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公平现象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教育公平现象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院系:

专业:

年级: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三农问题”(农民、农村、农业)的关注,农村教育和教育公平问题也成了人们谈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多方面的原因,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更突出,矛盾更集中,本文旨在通过对农村教育不公平现状和原因的调查研究,详细分析造成教育不公平的多方面因素,在此基础上根据现代的教育政策与理念,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改革策略,并结合专家研究的经验成果提出自己的看法,为缓解当前教育矛盾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村;教育公平;现状;原因;对策

引言

教育是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更是关乎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三农问题”(农民、农村、农业)的关注,农村教育和教育公平问题也成了人们谈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目前,有关城乡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讨论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农村教育(主要指农村义务教育)相对于整个教育均衡发展而言,有关教育公平的问题最突出、矛盾最集中。处于弱势群体和弱势地位的农民,希望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的愿望却相当强烈,知识能改变命运,教育将影响一生的观念深入人心。但由于对教育投入不足和教育政策的失误,目前农村教育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

一、教育公平的概念及研究方法现状

(一)教育公平的概念

“教育公平是指国民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平等和公平地占有教育资源,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地延伸和体现。”[]1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没有教育公平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教育公平问题既涉及公民教育权利的保障问题,也涉及社会教育资源的公正分配问题,还影响着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在现实社会条件下,教育公平的价值应体现在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评价的公平等方面。(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文通过网络、图书馆等不同渠道,广泛研读国内外的相关文章和著作,了解和教育公平以及农村教育公平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借鉴一些优秀的实践经验,这些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本文的研究思路、框架、方法等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指导。

2、跨学科研究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没有局限在某一种学科领域,而是从政治学、经济学甚至是统计学、社会学多种学科多种视角来分析我国农村的教育公平问题,探讨解决农村教育不公的对策和建议。

3、调查研究法: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本人根据自己对学校教育公平的了解、调查以及亲身体会,来分析农村教育公平问题,探讨对策和建议时更具有说服力。

二、教育公平的现状

“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中国(内地)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5%(2004 年统计),人口素质低,文盲和半文盲人口为 2.19 亿,在农村就业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占 35.9%,小学文化程度者占 37.2%,每万人口中大学生数只为 4 名,平均文化程度为 4 年,这种状况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沉重包袱。”[]2因此,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成为现代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由来已久,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教育经费的差距

农村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享受的教育条件不均等。教育经费投入偏重城区学校、乡镇中心学校等一些重点中小学,而乡村中小学则投入不足,影响了部分乡村学校的正常运转。2003年联合国考察,中国的教育经费只占GDP的2%。而政府预算只占教育总经费的53%,剩下的47%则靠家长或其它来源填补。并评价:“在保证教育权利方面,贵国连非洲的乌干达都不如!” 2000年,上海市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最高(2756元),河南省最低(261元);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上海市最高(448元),陕西省最低(不足9元)。绝对差异分别达到了10倍和49倍,这样的不平等程度是令人吃惊的。通过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农村教育投资过低,经费欠缺的事实一览无余,亟需增加农村教育经费和对农村教育投资实行政策倾斜是我们各级政府面临的紧迫问题。(二)城乡教师水平的差距

在我国教师水平普遍提高的背景下,城乡教师水平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农村教师缺编现象严重。表面上看,中国的教师已经远远超出实际需求量,但是在广大的农村,教师资源面临严重不足,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一位教师同时承担数门学科的教学,专业不对口,教非所学的现象。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民师转正,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其次,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教师比重较低,缺乏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素养。第三,和当代年轻人去偏远落后地区任教的意愿明显下降有关。城乡的工资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同样是站在三尺讲台,收入却天壤之别。对于年轻人来讲,他们更愿意去发展机会比较多,福利待遇比较好的城市去寻找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专业教师的缺乏,师资力量的不足,严重影响农村的教育发展。

(三)城乡学生升学率的差距,农村升学率明显低于城市

以高考为例:(1)生源上。2003年教育部宣布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当年北京市的入学率达49%(2004年达到52%),而云南省2002/2003学年的毛入学率仅8.64%。

当年统计的各大学的本地生源比例分别是:北大17%,清华16%,北航13%,北理11%,复旦44%,上海交大47%,武大50%,南大55%,浙大61%。(2)招生计划上。2003年为例,北京市共有9万考生,但北大、清华分配招生指标,81个考生中就有一个上北大、清华;而50万考生的河南仅168个招生指标,2976人才有一个上北大、清华。(3)分数上。1999年,北京一般理科院校招生,录取分数线这么划分:北京考生421分;湖北考生(包括农民考生)535分,相差114分。2001年,大学理科第一录取线,北京考生454分,山东580分,差别126分。升学率的差距首先反映出农村教育质量的低下,与城市教育处于一个起跑线上进行比较,本身就存在一些政策和导向上失误问题。因此,必须把农村教育的升学率放在整个教育大环境中考虑,综合各种因素制定方针政策。(四)城乡辍学率的差距

农村学生辍学率的增加既与教育收费过高有关,也与整个社会的失业率居高不下有很大联系。特别是许多人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但仍然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比较理想的工作,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对学习成绩不甚理想的学生起到一种误导和负面影响的作用,会加剧他们辍学回家的观念和想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