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一、选择题(共44分)

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图。读图完成1题。

1.按图中字母顺序将①地表侵蚀、②地表起伏大、

③水土流失、④植被条件差填入,其顺序是

A.③④②①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②④①③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地理要素

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

面貌的变化。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左图)年和2012年(右图)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2~3题。

2.近十几年来,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为

A.年降水量增加B.河流流量增加

C.植被覆盖率上升D.河流含沙量增加

3.近十几年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

发生变化的可能是

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②水库面积增加

③经济林面积增大④灌溉面积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南海诸岛雨量丰沛,热量充足,岛上的岩石主要是珊瑚、

贝壳碎屑砂,质地疏松。诸岛面积小,海拔低,鸟类多,植

被有200余种。除滨海地区外,土壤含盐量大部分较低。南

海诸岛是一个独特的富磷生态系统,土壤是这个生态系统的

纽带。下图示意海岛生态系统与富磷土壤间的物质循环。据

此完成4~5题。

4.南海诸岛除滨海地区外,其他地区土壤含盐量较低,其主

要原因是

A.气温低,蒸发弱 B.降水多,淋溶作用强

C.植物多,吸收盐分 D.距海远,海水影响小

5.南海诸岛土壤中富磷,磷的最主要来源是

A.鱼类死亡分解 B.植物死亡分解

C.鸟粪、鸟类残体 D.珊瑚、贝壳碎屑

斑点湖(49°N,120°W)位于美国和加拿大交界处山间盆地,每年6月至9月,这里会形成诸多白色镶边颜色多样的浅池,这些小水坑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黄、绿、蓝等颜色,斑点湖由此得名。下图为斑点湖景观图。据此完成6~7题。

6.斑点湖所处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最有可能是

A.地壳运动活跃,火山活动频繁

B.夏季高温干燥,蒸发作用旺盛

C.地势比较低洼,大量雨水汇集

D.岩溶地貌广布,流水侵蚀强烈

7.斑点湖的小水坑呈现出白色镶边颜色多样的主要原因是

A.湖底生物品种多样叶绿素含量不同

B.湖底高低起伏使湖中水体温度不同

C.湖水对阳光反射和吸收作用有差异

D.湖中矿物质种类多样且含量有差异

明代以来,中国气候转寒,红驼悄然出现在我国内蒙古与蒙古国边境间的荒漠草原上。红驼食性广杂,主要啃食荒漠中的梭梭草、骆驼刺等盐地沙生植物的嫩枝,它属游走性动物,吃一顿要走几十公里,其粪便散落在荒漠中。观察发现,梭梭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植物,根部多鼠洞,威胁其生长。下图为我国红驼分布图。据此完成8~9题。

8.明代以来,引起该地区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地理要素是

A.生物 B.土壤 C.气候D.水文

9.红驼的出现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改变是

A.啃食沙生植物,促进其生长

B.游走时踩踏鼠窝,减轻鼠害

C.啃食沙生植物,使气候变干

D.游走时排放驼粪,污染环境

每当雨季,西藏松茸破土而出。波密是西藏松茸的重

要产地,县城海拔 2 700米,1月均温—0.2°C,境内冰

川发育极好,冰舌前端伸入森林,蔚为壮观。下图为波密所在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10~11题。10.波密县松茸产量最多的月份是

A.1~3月B.4~6月

C.7~9月 D.10~12月

11.“冰舌前端伸入森林”中的森林最可能是

A.针叶林B.落叶阔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常绿硬叶林

二、综合题(共46分)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北方针叶林分布于北纬45°~70°的寒温带地区,向南延伸到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其群落结构极其简单,林冠层下常由灌木(根深)、草本植物(根浅)及苔藓

地衣(无根)组成,林下土壤是酸性贫瘠的灰土,林下植被的物

种数占了总植被数的90%以上。某科考队研究了林火干扰对北

方针叶林林下植被的影响,下图示意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

物种丰富度的动态变化。

(1)分析北方针叶林区土壤不适宜大面积作为农耕用地的原因。

(6分)

(2)描述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规律。(6分)

