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错误的原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计算错误的原因分析
一.知识方面的原因。
任何数的计算总是与其相应的知识密切联系的。如果学生概念不清、算理不明;口算不熟、笔算不准,计算时必定会产生错误。主要
表现在:
(1)概念不清,算理不明。数学知识是建立在一系列数学概念的
基础上的。学生只有正确掌握了与四则运算的有关概念,才能正确
地进行计算。例如,笔算加法计算法则是由“数位”、“个位”、“相加”、“满十”、“前一位”、“进一”等数学概念组成,如
果学生没有弄清楚这些概念,就无法依据计算法则进行笔算。又如,计算2600÷400=26÷4=6……2,余数算成了2,反映了学生的数值
概念比较模糊,在应用“商不变的性质”计算时,对余数相应要发
生变化的道理缺乏理解。再如,做小数加法和减法运算时,必须相
同数位对齐后再进行加或减,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才能正确做加减
运算。学生练习时出现6.9+1=7,5.4-4=5等错误,究其原因,主要
是不能自如地正确运用计算法则。
(2)口算不熟,笔算不准。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表内
乘法和除法是进行多位数四则计算的基础,也是小数、分数四则运
算的基础。任何一道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都可以归结为若干
基本的口算。基本的口算不熟练,计算时只要有一步口算错误,就
会导致整题计算结果出错。
二.心理方面的原因。
造成计算错误,学生心理方面的原因也是不能忽视的。我们常说学生“粗心”,其实“粗心”大多是由学生感知、情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因素造成的。
(1)感知粗略。小学数学中的式题都是一些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
组成的算式,计算时先要对算式中的数和运算符号作全面而准确的
感知。但是,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尤其是感知水平的制约,对式题的感知往往比较粗放而不够精确,常常表现为把式题中的数据抄错或看错运算符号,如把65写成56,把“-”号看成“÷”号,把“+”号看成“×”号,这必然造成计算结果错误。
(4)情感较为脆弱。学生在计算时,总希望能很快得到结果。因此,当遇到计算题里的数据较大或算式显得过繁时,就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缺乏耐心和信心,不能认真地审题,也不再耐心地去选择合理的算法。这样,错误率必然会升高。
(5)受思维定势影响。思维定势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促进知识的迁移,消极作用则干扰新知识的学习。不良的思维定势表现在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计算方面,则表现为原有的计算法则、方法干扰新的计算法则、方法的掌握。例如,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有的学生受整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影响,不是将小数点对齐,而是将小数的末位对齐,如计算82+1.8=100,就是受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产生的错算。
三、习惯方面的原因。
有的学生在计算时,不认真审题,不根据数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做完后也不愿检验,书写潦草,小数点写成顿号,“0”,“6”不分,口算、演算时马马虎虎。这些不良习惯,也是导致计算结果出错的原因。
四、个性特征的差异。
心理学指出: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有的学生性情沉静、温和,反映敏捷,情感和行为较为稳定;而有的学生则性情急躁、易变,反应迟缓,情感和行为较不稳定。不同的个性造就了不一样的计算表现。前一类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能做到注意集中、思路清晰、认真仔细,能自觉检查并及时纠正计算错误,计算能力比较强。而后一类学生则恰恰相反。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个性特征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计算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的计算水平都能得到提高,最大限度地去成全每一个学生。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即在计算前先轻轻地对自己说一句
“我要静下心来,我要争取一遍就做到最好。”久而久之,学生的
急躁情绪便被克服了,取而代之的是冷静与细心。三.习惯方面的原因。有的学生在计算时不认真审题,做完后不愿检验;书写时马马虎虎,字迹潦草,0写得像6,6写得像0,5写得像8,小数点像“苍
蝇屎”无法辨认,有的笔算不打草稿,无论数字大小,一律用心算;
有的没有专用草稿本,乱打草稿。这些不良习惯,也是导致计算结
果出错的重要原因。
(1)弄清算理,以理驭法。
每一种计算都有一定的理论根据,掌握这些根据,是培养和提高计算能力的前提。要让学生明白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运算定律、
性质和规律,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知道驾驭方法的算理,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以此提高四则计算知识的掌握水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加强口算。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能力是在口算准确、熟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口算的基础,笔算就无从谈起。因此,培养计算能力,要从加强口算着手。20以内的进位加、退位减,表内乘法和除法,
应让学生熟练计算,每天坚持3~5分钟口算训练,形式应灵活多样,并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3)强化记忆。
计算中的常用数据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这些常用数据有:
①乘法中的特殊积。如5×2=10;25×4=100;125×8=1000等。
②1~20的平方数;1~5的立方数。
③π~10π的积。
④常用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值,如
1/2=0.5=50%;1/4=0.25=25%;1/8=0.125=12.5%;1/20=0.05=5%等。
(4)强化运算顺序。
运算顺序训练的方式很多,一般采用以下四种方式。
方式1:看算式,口述运算顺序。如,4×1.1+4.9,运算顺序是:先算4×1.1的积,再算积与4.9的和。
方式2:看算式,写运算顺序。如,2.5×〔(5.6-
2.4÷0.6)+
3.2〕,顺序为:除——减——加——乘。
方式3:给定算式,按运算顺序的要求加括号。如,给定算式
0.22×5.7+3.5÷0.5-0.16。
①顺序要求:加—减—乘—除,0.22×(5.7+3.5)÷(0.5-0.16)。
②顺序要求:加—减—除—乘,0.22×〔(5.7+3.5)÷(0.5-
0.16)〕。
③顺序要求:减—除—加—乘,0.22×〔5.7+3.5÷(0.5-
0.16)〕。
④顺序要求:加—除—乘—减,0.22×〔(5.7+3.5)÷0.5(5)强
化简算。要求学生在面对具体的计算任务时,观察数目特征,算式
特点,合理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自觉地进行简便计算,这有利
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提高计算能力。例如,9又17
分之14-(3又17分之14+5又23分之18),如果按运算顺序计算,
必然要做繁琐的通分,若能观察算式特点,就可利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算:9又17分之14-(3又17分之14+5又23分之18)=9又
17分之14-3又17分之14-5又23分之18=6-5又23分之18=5/23,从而避免了繁琐的通分,既保证了计算的准确性,又提高了计算速度。
(5)加强对比。
小学数学中有许多计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对比练习,以便排除各种干扰,克服思
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例如,
10×1/10÷10×1/10与(10×1/10)÷(10×1/10),1。8-1.8×0.3
与(1.8-1.8)×0.3,338-145-55与338-145+55等,通过对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