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摘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唯一方法。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制定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在今天,我们仍然有必要弄清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全面涵义与作用,尤其要把握好理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时应注意的两个问题,并在社会主义现代教育的实践中认真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教育;生产劳动;结合;启示;社会主义教育
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由来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其实,社会教育产生于生产劳动,它一开始就是同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的,但这种结合是十分原始的、低级的。早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还不可能产生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人员,老一辈为了把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本领传递给下一代,这时的教育就必须与生产劳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进行。后来,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有了剩余产品,于是产生了社会分工和阶级对立,同时也产生了文字,这就为传授间接经验和学校教育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这种最初的学校教育,既是古代学校教育的开始,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的开始。
在剥削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垄断了教育权,把学校教育当作是他们培养其统治人才,巩固其阶级统治的工具,而把劳动者排除在学校的大门之外,这时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是相分离的。尽管如此,劳动者要进行生产劳动,仍然需要一定的生产技能,还要在生产过程中接受有经验的劳动者的指点,接受广泛意义上的教育。没有这种教育,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事实上就谈不上发展。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得以飞跃发展,生产劳动所需的劳动技术日益复杂,那种以单个人的生产经验和技能进行劳动作为微不足道的附属品而消失了,从而使人类世代积累的生产经验,整个社会所创造的社会经验即间接经验的作用越来越重大。于是,通过专门的学校教育和训练,授予劳动者以各种间接经验,使劳动者掌握一定的生产劳动技术,就成了维护和发展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手段。可见,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资本主义近代学校教育兴起的内在依据。特别在文艺复兴之后,经过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现代创造发明和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社会生产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必须熟悉机器的构造、原理和操作程序,同时也要求现代学校教育必须与现代生产劳动相结合,向学生传授生产中需要的教学知识,培养适应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以上可以说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从教育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的,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既是现代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由许多人共同总结的结果。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曾被马克思称为“一个真正的非凡人物”的约翰•贝勒斯(1654—1725,英国经济学家),后来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1772—1837)、欧文(1771—1858)以及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瑞士著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塔洛齐(1746—1827)都提出过这一思想,其中欧文在一生的实验中将劳动教育作为他“性格形成学说”的核心内容,而裴斯塔洛齐则把劳动教育看成是儿童获得独立生活能力、改善贫困生活状况不可缺少的手段。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来论述了教育和生产劳动的关系,从而得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科学结论的。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的特别是欧文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基础上,首先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现代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规律,在工业生产力超过了过去一切生产力的总和,大工业生产还使直接生产技术很快变成间接生产知识,这就为教育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同时,为了适应这种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比过去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重视和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术就成了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可见,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大工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大工业生产发展“生死攸关的问题”。因此,马克思说:“现代工业吸引男女儿童和少年来参加伟大的社会生产事业,是一种进步的、健康的和合乎规律的趋势,虽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它是畸形的。”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主张,还是与工人阶级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培养工人阶级及其子女为出发点的。为了争取工人阶级及其后代的教育权和改善劳动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童工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严重摧残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批判。马克思在《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批示》中指出:“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后代的教育。他们知道,首先应当使工作儿童和少年不受现代制度破坏作用的危害。”并且从《工厂法》中看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萌芽及结合的可能性、现实性和必要性,并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涵义及作用
想要准确把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涵义与作用,我们有必要弄清楚马克思主义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解。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所指的“生产劳动”是指物质生产劳动、现代机器工业工厂劳动,而不是手工劳动,“教育”则是指家庭以外的社会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涵义就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生产基础上的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劳动的结合。其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是指当时的儿童在参加大工业生产的同时,要受到资产阶级的学校教育,使工场劳动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使工人后代一方面用大部分时间从事工场劳动,另一方面又有在资产阶级学校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时间。为此,马克思根据儿童年龄的不同,对男女儿童和少年每天的工作日进行了特别规定,并且指出:“儿童和少年的权利应当得到保护。他们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因此社会有责任保护他们。”再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正如他们在《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批示》中所说:“我们可以把教育理解为以下三件事:第一,智育;第二,体育;第三,技术教育。”可见,它不仅包括科学知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包括生产劳动要创造精神财富。
马克思、恩格斯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作用看得相当高,把它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和唯一方法,甚至认为“生产劳动的教育和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现代社会,生产劳动所要求的劳动技术和文化知识越来越高,这就使本来属于两个不同社会生产部门的独立系统之间的联系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