(3)分析火后前15年林下植被生产力变化的原因。(8分)

(4)高强度大面积火会烧毁植被的地上部分,推测高强度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优势物种及原因。(4分)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欧洲白鹳是迁徙性鸟类,常在水城岸边或开阔的沼泽地上啄食水生生物,大多在8月中下旬至9月初迁离欧洲繁殖地,于3-4月离开南非越冬地返回;白鹳既能煽动两翅进行鼓翼飞翔,也能利用上升的热气流在高空滑翔,迁徙途中主要进行高空滑翔。欧洲白鹳的分布范围曾经很广,种群数量也十分丰富,如今分布范围已大大缩小。下图为欧洲白鹳秋季迁徙路线示意图。

(1)欧洲白鹳多在每天10:00--15:00迁徙,并避开广阔的森林和

水域,分析其原因。(6分)

(2)请分析说明甲区域内河航运发达的条件。(8分)

(3)简述欧洲白鹳数量减少的原因。(4分)

(4)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乙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4分)

答案

1.D 降水集中等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造成土壤退化、地表侵蚀,土壤退化后会使植被条件变差,地表侵蚀后地表起伏变大。

2.C 与1990年相比,该河雨后流量曲线变化和含沙量曲线波峰降低,说明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提高。

3.B 水库也有明显的调节径流量和拦截泥沙的作用。

4.B 南海诸岛面积小,雨量丰沛,淋溶作用强,使岛上土壤含盐量降低。

5.C 根据材料可知,南海诸岛鸟类较多,鸟类食用富含磷的海产品,磷在鸟类体内富集,死亡后分解进入土壤中,结合图可知,鸟粪也为土壤提供了磷的来源。

6.B 斑点湖位于美国和加拿大交界处的山间盆地,白色镶边应是盐分,判断夏季干燥,蒸发作用旺盛。

7.D 斑点湖的小水坑呈现出白色镶边颜色多样的主要原因是湖中矿物质种类多样且含量有差异,水分蒸发,盐分在水边结晶形成。

8.C 根据材料“明代以来,中国气候转寒”可看出,明代以来,引起该地区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地理要素是气候。

9.B 红驼啃食沙漠植物,可能造成土地荒漠化,不会使气候变干;驼粪为草原土壤提供了有机质;游走过程中踩踏鼠窝,可能会减轻鼠害。

10.C 由材料可知,每当雨季,松茸破土而出,藏南地区的雨季为6~9月,因而7~8月松茸产量较大。

11.A 由材料可知,波密1月均温-2°C,但由于海拔较高,夏季凉爽,属于高原气候,盛产云杉,属典型针叶林植被。

12.(1)纬度高,气候冷湿,土壤冻结时间长;(3分)土层浅薄,酸性强,植物养分缺乏,肥力低,不适宜大面积农用。(3分)

(2)在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在短期内迅速增加;(2分)并分别在火后15、25年达到顶点;(2分)其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2分)(3)林火消耗了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和枯枝落叶,降低森林郁闭度,使得林下部分获得充足的光照;(2分)燃烧后产生的碱性草木灰可降低土壤的酸性,提高土壤养分;(2分)导致土壤温度上升,改变温湿环境;(2分)森林凋落物降解加快,促进了养分的循环,林下植被快速生长造成生产力迅速增加。(2分)

(4)优势物种为灌木。(2分)原因:与草本植物、苔藓地衣相比,灌木的根较深,不易受到火的烧伤;火后快速生长成为优势物种。(2分)

13.(1)受太阳辐射影响,一天中10:00-15:00时段气温较高;形成较强的上升气流,利于白鹳高空滑翔;森林和水域的比热容较大,温度较低,上升气流不明显。(6分)

(2)欧洲中西部,地形平坦开阔,径流平缓;全年受西风控制,径流量大且季节变化小;冬季温和,无结冰期;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小。流域内经济发达,运输需求量大。(8分)

(3)全球气候变暖,适生环境恶化,食物减少,死亡率上升;人类活动占据白鹳生存空间,对白鹳进行捕杀。(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