 姓名学号_______ 第16期
日照实验高中20XX级政治导学案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二框题:用发展的观点看
问题
编写人:黄秀红审核人:毕水传
【学习目标】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量变、质变的含义;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学习重难点】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学习过程】
【探究活动一】播放视频:孙中山的《我的共和梦想》,通过革命要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制的国家。

1.所谓民主共和即由君权变为民权,创设责任内阁、民主立宪新形式,对于传统忠、孝等观念继续保留继承并发扬广大。

2.孙中山:“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民者昌,逆民者亡。


探究思考:(1)民主共和制相对于封建君主专制哪个是新事物?民主共和制有哪些优点?这些优点分别体现新事物有什么特点?
(2)孙中山对这一新事物有怎样的看法?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3)综上所述,我们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知识梳理】
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
(1)
(2)
(3)
【探究活动二】1.“辛亥革命”赶走了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在此之前,孙中山组织过十次武装起义。

1895年广州起义,清政府兵力充足,敌我力量悬殊最终以失败结束,多数成员被清廷被捕处刑;1900年庚子年,革命党进入惠州,召集600壮士发动庚子起义,由于缺少严密的组织体系,最终以失败告终; 1905年同盟会成立,5月22日革命党人以中华国民军的名义张贴布告发动潮州黄岗起义,但大多数居民将家门前的布告扯下,以示“清白”,起义最终失败。

……
探究思考:1.辛亥革命前的几次起义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分别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综上所述我们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2.播放视频:孙中山的一段演讲。

探究思考:为什么这么多年轻人投身到革命中去?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们退缩了吗?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知识梳理】
2. 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1)
(2)
(3)
3.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心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其成长和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对点演练】
1.河流为什么不走直路?一位禅师说:“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走弯路是自然界的一种常态,走直路是一种非常态,因为河流在前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有些障碍是无法逾越的。

所以,它只有取弯路,绕道而行。

正因为走弯路,让它避开了一道道障碍,最终抵达了遥远的大海。

”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正确对待前进中的曲折和困难
B.发展具有普遍性,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要善于抓住机遇,赢得主动和优势
D.要做好量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2.“闪联”是由联想、TCL、康佳、海信等企业自主制定的技术标准,只要植入符合“闪联”标准的芯片,不论计算机、通讯设备,还是各种消费类家用电器,都可以自动识别,无线联通。

而作为一个大多数人还比较陌生的新名词——“闪联”技术,它与电视等传统家电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它
①克服了传统家电中消极的、过时的东西②汲取了传统家电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
③增添了为传统家电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④彻底否定了违背历史潮流的旧事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十八大报告指出,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新胜利的五年。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向前发展的B.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C.必须用支持和拥护新生事物D.任何事物的发展道路都是前进、上升的
【探究活动三】辛亥革命前的十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们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的影响。

据统计,1895年到1911年全国革命根据地由广州发展到23个省份,革命队伍由几十人发展到百万人。

起义削弱了清朝的军事力量,动摇了根深蒂固的君主专制,1911年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彻底推翻封建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探究思考:(1)十次起义与辛亥革命分别带来了哪些变化?它们在哲学上属于什么变化?其含义、特点、状态有何区别?
(2)十次起义与辛亥革命之间是什么关系?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给我们怎样的哲学启示?
(3)辛亥革命有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合辛亥革命之后的历史进程,你能说明事物是如何实现发展的吗?
【探究活动四】历经数十次起义的失败才换来辛亥革命的成功,在这个过程中,有人曾经幻想过,起义的代价太大了,可以不需要流血、牺牲就能取得胜利,革命是一种“突变”。

有人曾经假设过,假如革命党人被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击倒,在武昌起义前退缩放弃了共和梦想,那么还会有辛亥革命的胜利吗?
探究思考: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这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知识梳理】
二、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1.量变与质变的含义及特征、状态的区别
(1)
(2)
(3)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3.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原理内容】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②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④事物的发展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要求】①要重视并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反对急于求成。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②要果断地捉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优柔寡断。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另外注意适度原则。

如:物极必反,过犹不及,乐极生悲。

(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状态稳定时,量变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重点、难点拓展解析】
1.质变和发展
质变是一种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来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但质变有两种方向,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质变,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质变。

而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向上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

2.对量变和质变的认识:
(1)并非先有量变,后有质变。

量变和质变不是截然分开的,两者是相互渗透的,量变中有质变,质变中又包含新的量变。

(2)并非有了量变,就一定有质变的发生。

量变只有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

【对点演练】
4.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

这幅对联表明的哲理是
①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③量变一定引起质变④要看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5.西藏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西藏的广大干部群众要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抓住机遇”的哲学理论根据是
A.有量变的发生,必有质变的结果B.控制量变,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C.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来实现的D.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先从量变开始
【巩固提高】
1.专家指出,航空母舰是一个复杂的作战系统。

作为大型水面舰艇,交付科研、试验、训练使用
后,舰上各类装置、电子系统、武器系统等需要调试,军舰内部各个系统之间需要磨合,与编队中其他舰艇的协同需要训练,舰载机飞行员训练、舰机协同等都需要较长时间完成。

可见
①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②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③对新事物要有足够的耐心促进其成长④要做好量变的准备,静候质变的自然发生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2.图11、图12蕴涵的哲理有
①图11表明把握规律有利于预见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
②图12表明事物量变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的过程
③图11、图12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④图11、图12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因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 B.③④C.①④D.②③
3.心理学家指出,一项简单的行动,若能坚持21天以上,就会形成习惯;若坚持重复90天以上,
就会形成稳定习惯;如果能坚持365天以上,你想改变这个习惯都困难。

下列选项中蕴涵哲理与此相同的是
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B.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第八课第二框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导学案答案
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通过对全民阅读的持续推进,促进社会不断进步、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实现民族素质的提升。

第八课第二框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导学案答案
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我们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通过对全民阅读的持续推进,促进社会不断进步、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实现民族素质的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